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7月22日,龔鵬程在九華山大覺寺講傳統文化\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龔鵬程生於1956年,他涉及的傳統文化領域範圍之廣,其根底之深,在大陸學者中無人能及。\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69742b3b77546c69a948d89cc6636b9\" img_width=\"1440\" img_height=\"1080\" alt=\"臺灣學者龔鵬程的國學根底,大陸同輩學者爲何無人能及。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我與臺灣著名文化學者龔鵬程先生可謂老相識。十幾年前,他剛來北京不久,我們見過一次。7月21日在安徽九華山下是第二次見面。十餘年後故人重逢,因此平添了幾分親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按照後輩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陳煒舜的說法,“龔師雖已出版過一百五十多本書,但從來都不以處身象牙塔爲滿足。他不遺餘力地推動朝向社會生活層面的儒學經世運動,興禮樂、倡修譜、修復文廟、廣設書院,同時將佛教力量往教育、非營利事業管理、企業運用、社會工作、社會福利等方面牽引,以達到經世濟民的目標,可謂道器兼備、知行合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九華山下,說到儒釋道三家的關鍵概念和思想流變,及三教融合的歷程,龔鵬程引經據典、如數家珍;九華山大覺寺禪堂,龔鵬程以“平常心與致良知:從陽明心學看佛儒會參”爲題,辨析歷史上的經教區別,從專業的學術視角講述了“平常心”與“致良知”的深層內涵。講堂上的龔鵬程一襲長衫,既有傳統士人的狂放不羈,但也有“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儒門風範。當然,很難用哪一家哪一派來框定他。\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69742b3b77546c69a948d89cc6636b9\" img_width=\"1440\" img_height=\"1080\" alt=\"臺灣學者龔鵬程的國學根底,大陸同輩學者爲何無人能及?\"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7月22日,龔鵬程在九華山大覺寺講傳統文化\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龔鵬程生於1956年,他涉及的傳統文化領域範圍之廣,其根底之深,在大陸學者中無人能及。在交談中,龔鵬程談到了自己的求學經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龔鵬程成長於臺灣,傳統文化的延續從未中斷。他說,臺灣的中文系本來就是個國學系,文史哲、儒道佛都是一起讀的。《五經》全講,諸子百家——《老子》《莊子》《韓非》《墨子》《荀子》這些課都開。佛道教思想也很重要,許多老師格外愛講。龔鵬程家裏當然是讀儒書。可是他們家與龍虎山六十三代天師關係深厚,道教也是他自幼濡染慣了的。張恩溥、張大真人是龔鵬程的乾爹。因爲傳統習俗認爲小孩子不好養,要寄到佛寺道觀,以獲得佛祖或太上老君保佑,所以這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另外就是臺灣講傳統文化,學校之外,還有一支力量,那就是宗教。寺廟在一個現代化社會里,怎麼樣才能夠繼續生存,怎麼樣確立自己的正當性,是迫切的問題。如果還是燒香拜佛,還是鄉下原來這一套,將無法吸收到知識青年。所以它要考慮一種現代傳教方式。可是佛教的寺廟和道教的道觀,不能像基督教這樣,也做合唱團、辦\u003Cspan\u003E青年旅社\u003C\u002Fspan\u003E,唱歌跳舞,它只能結合傳統,比如開班講經典。中國文化經典都要講,所以好多課程,龔鵬程是在寺廟裏面聽的,或教團派人到學校組織社團。龔鵬程讀大學時,學校邊上有一座黃帝神宮,拜軒轅\u003Cspan\u003E黃帝\u003C\u002Fspan\u003E。每週有三天在學校社團開講《老子》、《列子》、《莊子》、馬王堆《黃帝四經》。佛教社團則講《阿彌陀佛經》《金剛經》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0c2703b44124b3dacd0254c85acaf8f\" img_width=\"1063\" img_height=\"1041\" alt=\"臺灣學者龔鵬程的國學根底,大陸同輩學者爲何無人能及?\"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龔鵬程\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龔鵬程也談到了限定在的大學教育一大缺點:原來是便於教學和做研究,才切割成各學科,但切割以後,大家就安於這種切割,以爲生活就是這樣切割的。就像一棟大樓,裏面分好多房間,我只在這個房間待著,你在隔壁房間的人若跑到我房間聊天,我還覺得挺怪的。殊不知這只是一個人爲的、暫時的、基於特殊需求的分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龔鵬程對於當下一些現狀頗爲不滿:今天中文系的學生,如果外國文學不看、現代小說不看,只做古典文學,不是很怪嗎?我們年輕時候誰不看西方小說、外國電影、西洋哲學?我們活在現代,現代自然就擠到我們生活裏面來了,你要推開也推不掉。人爲的排斥開,我覺得根本是徒勞。反之,傳統離我們遠了,才需要儘量去學習。只要有機會,都該去接觸一些,如果這時還自我設限、自我分割,不是蠢嗎?\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dfic-imagehandler\u002Fb5b238d6-855c-40f5-9d1f-4c9e3da35187\" img_width=\"813\" img_height=\"1200\" alt=\"臺灣學者龔鵬程的國學根底,大陸同輩學者爲何無人能及?\"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陳來\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毋庸諱言,中國大陸的傳統文化中斷了二三十年。當龔鵬程在傳統文化的海洋中吸收養分之時,傳統文化卻在大陸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討伐和批判,和他同輩的大陸學人因此和傳統文化拉開了距離。以1952年出生於北京的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爲例,他1976年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地質系畢業。1981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同年留系任教。1985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師從\u003Cu\u003E張岱年\u003C\u002Fu\u003E先生、\u003Cu\u003E馮友蘭\u003C\u002Fu\u003E先生。從國學根基來看,他直到改革開放後纔開始研究傳統文化,在根基上,已經被龔鵬程甩得很遠。即便後來再用功,也補不上早年的缺失。更不必說,龔鵬程一直浸潤與傳統文化的社會之中,而陳來長時間接觸的卻是革命文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當下,傳統文化的復興仍然面臨巨大挑戰,各種國學教育更是亂象紛呈。人爲割裂的傳統,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真正接續。此外,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換,仍是一個重大的課題。無論如何,以前發生的悲劇,希望將來永遠不要重演。\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41575701430324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