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幾乎在海思崛起的同一時期,深圳的IC設計公司匯頂科技,正在蘋果引發的觸控芯片浪潮中掘金。\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2003年,趙廣民所在的炬力,MP3主控芯片一個月也就是幾千片的出貨。

"\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珠三角的芯片史,是非常典型的“非華爲”敘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珠三角的芯片淘金潮中,有人中道創業、因車禍事故身亡,有人創業失敗、以非虛構小說指控曾經的合作伙伴,有人驟富,有人隕落。\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二十多年來,成百上千的珠三角IC設計公司依舊在價值鏈的中低端徘徊,在激烈的價格戰後,靠完全競爭市場下的低淨利潤度日。\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即便是他們中的佼佼者,大多也不能擺脫“一代拳王”的週期律,像流星劃過天空之後,他們沒能像海思一樣繼續維持輝煌,反而走向了沉寂。\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在一波又一波的消費電子浪潮中,珠三角芯片領域的淘金者練就了超高的市場嗅覺。他們設計出了一款又一款“高性價比”的芯片,以迎合深圳的山寨玩家和低端的國產廠商,但是疲於奔命的追隨式創新,最終反噬了他們向中高端價值鏈演進的動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從復讀機,到MP3、MP4,和平板,還有現在各種各樣的物聯網產品,珠三角的消費電子潮跟隨產業鏈最頂端的發達國家不斷演進,同時也有着別具一格的中國特色,但始終逃不過蘋果公司的碾壓。\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如何才能基業長青?\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無論是趁勢而起的芯片玩家,電子產業鏈其他零配件供應商,還是消費電子終端品牌,都需要思考這個問題。在人口、土地、出口紅利走到盡頭之際,珠三角的消費電子產業鏈玩家如何才能走出慣性的“短平快”模式,開拓長青基業?\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下海淘金\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93年,作爲在北京IC界浸潤近十年的老人,趙廣民來到了珠海,進入了一家臺資IC設計商—珠海亞力,並在其中擔任要職。\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趙廣民和段永平一樣:1982年進北京電子管廠,1988年唸完碩士。只是,趙廣民當時在清華和西安交大學的都是半導體專業,其在北京電子管廠做的也是半導體;段永平先於趙廣民5年時間到廣東,到了1993年,段永平在中山的“小霸王”已經做的風生水起。\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67901009a514b47b731984accb6c29f\"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08\" alt=\"珠三角芯片恩仇錄,羣“芯”扎堆,華爲海思另闢蹊徑後來居上\"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90年代,大批臺資廠商來珠海設IC設計公司,除了環境因素,適當將研發與市場隔絕,也是考慮之一。1995年,趙廣民和後來全志科技的創始人之一張建輝合作搞研發,趙廣民負責電路設計。\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因爲當時沒有自動化工具,趙廣民一筆一劃搭建起了電路圖。趙廣民講電路圖的時候,會把電路的“領子、心臟和四肢”都講清楚,張建輝覺得,趙對於電路設計的鐘愛和投入“溢於言表”。\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一位芯片業人士在當時有和趙廣民合作,他回憶到,趙當時是研發主管,很實在,“經常操一口大家聽不懂的、大概西北的方言”和人交流。\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作爲一個陝西人,趙廣民執著、較真。在珠海一個小魚塘裏,很多釣魚愛好者因釣不到魚而轉換陣地,並斷言這個公園肯定沒大魚。趙廣民連續來了兩年多,有一天終於釣到了一條25斤重的大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一個小魚塘卻釣到了大魚,這是趙廣民創造的MP3傳奇的隱喻。2001年,珠海亞力的人馬轉移到了炬力,在新公司,趙廣民擔任CEO,持有公司少量股份。公司成立之初,主要研發MP3的主控芯片。\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消費電子市場風起雲湧,城頭大王旗變換。世紀之交,復讀機、MP3都是令人矚目的時髦產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趙廣民自認爲點子沒別人多,只好“一直搞MP3”的時候,段永平的浙大師弟、福州人勵民正在搞復讀機方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98年,一場突發的復讀機配件缺貨,讓步步高的品質部長賀向陽找到了恰好屯了一批貨的勵民,趁着步步高的機會,勵民進軍廣東的消費電子市場,開始做復讀機芯片。\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不同於專注IC的趙廣民,浙大經濟學碩士畢業的勵民,畢業後先是分配到福建省財政廳,然後搞過汽車、紡織和電話機。1994年,勵民和浙大師弟黃旭合夥,開辦了瑞科電子(瑞芯微電子前身)。\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殊途同歸。\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勵民與整機廠的對接緊密,市場嗅覺靈敏。瑞芯微研發出了世界上首款“變速不變調”的復讀機芯片。