"\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8d88a477eb044dccb1f575c435779e51\" img_width=\"450\" img_height=\"600\" alt=\"最有可能對後金形成威脅的蒙古族黃金家族後裔\"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博.仁親文集 \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喀爾喀朝克圖臺吉一個最有可能對後金形成威脅並與之對決的蒙古族黃金家族後裔,是達延汗的直系後代,他從小信奉噶瑪噶舉派藏傳佛教,熱心宗教事業。由於他對林丹汗改信薩迦派藏傳佛教的支持,受到了當地諸汗的排擠。在權衡各方面利弊得失後,他決定率衆西走青海,與林丹汗會合,以圖更大的發展,結果由於林丹汗病死而未能如願。但他還是積極參與打擊青藏地區的格魯派藏傳佛教宗教勢力,最後被格魯派高僧聯合和碩特部蒙古部打敗而戰死沙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林丹汗放棄格魯派藏傳佛教(黃教)、力挺薩迦派藏傳佛教(紅教)的政治主張,受到許多蒙古族部落上層的反對,特別是受格魯派影響較深的土默特、喀爾喀等部落首領的牴觸情緒更大。而在政治、宗教上給林丹汗以最有力支持的人,就是漠北外喀爾喀信奉噶瑪噶舉派的朝克圖臺吉。\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一、朝克圖臺吉與藏傳佛教朝克圖臺吉出生於1581年,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代達延汗派駐漠北領有外喀爾喀七鄂托克的第九個兒子格埒森札札賚爾的曾孫,其祖父爲格埒森札札賚爾的第三子諾諾和,父親爲諾諾和第五子巴哈賚胡什固齊,屬於後來形成的土謝圖汗部。在朝克圖臺吉出生的同一年,其叔父阿巴岱汗派人到土默特部迎請西藏高僧到外喀爾喀傳教,不久即在沙拉·阿吉爾嘎的地方今蒙古國烏蘭巴托附近建立寺廟額爾德尼召,又從西藏迎請有聲望的高僧多羅那它常住土謝圖汗部,尊稱其爲“哲布尊丹巴”。1634年,哲布尊丹巴一世多羅那它在喀爾喀去世,次年在喀爾喀土謝圖汗貢布之家誕生了一個轉世靈童,此乃第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此時的外喀爾喀蒙古,從貴族到平民,都普遍尊崇和信奉藏傳佛教,而朝克圖臺吉就是在這樣一個充斥着佛教文化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朝克圖從小就接受過這些藏傳佛教高僧的教導,在良好的貴族教育和佛教氛圍的影響下,青少年時即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並信奉了佛教。朝克圖臺吉一家尊信噶瑪噶舉派也叫紅帽派。噶瑪噶舉派是因元朝皇帝賜予該派第一世活佛扎巴僧格金邊紅帽而被稱爲\" 紅帽派\" ,另據碑文和文獻記載,1601~1607年期間,朝克圖臺吉曾在土剌河西岸的哈喇圖德珠日亨山南麓修建一座稱作\" 查干板申\" 的寺廟,這一事實充分說明了朝克圖臺吉對宗教事業的熱心和支持。1618年,朝克圖臺吉兼同母親派人提請庫庫和屯著名的綽爾濟固什蒙譯了《米拉日巴傳》。《米拉日巴傳》一書記述了尊者米拉日巴一生的經歷,此書是在米拉日巴逝世三百多年以後才寫成的,說明米拉日巴的事蹟在民間傳播的時間很久,也很廣泛。