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022adccd66f4f2998770b7721adf50e\" img_width=\"495\" img_height=\"246\" alt=\"“一天不見魯Q,喫菜就犯愁”!上海六成蔬菜來自蘭陵\"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蘭陵縣120萬畝優質蔬菜基地總產量420多萬噸。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邱明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天不見魯Q,喫菜就犯愁。”這是上海市民對蘭陵蔬菜最深的感觸。“魯Q”是臨沂籍車輛的牌號編碼,每天都有“魯Q”牌照的貨車往返上海和蘭陵之間運送蔬菜。對蘭陵蔬菜的依賴,也讓上海市民對“魯Q”車輛留下了深刻印象。數據顯示,蘭陵蔬菜佔據上海當地蔬菜市場份額的六成以上。在這一驚人數字的背後,蘭陵蔬菜產業發展有着怎樣的祕訣?近日,記者進行了蹲點調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蘭陵人蘭陵蔬菜\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從上海發展到江浙\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0年,上海籌備第41屆世界博覽會時,當地公安部門曾對轄區人口成分進行過摸底調查。結果顯示,當年約有10.6萬蘭陵人在上海從事蔬菜銷售行業。同年,蘭陵提出蔬菜“三進”工程,即進上海、進世博、進超市。據當地有關部門測算,目前至少有15萬蘭陵人在上海從事蔬菜銷售,蘭陵蔬菜佔據當地蔬菜市場份額的六成以上,蘭陵也因此被譽爲上海市民的“菜園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蘭陵蔬菜在上海獨大,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物流基礎,另一個就是蘭陵人有闖勁。”曾先後擔任過蘭陵縣工商局副局長、蔬菜局局長、農業局局長的張德華,從2008年退休至今一直關注着蒼山蔬菜的發展。他介紹,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蘭陵人已經開始了“買全國、賣全國”的蔬菜運銷生意。內蒙古的土豆、新疆的西紅柿,乃至壽光、海南島的蔬菜,流通環節很多都是蘭陵的車輛在運輸。當本地蔬菜種植規模擴大後,蘭陵人首先將銷售目光瞄準了上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蘭陵縣黨史研究中心主任劉如彬認爲,解放戰爭後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大批南下幹部從蘭陵到上海,他們在上海落地生根,帶動了兩地之間的人員、資訊往來,所以相比北京、海南等地來說,蘭陵蔬菜向上海的販運更爲集中。“出門做生意很多人都是奔着熟人、親戚去。”一傳十、十傳百,品質出衆的蘭陵蔬菜也隨之在上海紮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上海向周邊內陸延伸,江蘇、浙江一帶的蔬菜市場也逐漸被蘭陵佔據。“市一級不用說,大部分都是蘭陵的蔬菜,現在縣一級的蔬菜批發、零售也基本上都是蘭陵人。”2000年至今,張德華每年都會前往這些地區考察。據他觀察,率先在這些地方從事蔬菜生意的蘭陵人,已經不滿足販運產自蘭陵的蔬菜,他們在上海周邊地區流轉土地就地發展蔬菜種植,完成資本積累後又有不少人涉足房地產、食品等其它行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蒼山縣改名蘭陵縣\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保留了“蒼山蔬菜”標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4年,遵循着對蘭陵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臨沂市蒼山縣改名爲蘭陵縣。更名之後的蘭陵縣依舊保留了“蒼山大蒜”“蒼山蔬菜”這一特有標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德華認爲,蒼山蔬菜的發展大致分爲以下幾個階段: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蒼山除了有大蒜出口創匯,其它蔬菜基本屬於自種自食;改革開放至1987年,有了大棚種植,蔬菜產業萌芽;1988年到1998年,依託國家第一輪“菜籃子工程”,當地形成了蔬菜產業基礎;1999年到2008年,蔬菜產銷量猛增,形成標準化生產;2009年至今,正在進行進一步的轉型升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先有蒼山大蒜名揚海外,後有蒼山蔬菜隨之發展。“菜農們先是把大蒜賣到了各地,帶動了運輸行業,當地出產的其它蔬菜也隨着成熟的運輸線路帶往各地。”劉如彬介紹,在蒼山蔬菜發展之初,不少蘭陵人是給壽光等地的蔬菜產業跑運輸,逐漸把積攢的客戶資源帶到了蘭陵,也帶火了這裏的蔬菜產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悉,蘭陵縣農業增加值佔全臨沂市六分之一,農民65%以上的收入來自蔬菜產業,全縣120萬畝優質蔬菜基地總產量420多萬噸,這組數字呈現在蘭陵的大地上,就是農田裏連綿不絕的泛着光的塑料蔬菜大棚,以及道路上川流不息往返運送蔬菜的車輛。忙起來的時候,菜農就在大棚門口的陰涼地匆匆喫上幾口飯,甚至晚上就睡在大棚一頭的看護房內,省下返家的時間搶收蔬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數十年發展形成的完善產業鏈條帶動了蔬菜銷售渠道在蘭陵的聚集。以牛蒡爲例,這種深受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外顧客喜愛的農產品,在河北、河南等地均有種植,但九成以上都是從產地運到蘭陵之後再通過這裏的銷售渠道出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把“蒜薹事件”當警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加大蔬菜產業扶持力度\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翻看蒼山縣歷史大事記,1987年以後至今的每年4、5月份,當地幾乎都有與蒜薹產銷相關的會議、活動。這除了因爲蒼山蒜薹是當地拳頭產品,還因爲在32年前,這裏曾因蒜薹引發過一場轟動全國的事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7年的蒼山縣,蒜薹產量已經達到4500萬公斤。蒜薹屬於“熱菜”,一小時一個價,“頭天賣不完第二天連草都不如。”當年5月27日中午的縣城卞莊大集上,擠滿賣蒜薹的各種車輛,收購點已停止收購。三合鄉一位賣不掉蒜薹的蒜農,將一地排車蒜薹拉進縣政府院內求助無果,將蒜薹到處拋撒,引起近千人圍觀的羣體事件,被稱作“蒜薹事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年後的5月27日,當地政府在縣城一座小山上奠基開建大蒜塔。這座塔塔頂猶如倒立的蒜頭,也似警鐘,風吹有聲,警示後人牢記“蒜薹事件”的教訓。“現在回過頭來看,蒜薹事件對蒼山蔬菜的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張德華介紹,當地政府在這起事件之後加大了對蔬菜產業的扶持力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特別是近年來,蘭陵縣通過優化產業區域佈局、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強優質農產品基地品牌建設、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等措施,推動蔬菜產業走上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營銷的現代化發展道路。\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6491093612958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