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民國政治人物和學術大師是追捧重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是以“民國熱”宣揚歷史虛無主義。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近年來,“民國熱”成爲社會關注的文化現象,“上至政治軍事、下至市井生活”,有關民國的書籍、影視作品屢見不鮮,並通過新媒體廣爲傳播,在思想領域造成了一定影響。對於“民國熱”現象,我們需要在冷靜分析基礎上,提出科學應對思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民國熱”的表現特徵\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整體看來,當前的“民國熱”現象具有以下幾個特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民國熱”的追捧者已形成一個數量較大人羣。\u003C\u002Fstrong\u003E據百度搜索,“民國粉”“民國控”等相關結果達3500萬條。追捧者主要有以下三個羣體:一是一些知識分子,認爲民國雖然動盪不安、戰亂不斷,但知識分子受到尊重,是“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二是一些文藝界人士,認爲民國時期少數人充滿“小資”情調的浪漫生活方式,民國時代透露出的濃濃文藝範兒,正符合他們精神層面的追求;三是少數青年,由於他們對真實歷史知識儲備不足,熱衷於從網絡上獲取所謂“歷史真相”,從而主觀臆斷民國,對我國現行政治架構和價值體系故意貶低甚至抹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民國政治人物和學術大師是追捧重點。\u003C\u002Fstrong\u003E“民國熱”中的追捧對象涉及多個方面:如追捧民國時期少數人充滿“小資”情調的浪漫生活方式;又如,追捧所謂民國“黃金十年”(1927—1937)發展成就;再如追捧民國小學教育“人性化”。尤其是以下兩個方面成爲追捧重點:一是民國政治人物的所謂“風采”。在一些人眼裏,袁世凱、蔣介石、四大家族等歷史人物都值得追捧,一些國軍抗日將領的風采聲韻被傳得神乎其神。二是民國時期的所謂“大師林立”。一些人熱捧民國時期的“大學自由”,把民國當成大師衆多、高峯林立的“學術黃金時代”,甚至頂禮膜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互聯網、影視劇、出版物成爲傳播的主要渠道。\u003C\u002Fstrong\u003E“民國熱”的主要傳播陣地在互聯網,不少網絡論壇和微博、微信圈充斥着爲民國評功擺好的言論,網上出現不少以“民國範”“民國風”等爲名的社區、論壇。這些年,拍民國亂世成爲一股影視潮流,多部民國影視劇熱賣,一些民國名人的人生際遇被無數次演繹。出版界不時颳起“民國風”,一些政治人物和學術大師受到熱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民國熱”的成因分析\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從社會心理角度看,“民國熱”迎合了大衆天然的懷舊情緒。\u003C\u002Fstrong\u003E懷舊乃是人的本性,從懷舊中,人們獲取心靈安慰,汲取當代與歷史之間因距離感產生的美。在一些人看來,民國時期作爲一個跌宕起伏、內容豐富的歷史時期,具有一種別樣的“亂世魅力”。在這種懷舊情緒的影響下,一些人對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風骨加以渲染。不少文藝作品講述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況,並給那個時代貼上“崇尚知識”“思想自由”等標籤。例如,題爲“與蔣介石拍桌對罵的民國牛人”的文章,網絡轉載率極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這種所謂“對民國曆史再認識”的過程中,人們看到了一個不同側面的民國,看到了充滿矛盾的民國,正是這種豐富性和矛盾性引發了人們對民國的興趣。深入看來,“民國熱”表面上是對歷史的關注,其背後隱含的其實是“現實的潛流”,體現了知識界極少數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未來的某種期待。少數知識分子是因對當前生活待遇不滿而懷念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高工資高待遇,甚至還有個別人認爲“當前不民主”而嚮往民國時期的“民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從傳播途徑上看,新媒體平臺的開放性給“民國熱”提供了空間。\u003C\u002Fstrong\u003E各種民國“新材料新史料”、奇聞軼事甚至風流韻事都被挖掘出來,在網上廣泛散播。不少大V經常發表有關民國的傾向性言論。一些論壇和微博微信圈,雲集着熱衷於站隊劃線的人,凡是說民國好的都點“贊”,說民國差的都點“否”。“民國那些事兒”“讀史”“歷史俠”“非常歷史”等微信公衆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民國題材文藝作品的大量出現也是“民國熱”的催化劑。