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lcG8DVeYhow\" img_width=\"305\" img_height=\"232\" alt=\"快報專訪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文本負責人陳同濱:還有很多人值得被記住\"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本月上旬,良渚古城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誌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國際社會認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說,考古隊是發現良渚古城遺址的人,那麼陳同濱和她的團隊,則是用最容易被理解的方式,讓世界理解、認可良渚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她可能是最會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杭州人。良渚古城遺址的申遺文本,是她帶着團隊,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歷時5年,一起編制出來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申遺成功背後的故事,還有哪些值得大家瞭解的故事?昨天下午,快報專訪陳同濱,聽聽她怎麼說。\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lcG8TBH0QygE\" img_width=\"720\" img_height=\"1081\" alt=\"快報專訪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文本負責人陳同濱:還有很多人值得被記住\"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3\u003E\u003Cstrong\u003E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3\u003E\u003Ch3\u003E\u003Cstrong\u003E是一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3\u003E\u003Cp\u003E這兩天,陳同濱在整理一些過去的照片。在幾張時間標註着2014年2月的照片裏,她看到了大家凝重的表情,那是在良渚古城遺址的現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時候,大家的壓力都很大。”陳同濱說,這種壓力,不僅來自良渚古城遺址的保護,也在經費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後來,有四位老先生給習總書記寫了封信,分別是:宿白、謝辰生、黃景略、張忠培。”這封信,在他們最困難的時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習總書記的高度重視,推動了整個申遺工作。”陳同濱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採訪的時候,陳同濱一直都在強調,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工程,從保護到研究,從來就不是一兩個人的事情。“在工作照片裏可以看到,每一個現場,都有多個部門、單位的很多人蔘與。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的整個過程裏,任何時候,都是集體在參與。就拿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文本來說,也是我們團隊不斷和考古界專家討論出來的,是集體努力的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陳同濱向我們提到一些人,他們的努力,都值得被記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良渚遺址地的保護工程施工過程中,我們建了一個羣,施工隊會把每個施工點每天的情況,都拍照在羣裏彙報。這個羣,良渚遺址管委會項目管理組組長陶波負責,每天都要盯着,看看工作是不是到位,有問題,就直接在羣裏和我們聯繫、解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工程幹到靠後的時候,大家都叫苦,實在太累了,就在微信羣裏抱怨了一句。當時陶波就回了一條微信,大意是,“你是爲見證中華文明五千年在幹”。這條微信,給了施工隊很大的鼓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張俊傑,累到幾乎話都說不出來了,依然堅持盯着現場。還有管委會副主任陳壽田,當時正在做化療,人都瘦得脫了形,仍然多次組織國際專家的現場考察和交流。還有負責組織文本編制和提交的管委會副主任蔣衛東,在整個申報過程中,我看到了他精益求精的精神,非常感人。還有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規劃局局長王輝,長時間地投入在遺址現場,包括他的幾個得力助手陳強、於蕾等,只要是在遺址現場,我們就幾乎天天在一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餘杭,在良渚管委會,從政府幹部,到一線的工作人員,他們表現出來對良渚古城遺址申遺的自覺認同與全力投入,是在我以前多個申遺項目的實踐中前所未有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過程中,杭州人是很自豪的,儘管它帶來的不是直接的經濟效益,而是文化效益。大家的覺悟都很高,這是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然,還有很多沒有提到的人,有良渚考古人一代一代的堅持,有各級政府的鼎力支持,有國家、省、市三級文物局的積極支持與投入,還有北大、社科院考古所,以及多家設計諮詢單位專業人員的全力投入,才能獲得良渚古城遺址的申遺成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3\u003E\u003Cstrong\u003E良渚古城遺址體現的早期中華文明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3\u003E\u003Ch3\u003E\u003Cstrong\u003E和世界其他主要早期文明有哪些不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3\u003E\u003Cp\u003E陳同濱總結了3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稻作農業。世界農業起源中,水稻是中國長江流域起源的農作物,良渚古城體現的是史前稻作農業的文明成就。在世界已經發現的大河文明中,只有長江流域是種植水稻的,所以說,良渚文化所產生的具有早期國家形態的複雜社會,是人類史前稻作農業高度發展的結果,是長江流域大河文明的特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發達的玉文化。它承載了良渚社會在精神信仰、等級制度、藝術表現以及製作技術等多方面的信息。作爲器物,它的功能和技藝的意義毫不遜於青銅器。這一特點,無論放在古今中外,都是獨特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重在權力象徵意義的城市規劃模式。