雖然在如此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書中夾雜了許多宗教迷信和渲染附會不實之詞,但其基本事實仍來源於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宗教史傳記載,是實有其人其事的。《米拉日巴傳》這本書的宗教思想是在告訴人們學習佛法不能只憑日講經教,而要注重實修,反對只是口頭說教而沒有實踐的人。所謂的實修,就是要言行合一,切實照着佛法說的去做,而不是拜佛時心存敬意,出門便我行我素。這正是朝克圖臺吉所重視的佛教理念和佛教精神,也是他翻譯該書的用意所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二、朝克圖臺吉率衆轉移青海地區由於朝克圖臺吉信奉噶瑪噶舉派,所以與當地信奉黃教的蒙古上層在宗教信仰方面產生了分歧。在此情況下,1632年年朝克圖臺吉率部下4萬餘衆離開漠北蒙古前往青海地區,並且有計劃地參與了青藏地方蒙藏政教勢力的角逐。由此推斷,此前他在家鄉喀爾喀的政治舞臺上決不是一個平庸之輩,而是一位鬥士。但是,關於這一段生活,喀爾喀方面沒有更多的記載,只是青藏地區的蒙藏史籍在記述其到了青海以後的活動中有所提及。五世達賴喇嘛在其所著的《西藏王臣記》中寫道:“過去蒙疆六大部區中,所有與西藏王朝訂有文約的部區,後都因洽噶爾王毀約而發生戰爭。在戰爭中,有一些人逃亡到喀爾喀的羣衆中。喀爾喀的長官們對於逃來的人衆,彼此相爭,奪爲己有。在這一場爭奪戰中,喀爾喀的尊長之一的土卻被驅逐出了本土,而來到措喀地方。” 松巴堪布·耶喜班覺所著蒙古宗教史《如意寶樹》中寫道:“林丹汗於青海大草灘病逝、察哈爾部歸順後金之後,當時,察哈爾的很多逃亡者進入喀爾喀。木狗年(1634年),在諸汗相互爭權奪利的時候,素有壞名聲的卻土發動了內戰。當他百般有趣地作惡的時候,喀爾喀諸部汗將其流放到了青海。” 甘肅省拉卜楞寺的敖舉·嘉樣成來也撰文寫道:“喀爾喀卻圖汗在喀爾喀地區挑起內訌,其被逐出之後,遷徙青海,將青海全境納入其統治範圍,肆意迫害當地薩迦、格魯、寧瑪等佛教派別,毀壞寺院,監禁僧衆。” 根據藏傳佛教格魯派僧侶這些傾向貶義的記載和朝克圖臺吉到了青海以後首先同噶瑪噶舉紅帽派站在了一起、繼而積極籌劃與抗擊後金失敗退往青海的察哈爾部林丹汗會合而推測,朝克圖臺吉在家鄉的政教鬥爭中,很可能是傾向於紅教(噶瑪噶舉紅帽派)的,與主張抗擊後金的林丹汗立場觀點是一致的。由於朝克圖臺吉同樣看出了格魯派佛教對蒙古民衆的精神**和禁錮束縛,他在宗教信仰上與林丹汗保持了一致,因而受到了當地諸汗的排擠。在權衡各方面利弊得失後,朝克圖臺吉決定率衆西走青海,與林丹汗會合,以圖更大的發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三、朝克圖臺吉到青海後的活動青藏地區,存在着噶瑪噶舉派與格魯派爭奪地方勢力支持、謀求擴大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宗教影響力的角逐。這樣的角逐也必然會波及到蒙古地區,因爲當時的蒙古地區是藏傳佛教主要的傳播地區之一,寺廟林立,喇嘛成羣,信徒衆多。作爲藏傳佛教的兩大主要派別,要想在蒙藏地區得以生存和發展,就必然要得到當時的蒙藏地方勢力的支持和保護。大元初期,藏區佛界高僧薩迦班智達就曾率侄兒八思巴、恰那多吉會見蒙古王闊端,以求藏地的僧俗民衆免受戰亂之苦,開啓了西藏宗教界尋求蒙古上層保護的先河,也由此將藏傳佛教一併傳入到了蒙古地區。據《班禪額爾德尼傳》等資料記載,1633年西藏反格魯派封建主藏巴汗曾派人到漠南蒙古察哈爾部說服林丹汗,勸其率領蒙古軍隊前往西藏聯合消滅格魯派。林丹汗前往青海並不是逃亡,而是爲了到青海與朝克圖臺吉會師,並進而進軍西藏,實施與藏巴汗等聯合消滅格魯派的戰略轉移。朝克圖臺吉也不是被“驅逐”或“流放”,而是配合林丹汗實現戰略轉移的主動用兵。