有評論認爲,一些影視劇和出版物爲追求賣點,不惜片面誇張,刻意塑造出“精英名流,男子倜儻,女子多情,遍地傳奇”的民國形象,展示亂世之中的兒女情長、家族之間的恩怨興衰、名人的壯志豪情等,頗能吸引眼球。\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b8344640e8e4c798ded7c7584d59911\" img_width=\"267\" img_height=\"163\" alt=\"吹爆民國的“民國粉們”,請你們冷靜一下\"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民國時期,天津洪災後流離失所的難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民國熱”的應對思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種種情況表明,“民國熱”並不是個簡單的文化現象,對於其思想實質,我們應當深刻認識並保持高度警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是以“民國熱”宣揚歷史虛無主義。\u003C\u002Fstrong\u003E一些人借“民國熱”掀起一股歪解民國曆史的解構潮流,進而對黨和政府進行抹黑醜化。其典型表現爲:抬高三民主義,抬高蔣介石等人;抬高國民黨抗戰作用而抹殺共產黨作出的貢獻;爲袁世凱、段祺瑞、汪精衛等反面人物平反,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二是以“民國熱”搞春秋筆法借古諷今。\u003C\u002Fstrong\u003E如以民國時代的學術、教育、文化“自由”,攻擊當下的學術、教育、文化“不自由”;以民國允許民間辦報、辦廣播和成立通訊社,攻擊現在的“新聞管制、言論鉗制”。其實質是打着“懷念民國”的旗號,以春秋筆法乃至造謠方式攻擊現實社會,矛頭指向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三是以“民國熱”作爲攻擊黨和國家政治制度的輿論工具。\u003C\u002Fstrong\u003E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西方反華勢力和“臺獨”分裂分子借“民國熱”,吹捧民國和臺灣當局的“自由民主”,攻擊大陸政治架構和價值體系。甚至有一些人借“民國熱”妄稱,“人民嚮往中華民國,臺灣纔是中華正統,共產黨政權沒有資格代表中國”,對網民思想認識造成了誤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民國熱”可能成爲一些人借懷舊獵奇,挑戰唯物史觀和基本政治認知的文化武器,以此變相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從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合法性,淪爲一種意識形態甚至政治工具。對這種以文化面貌出現的歷史虛無主義,應據理駁斥,加強管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首先,要深化對民國時期的歷史研究。\u003C\u002Fstrong\u003E只有真正將民國時期研究透徹,才能回答有關民國時期的各種問題,給大衆釋疑解惑。對於那些看似“學術”的問題,更需要以紮實的研究予以批駁。要通過各種渠道給民衆介紹具體真實的民國狀況,使民衆瞭解到,一個兵連禍接、四分五裂、內憂外患的民國遠不是那麼光鮮亮麗的時代,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才真正站了起來,才真正開始走向共同富裕道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正在逐步變爲現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其次,要加強對影視出版作品的引導和管理。\u003C\u002Fstrong\u003E出版業、影視業、傳媒業在創作和推出民國題材的作品時,要加大把關力度,防止錯誤傾向和觀點。對出於特定政治目的故意炒作“民國熱”的網絡言論必須加強管理,不給各種錯誤思想觀點傳播渠道和空間。\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作者:韓宇,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u003C\u002Fp\u003E\u003Chr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文章來源於《前線》雜誌2019年第7期,原文標題《“民國熱”的冷思考》\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圖片來源於騰訊文化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轉自微信公衆號:前線理論圈(id:qianxiantheory)\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79168520470579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