在城市文明或早期城市規劃方面,良渚古城在空間序列設計上的規劃特徵,比如由宮城、內城、外城組成的向心式三重空間佈局,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上最早用來強化統治地位和維護社會秩序的典型案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3\u003E\u003Cstrong\u003E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3\u003E\u003Ch3\u003E\u003Cstrong\u003E見證了中華文明5000年前的緣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3\u003E\u003Ch3\u003E\u003Cstrong\u003E也見證了其綿延不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3\u003E\u003Cp\u003E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的意義,在陳同濱看來,第一個還是“不忘初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的過去是怎麼樣的?曾經有過什麼樣的歷史?我們從哪兒來?這一系列的問題,推進了整個良渚古城的探索。“今年,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兌現了我們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的初心,這個初心,就是振興中華。”陳同濱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證實了中華文明的5000年曆史,明確聲明良渚古城遺址,是具有早期國家形態的複雜社會和區域性中心城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時,還填補了長江流域的大河文明空白。在過去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國的早期文明在世界歷史地圖上只標註了黃河流域的殷墟,長江流域的大河文明是空白的。這次良渚古城遺址的申遺成功,第一次向世界展現了長江流域的大河文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陳同濱認爲,良渚古城遺址不僅見證了中華文明5000年前的緣起,見證了這一文明在早期階段的特徵、智慧與成就,同時也見證了這個文明的5000年綿延不斷。這一事實,顯然有助於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後 還有哪些內容值得我們研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後,挑戰還是蠻多的,無論是在考古研究、價值研究,還是在保護管理、公衆展示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陳同濱說,“價值研究上,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良渚古城的居住人口有多少。城市是人羣集中的居住地,如果研究一個城市,連人口有多少都說不清,是一個大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良渚古城裏,迄今沒有發現任何稻穀種植的痕跡,顯然城市居民主要是非農人口,那麼國家糧倉裏大量的稻穀又是怎麼來的?五千年前有沒有“稅收”?這些問題,都值得研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保護管理上,還有很明顯的壓力,主要是來自城市發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現在看來,杭州對良渚古城遺址的保護力度還是很大的,居民建房的控制也是有效果的。但讓陳同濱擔心的是,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後,這片土地的生態環境越好,對房地產投資的吸引力就越大,在這一方面,杭州要怎麼平衡,今後依然是挑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3\u003E\u003Cstrong\u003E延續城市人文魅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3\u003E\u003Ch3\u003E\u003Cstrong\u003E杭州應統一制定一套管控標準\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3\u003E\u003Cp\u003E杭州的文化特色,不僅僅是風花雪月,還蘊含了很深的東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陳同濱說,杭州擁有的三處世界文化遺產,西湖、大運河和良渚古城遺址,是中國文明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重要特徵。但它們都有一個本底的屬性,都和長江流域下游地區的稻作生業有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良渚是長江流域稻作文明支撐的早期區域中心。大運河是因爲杭嘉湖平原和寧紹平原這塊魚米之鄉,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地區,要爲隋唐的長安與洛陽、清代的北京等帝國都城供給糧食,成爲了運河的南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西湖的山水美學,是南宋文化的典型產物,與杭州的地理-文化特徵密切關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歷史看,不管是運河還是良渚古城遺址,都能證明,在中華文明5000年的發展史上,杭州多次成爲區域性的經濟中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麼,杭州要怎麼抓住歷史文化的特徵,對這樣的歷史底蘊進行保護和傳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陳同濱認爲,首先是進行系統的杭州城歷史文化價值或特徵研究,研究的技術路線可以參考國際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與方式,然後在城市價值特徵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整體性的空間規劃、實施空間管控。這是整體保護城市歷史文化資源最有效的途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零打碎敲地去做一個城市建築和風格的保護,是成不了規模的,一定要呈一個片區、形成一個整體規劃的空間管控纔有意義。所以在發掘城市歷史文化的特徵、提煉價值載體分佈空間之後,下一步就應該有相應的空間規劃,實施統一的空間管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杭州正在編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在陳同濱看來,杭州應該借這個機會,把歷史文化遺產的空間規劃做出來,把杭州現有的各種保護身份,像世界遺產、國保單位、風景名勝等所有的資源都置於一個空間裏展現出來,統一制定一套管控標準。\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GslDds3zmZHIP\" img_width=\"720\" img_height=\"384\" alt=\"快報專訪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文本負責人陳同濱:還有很多人值得被記住\" inline=\"0\"\u003E\u003Cp\u003E( 作者:記者 林建安 攝影 江玥 編輯:李師禮 )\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65823302526617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