1634年,朝克圖臺吉預計和退往青海的林丹汗會合,由於林丹汗在大草灘病逝,願望未能實現,但這也並沒有影響他向西藏的進軍。進抵青海的朝克圖在宗教上支持噶瑪噶舉派,打擊格魯派;在政治和軍事上也完全站在支持噶瑪噶舉派、反對格魯派的蒙藏地方勢力的一邊。他首先征服了阿拉坦汗時期留駐青海、支持格魯派的蒙古土默特部,佔領了其居住地。接着與西藏地方政權的藏巴汗、康區的白利土司結成了針對格魯派的反格魯派佛教聯盟,兵鋒直指藏北邊緣。1635年,朝克圖臺吉派其子阿爾斯楞率軍1萬餘衆進入拉薩,爲了徹底消滅格魯派。這個消息被四世班禪、五世達賴得知後,感到了形勢的嚴重性。他們認爲必須想辦法阻止藏巴汗,否則格魯派將不保。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四世班禪挺身而出,與達賴喇嘛等人商量,請求信奉黃教的蒙古四衛拉特之首領和碩特部固始汗的支持。1635年,固始汗偕同巴圖渾臺吉等部分隨從赴藏抵達長江上游地區時,恰巧與入藏支援藏巴汗的卻圖汗之子阿爾斯楞相遇。經固始汗切勿傷害格魯派的善意勸導,阿爾斯蘭背棄父親的旨意,轉而改變矛頭方向,在羊卓雍湖一帶攻打藏巴汗武裝,又朝見達賴五世並求得法緣。紅帽系噶爾瑪活佛將阿爾斯楞在西藏的情況寫信告訴了青海的卻圖汗。卻圖汗極爲惱怒,回信授意除掉阿爾斯楞。不久阿爾斯楞被暗殺,藏巴汗的陰謀也未得逞。可見朝克圖臺吉當年的抉擇是何等的痛苦、艱難,也反映出當時宗教派系鬥爭是何等的激烈、殘酷,作爲蒙古部落的首領都捲入其中,甚至不惜投入全部兵力和家底,已經到了你死我活、不可調和的地步。1636年秋,應格魯派請求出兵西藏抗擊朝克圖臺吉的蒙古衛拉特部固始汗率軍進入青海。1637年1月,固始汗率和碩特部兵馬南下,在青海湖北岸與朝克圖臺吉展開激戰,一舉消滅了卻圖汗的3萬軍隊。固始汗不但打敗了卻圖汗治下的喀爾喀蒙古部衆,還殺死了當年曾一度統治青海的卻圖汗,並在準噶爾的支持下,逐步實現了對青海地區的完全佔領。清1639年,固始汗又興兵討伐西康地區的白利土司,收復德格和馬爾康等部,佔領西康。1642年固始汗率兵進攻衛藏地區,在黃教僧侶的幫助下,殺死藏巴汗,實現了對西藏的統治。至此,和碩特蒙古顧實汗成爲了青藏地區名副其實的最高統治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四、朝克圖臺吉之死留給後人的啓示朝克圖臺吉爲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意願,可謂是傾盡了全力,甚至連違抗命令、轉而支持格魯派的親生兒子都痛下殺手,可見他反對格魯派、支持噶瑪噶舉派佛教的意志是何等的堅定。然而他未能完成與林丹汗會合,未能實現他的政治抱負,且正值壯年兵敗被殺,年僅56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一個最有可能對後金形成威脅並與之對決的蒙古族黃金家族後裔,就這樣死了。這樣的一個結果也在告訴人們,一個部族首領的宗教信仰,可以決定其部族全體軍民的行爲走向,其作用不可小視。信仰問題,往往會成爲一個羣體的精神寄託和行爲準則,會決定一個部族或國家的興盛或衰落。歷史上,像這樣被同胞攻殺的上層貴族,決不止朝克圖臺吉一人,本來朝克圖帶着4萬多人馬前往青海是想與林丹汗會合,以求更大的發展,結果不是敗在青海、西藏方面異族的抵抗,而是敗在了同爲蒙古的衛拉特人,讓後金不費吹灰之力就失去了一個強有力的對手。手足相搏,同胞相殘,它給後人留下的經驗是用血和生命的代價換來的,是非常值得我們認真的記取,認真地反思的。\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67697687491431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