\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與步步高的對接,還讓勵民更多接觸、並習得段永平的“本分”,創業之初,勵民借了2000萬,三個月後馬上還了回去,搞得“資本很不開心、員工也不開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趙廣民對技術、管理都極爲嚴謹,他認爲\u003Cstrong\u003E“99.99% work的IC仍然不OK”\u003C\u002Fstrong\u003E,越是似是而非的地方,越要出bug。每週三下班後,炬力的廚房都會給高管們煮一鍋麪,然後趙廣民召集大家開“麪條會”,以培養共同的思維習慣和溝通習慣。\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無論是勵民搞的復讀機芯片,還是趙廣民搞的MP3主控芯片,都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2002年,憑藉高達400萬片“變速不變調”主力芯片的出貨,瑞芯微一年之內就賺到了數千萬的淨利潤,淨利率高達60%,而當時公司只有不過13個人。全盛時期,瑞芯微這款芯片的市場佔比達到了80%。\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2003年,趙廣民所在的炬力,MP3主控芯片一個月也就是幾千片的出貨。但到了2004年中,炬力的芯片已經出貨100萬片,2005年一季度,出貨累積1000萬,2006年3季度,出貨累積1億。全盛時期,炬力的MP3芯片佔據了全球市場的80%。短短三年間,炬力的收入增長了百倍。\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6f4def5ce64423caf21f96785589ee3\" img_width=\"1023\" img_height=\"682\" alt=\"珠三角芯片恩仇錄,羣“芯”扎堆,華爲海思另闢蹊徑後來居上\"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勵民和趙廣民都碰上了、或者說在中國的消費電子潮流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復讀機和MP3,作爲消費電子市場中的“雞肋”,不爲外資巨頭所注意,但憑藉中國家長普遍的對孩子的關注,這些利基市場在騰飛的時候,往往會給起早進場的人帶來不菲的利潤。\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99年,當時爲勵民、段永平牽線的賀向陽,出來搞復讀機的創業,短短兩三年的時間,便把“智通達”這個三流的牌子做到了這個市場的第二名,光是爲經銷商賺的錢,就達到了幾千萬。\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根據賀向陽的回憶,“變速不變調”的創意爲其首創,瑞芯微能做出來,背後離不開智通達市場調研、產品和技術研發等各項工作的配合。\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這和瑞芯微在公開場合的說法有所衝突,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瑞芯微此款芯片準確命中了終端用戶的需求,受到了復讀機整機廠的歡迎。\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不過,一戰成名之後,勵民和趙廣民,很快不得不面臨轉型的抉擇。市場的爆發很快,下游的整機廠猶如過江之鯽,價格戰很快把終端毛利拉了下來,“爆款”芯片的高毛利,很快成爲了過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下一步該怎麼辦?\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羣雄亂戰\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2005年底,珠海炬力在納斯達克上市。將炬力一手帶大的趙廣民卻面臨被邊緣化的尷尬局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上市之前,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職業經理人,在趙廣民任期結束前接替了CEO之位,趙降職爲執行副總;上市之後,趙成了副董事長。從手握大權的CEO,到缺乏實權的副董事長,只花了不到半年的時間。\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炬力上市的招股書裏面,高管名單裏面甚至沒有趙廣民的名字。在上市後面對媒體採訪時,這位西北男人對媒體講“爲了上市,要先拿自己開刀”。\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當時,媒體將趙廣民的失權,解讀爲“資本意志的犧牲品”。趙廣民和包括張建輝在內的炬力高管,是土生土長的IC設計人才,但是炬力的大股東,一直是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資本,包括趙在內的高管團隊持股比例微乎其微。\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炬力上市之時,MP3市場已經非常成熟,如何繼續維持高速增長,成爲一個難題,而大股東對於趙廣民能否開拓下一個增長點顯然缺乏信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依靠“爆款”起家的本土IC設計商,與消費電子下游廠家是共生的。具備爆發力的利基型市場,就像海浪一般無法預測,因爲珠三角並不創造消費電子的潮流,而是追隨。\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在處於技術中心的國家將創新的產品傳到深圳之後,依託廉價的人口、土地與工程師紅利,聰明的珠三角玩家很快能將本土化改造的產品賣到全中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單品市場增長乏力,不僅僅是炬力的問題。在復讀機市場賺到第一桶金之後,瑞芯微也在尋找下一個增長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曾經的合作伙伴—復讀機市場的前三甲智通達,在2006年倒閉,對於究竟誰弄死了這個企業,賀向陽和勵民各執一詞。