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mX8TT7UeMYar\" img_width=\"481\" img_height=\"738\" alt=\"微史记 | 遇见哪咤——古人的寻仙之旅\"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戏曲中的哪咤衣,图为《鲤鱼仙子》之哪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能在诗中、小说中,在观看杂剧时,能找到哪咤外,清朝时候的四川江油县人,如果想见哪咤,那就更方便了。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mX8Sy29ZYRaA\" img_width=\"423\" img_height=\"572\" alt=\"微史记 | 遇见哪咤——古人的寻仙之旅\"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元朝时哪咤长这样。《三教搜神大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的90后、00后,几乎每一个人都在电影电视里见过“哪咤”。而在古代,没有电影电视,他们怎样“遇见”哪咤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早期印度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受众只有上层贵族阶级和修行研学的僧侣,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哪咤只是一个不甚熟悉的名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南朝四百八十寺”;隋唐时期,汉译佛教经典传播,哪吒的形象渐渐清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宋代及以后,哪咤更是文艺作品的常客,苏辙曾写过一首《哪吒》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佛略相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己定磨不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十三世纪,蒙古铁骑将野心勃勃的目光从从世界移回,马蹄声碎,踏遍中原。国家结束了长期割据的分散状态终于得到了片刻的统一。元朝不到一百年的统治留下了社会不安官场黑暗的深深刻印,却也同时给中国干枯僵化的经济浇上一壶水。城市得以繁荣生长,娱乐场所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杂剧作为群体消费的娱乐活动,不仅受到了商贾平民的欢迎,连元统治者也青眼有加。哪吒在那时走上了杂剧的舞台。自此,哪吒在通俗文化里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老百姓花点钱,就能“遇见”哪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样的杂剧在当时一定是不少的。现在留存下来的就有几出。如杨景贤所创作的杂剧《西游记》,里面就有哪咤出场;再如《哪吒三变》,专写哪咤收伏焰魔山五鬼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元朝时成书的《三教搜神大全》共收神像一百二十余幅,每幅像之后录其姓名字号、封赠谥号、神灵事迹等,这里就收录了一幅哪咤像。《封神演义》《西游记》《三遂平妖传》都写到了哪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能在诗中、小说中,在观看杂剧时,能找到哪咤外,清朝时候的四川江油县人,如果想见哪咤,那就更方便了。清朝《江油县志》记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邑有供太子神者……凡人户有疑难者,咸往请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该县有有个专门地方,用来供奉哪吒。当然,这样的祭祀场所不是江油县的专利。远在马来西亚巴生港,也有一个地方供奉着哪咤,那个地方还有齐天大圣、木咤、关公等配祀。\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mX8TT7UeMYar\" img_width=\"481\" img_height=\"738\" alt=\"微史记 | 遇见哪咤——古人的寻仙之旅\"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戏曲中的哪咤衣,图为《鲤鱼仙子》之哪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到了晚近,印刷业发达了,报刊杂志剧增,书刊杂志里哪咤的身影就更多了。当电影兴盛之后,哪咤也迅速占了一席之地。1973年《梅山收七怪》(游龙饰演哪咤);1974年《哪吒》(张彻导演);1982戏曲电影《哪吒》(裴艳玲主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哪吒,各个时代形象不同,这也给现代编剧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哪咤,也通过一次次改编,紧随着时代的浪潮,在不同时代的传播环境里乘风破浪,被一代又一代人认识,融入一代又一代不同的文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实习生 许小满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扬子晚报\u002F扬眼记者 臧磊 整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文据《哪吒形象流变及研究》(作者:付方彦) 杨景贤 《西游记》等整理】\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71645629818523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