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平时有阅读财经新闻喜欢的朋友一定常常看到“负利率”这个词。进入2019年以来,全球负利率深化。

6月25日,全球负利率债券规模达到12.9万亿美元,创下自2012年以来的新高。

据最新消息,7月25日欧洲央行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宣布维持存款利率-0.40%不变,将主要再融资利率维持在0.00%不变,边际借贷利率维持在0.25%不变。

欧洲央行的存款利率5年多来一直是负值,2016年以来更是位于-0.40%的历史低位,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负利率政策拟继续实施。

下面就来为大家普及一下“负利率”的基本概念,以及“负利率”意味着什么?有何影响?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负利率分为名义负利率和实际负利率。

名义负利率,就是将通常的存款利率改为负值。一般而言银行向央行存款时可获得利息,但在负利率情况下反而需要支付手续费。

银行将钱存入央行会出现缩水,因此有望促使银行积极放宽面向企业的贷款。例如2016年1月29日日本央行宣布实行-0.1%的负利率,从2016年2月16日起执行。

实际负利率,指通货膨胀率(CPI涨幅)高过银行存款利率。这种情形下,如果只把钱存在银行里,会发现财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随着物价的上涨缩水了。

打个比方说,你存银行1万块钱,一年后你本息收入是10150元,物价若维持1.8%的上涨,那么今天1万元可以买到的商品一年后就需要10180元,你存银行一年净亏30元!

一年前的1万元购买力仅相当于一年后的9970元。这直接导致了你的财富缩水,更别提增值了。

负利率时代是否到来?

2019上半年,全球增长同步放缓加剧。居民消费、企业资本开支增速全面下滑。在增长放缓背景下,全球央行政策立场也较快向宽松方向转变。

虽然全世界来看,大量国债已经达到或趋向于负利率水平,大众关心的“负利率时代”是否会到来,关键还是看各国央行的政策利率是否会继续下调。

欧洲央行表示,如有必要,利率将维持在当前或者更低水平,需要在更长时间内的保持高度宽松政策。欧洲央行自2014年6月开始实行负利率政策,是此轮负利率最早的执行者。

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经济体,以及印度、菲律宾、韩国等新兴经济体,均可能跟随美联储降息。而日本大概率保持-0.1%的政策利率水平不变。

除欧元区、日本外,目前负利率国家还包括瑞士、瑞典、丹麦三国。其中,瑞士央行于2014年12月将瑞士法郎3月期Libor利率下调至负0.06%,正式加入“负利率大军”;2015年,瑞士央行基准利率基本维持在-0.85%~-0.72%。

丹麦在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间将存款利率下调至负值。在恢复了一段时间的正利率后,该国在2014年9月将定期存款利率下调到负0.75%。

瑞典则是第一家实施“负利率”的央行,从2009年7月开始,瑞典央行开始负利率实验,将存款利率减至负0.25%,1年后才恢复为零水平。

2015年2月,瑞典正式开始实施负利率,将基准利率从零下调至负0.1%。

负利率对资产配置的影响

最受累于“负利率”政策的无疑是银行业。由于银行并不愿意向储户收取利息而导致存款流失,其利润势必受到挤压,导致资产负债表恶化。

理论上来说,“负利率”应该与从正利率降至零利率时有着相同的股市刺激作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负利率”的刺激作用似乎并不明显。

原因之一是全球市场的股票估值依然过高,另一个原因是市场对“负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并不看好,认为其只能有限地提高企业和家庭的借贷及消费。

“负利率”政策表明央行官员们对于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紧缩的担忧。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政府债券的价格会升高,而债券收益率会下降(债券价格和收益率呈反向变化)。

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触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络删除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