\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作爲智通達的創辦人,賀認爲瑞芯微在2002年暑期檔,也就是復讀機銷售旺季時,臨時倒戈,把幾百萬片芯片供應給了競爭對手,導致智通達在經銷商和消費者中口碑雪崩,企業由此陷入經營困境。\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但是門戶網站在2002年底刊發的對賀本人的採訪顯示,智通達企業經營狀況尚好。直到2003年,智通達依然是復讀機市場的大玩家。除此之外,勵民友人表示,賀本人應該非常清楚企業是怎麼倒閉的,智通達倒閉後,瑞芯微還將一筆欠債一筆勾銷。\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曾經的商業盟友反目,賀向陽後來撰寫了一本非虛構小說,指控勵民對他犯下的種種錯誤。兩人對峙公堂長達兩年多,這樁歷史公案以賀向陽向勵民賠償一塊錢、並賠禮道歉結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賀向陽與勵民之間的“羅生門”,側面驗證了珠三角消費電子產業鏈的脆弱。\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下游的電子廠商崛起很快,但外強中乾,時間將許多玩家拍在了沙灘上。上游的IC設計公司與下游的電子廠商互爲脣齒,但IC設計商又不可能把身家性命全放在一家企業身上,珠三角的電子風潮來了又走,品牌商的生命週期這麼短,IC設計商自然必須狡兔三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復讀機市場落定之際,瑞芯微發揮了自己“小快靈”的優勢,切入了競爭異常激烈的MP3市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一開始設計MP3芯片方案的時候,瑞芯微預留了播放視頻功能的規劃,隨着下游廠商屏幕尺寸和顯示的快速迭代,瑞芯微緊跟整機廠商的步伐,以低成本的視頻MP3方案在市場站穩了腳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從音頻,到視頻,人們的文化娛樂需求一直存在,但承載這個需求的電子產品集成度越來越高,人們對於功能新穎的電子產品,總是不乏消費衝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珠三角的玩家更多是將創新產品照葫蘆畫瓢,這樣省去創新的風險,還能賺到國產化、或者山寨化的利潤。\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但是,這樣做的問題就是,無論是電子整機廠,還是IC設計商,都\u003Cstrong\u003E疲於奔命\u003C\u002Fstrong\u003E,在風口之間來回切換。瑞芯微快,其他IC設計商也不慢,國內的聰明同行在低利潤的紅海扎堆競爭。\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與此同時,在炬力被日益邊緣化的趙廣民,選擇拉一杆子人馬出來創業,全勝(珠海)微電子有限公司由此成立,趙廣民任董事長,張建輝任總經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可惜的是,創業一年,趙廣民在2007年7月因車禍喪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現任小米公司產業投資部合夥人潘九堂,在趙去世之後發表了一篇廣爲流傳的文章以表紀念。在文章中,潘九堂這樣評價趙廣民:\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謙遜、低調、誠懇、淳樸、助人和知足的高尚人格,勤勤懇懇和“十年磨一劍”的態度,與客戶和團隊共贏的理念,以及帶領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一躍成爲全球最大MP3芯片供應商併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偉大成就,對於正在崛起的中國IC設計和高科技產業,對於我們這個喧囂和浮躁的時代,都是如此的彌足珍貴。\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趙廣民去世之後,張建輝拉了一幫原來炬力的人馬,成立了全志科技。或許是吸取了在炬力的教訓,\u003Cstrong\u003E全志科技的股權結構至今都是極爲平均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資深的業內人士王凱向投中網表示,他只在珠三角見過股權這麼平均的芯片公司,其他地方都沒見到過。\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隨後,全志科技在2010年開啓的平板潮流中與瑞芯微並駕齊驅,主導了國內平板AP芯片的供應。憑藉紮實的技術功底和常年積累下來的IP,全志在2011到2012年間營收漲了5倍,破十億大關,淨利潤也漲了近10倍。\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但全志面臨着與瑞芯微一樣的困局。\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5409fc971494c52985aa2ca9fea36a5\"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96\" alt=\"珠三角芯片恩仇錄,羣“芯”扎堆,華爲海思另闢蹊徑後來居上\"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從電腦,到MP3、平板,再到智能手錶,蘋果公司在消費電子領域是不可忽視的存在。蘋果公司重新定義了從MP3到智能手錶的電子產品,爲珠三角的後進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模仿的樣板。\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當蘋果的電子產品喫完第一波豐厚的利潤後,珠三角的玩家蜂擁進場,用廉價的山寨、或者頗有質感的國產品,爲消費力有限、但是人羣基數龐大的中國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的消費電子產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但這剩下的慘烈的價格戰,對於IC設計商和電子廠商都是一場不會終止的“無限戰爭”。因爲,結束他們命數的,不是行業內的競爭者,而是跨界的玩家。