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20日),據法制晚報·看法新聞報道,90後女孩石某,工作僅僅5個月,就從公司前臺升任集團總部採購主管,但在之後的兩年時間中,她利用職務便利,將公司資金用於個人消費,侵佔公司46萬餘元。

這樣的案件讓人唏噓不已。這個90後女孩到底犯了啥事呢?檢方認爲,被告人石某以非法佔有爲目的,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爲己有,數額較大,其行爲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一款之規定,構成職務侵佔罪。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應以職務侵佔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建議判處有期徒刑1年至2年,緩刑。

此前曾有媒體關注到“貪腐低齡化”的現象,外界對走上歧路的年輕人的態度普遍是惋惜。

“海運倉內參”(ID:hycplb)注意到,8月3日,《中國紀檢監察報》刊登了一篇文章《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其中提到一個90後落馬的悲劇。據瞭解,原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社會保險事業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股會計張某,在2016年9月纔剛剛參加工作,2017年7月即着手開始實施貪腐行爲,案發時年僅25週歲,令人頗感意外。中央紀委機關報對此表示:“當代表着青春陽光的‘90後’標籤與腐敗分子的身份疊加在一起,難免讓人感到震驚和惋惜”。

“海運倉內參”(ID:hycplb)注意到,此前也有一些落馬乾部正屬於“年少得志”之時,但卻落入了腐敗觀念和極端利己的思維誤區裏。2017年2月,《中國紀檢監察報》曾發文批評一些官員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欒慶偉、袁衛華、肖明輝等被點名批評者,有如下特點:高學歷且名校畢業,仕途“可觀”卻半途落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袁衛華,他在中紀委紀錄片《打鐵還需自身硬》中,被當成“燈下黑”的典型。

在幾年前,或許沒人能相信這個曾經的“天之驕子”也會成爲鐵窗裏的貪官。1996年,農家子弟袁衛華金榜題名,頭頂河南省周口市高考狀元的“光環”考入北京大學法學院,其後“學而優則仕”,從北大畢業後直接考入中央紀委機關工作,曾經參與查辦過慕綏新、馬向東、武長順等大案要案,可謂一路順風順水,前途大好。不過,聰穎的頭腦一旦進入濫權違紀的行爲裏,反而會造成更糟糕的影響。

據瞭解,袁衛華通過向涉事者泄露問題線索,籍此換取物質利益。除了通過拿工程牟利,也收受大量財物。在紀錄片裏,袁衛華面對鏡頭,也無比悔恨:“我的求學之路是很順的,始終是第一第一第一第一,一直到北大。因爲我當時對自己仕途的發展是一種比較快速的規劃,希望能夠儘快地進入處級這個崗位。但是這個目標情況之下,如果順便能生活更好,那就是最好的結果了……真的特別後悔做這些事情。一方面反腐敗,一方面腐敗,這個確實是自己覺得挺後悔,悔恨的一件事情。”

雖然年輕人中出現貪腐現象是極端個例,但仍值得我們深思。如果權力得不到有效監督,擁有權力者的行爲得不到有效約束,就很難避免違紀違法事件的出現,這與涉事人的年齡無關。消除“貪腐低齡化”的關鍵不在於“低齡”本身,而在於如何避免這些年紀輕輕就擁有一定權力者的行爲走向歧途。

資料來源:中紀委網站、中國紀檢監察報、法制晚報、中青在線等

編撰/黃帥 編輯/蒼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