\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後進者的崛起\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不同於復讀機、MP3、MP4的“爆款”芯片商,在2004年從華爲獨立出來的海思半導體,在一開始外銷芯片的時候,選擇了SIM卡芯片。\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這種芯片技術門檻不高,而且當時已經有一些國產設計商在做了。等海思把芯片做出來,SIM卡芯片已經從10美元跌倒了不到1美元,海思最終不得不直接放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此後的三年,海思外銷芯片收入爲0,而任正非定下的目標是3年外銷40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吸取SIM卡芯片失利的慘痛教訓,海思隨後選擇了安防監控芯片和IPTV芯片,這兩款芯片技術門檻和市場門檻都比較高,且都以視頻編解碼爲核心能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安防監控和IPTV,已經不再是傳統的消費電子範疇,這兩個品類的市場結構裏面,國產安防廠商在當時已形成自己的品牌,且市場佔有率越來越高,IPTV則是一個受廣電、電信主導的市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上述領域,海思一上來對抗的就是德州儀器、博通等外資巨頭,爲了對抗這些實力雄厚的外資巨頭,在一開始,海思就選擇了支持當時最先進的H.264視頻編解碼技術,以不至於芯片研發出來就落後於市場進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2007年左右,安防監控的DVR和IPTV機頂盒剛剛興起,依託於華爲自身的電信關係網絡和過硬的技術,海思分別拿到了大華和廣東電信的訂單,成爲了頭部市場玩家的供應商。\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876d80778a8442ea0089b5b27614ff1\" img_width=\"1023\" img_height=\"682\" alt=\"珠三角芯片恩仇錄,羣“芯”扎堆,華爲海思另闢蹊徑後來居上\"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海思的崛起,與瑞芯微、炬力、全志一樣,都抓住了產品、技術升級換代的節點,實現了業績的迅速增長。在海思之後,中興於2015年底拆分了其IC業務,成立了獨立的中興微電子,目前也開展了多元化的外銷芯片業務。\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海思一開始就是面向高標準、高要求的品牌客戶,品牌客戶越做越強,海思也會趁勢而起,雙方互爲良性循環。同時,海思要做“白牌”(山寨)市場是很容易的,因爲技術上高維打低維,有了核心的視頻編解碼芯片,海思要把其他東西集成進來就比較容易。\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幾乎在海思崛起的同一時期,深圳的IC設計公司匯頂科技,正在蘋果引發的觸控芯片浪潮中掘金。\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匯頂科技的創始人張帆,在電子科技大學唸完書後,參與了國家主導的北斗衛星系統工作。在體制內工作一段時間後,張帆在1993年南下深圳,搞過低壓電器,賣過臺製芯片。2002年,張帆出來創建了匯頂科技。\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作爲一個完全民營的公司,匯頂在一開始過的並不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王凱告訴投中網,深圳絕大多數IC設計公司,因風險資本不是特別發達,多是民間籌資而來,尤其追求快速見到利潤,今年成立,明年就要賺錢。欠着親朋好友的錢,經營的壓力尤其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這樣的約束條件下,深圳有相當一批公司從事低端的IC設計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深圳作爲進出口重鎮,總能最先接觸到國外最爲先進和時興的芯片產品。在這些產品中,晶體管數目少、或是工藝簡單的芯片,會被以“反向設計”的方法率先突破,一個私人老闆帶一兩個人,就可以把這個事情給做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而這樣容易操作、見效快的事情,也導致了一堆小公司都扎堆在低端的芯片產品上。電源管理芯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做這個產品的公司太多,價格戰打得太兇,以至於最後大家都維持在一個很薄、大約5%的利潤率水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匯頂在成立之初,做的是固定電話產品,但還沒幹幾年,這個市場在2005年就萎縮了。爲了生存下去,匯頂也給小家電做觸控IC的產品,服務於段永平創建的步步高,但是步步高後來也不幹這個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凡是日後做的名聲響的珠三角的IC設計公司,都要和段永平或者段系公司扯上關係,這是廣東商業界的一個奇觀。作爲南中國基業長青的消費電子集團,段系公司總能抓住每一個消費電子的風口,不盲目跟風,讓自己陷入紅海市場,也不盲目投機,讓自己陷於危險的境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新生的IC設計公司,卻沒法像步步高這般進退有據、穩健從容。在成立之初很長一段時間裏,匯頂科技慘淡經營,草創時期的人才紛紛流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匯頂的轉機,同樣來源於蘋果公司掀起的消費電子風潮。初代蘋果手機的發佈,掀起了安卓陣營的電容式觸控風潮。2010年,在香港往深圳的一班車上,張帆的合夥人恰好認識了坐在旁邊的聯發科工程師,匯頂由此和聯發科搭上了線。\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當時,聯發科不自制觸控IC,而是考慮投資外部一家公司完成佈局。在聯發科看來,匯頂的創始團隊“務實、不亂吹牛”,匯頂雖小、但向來注重技術投入,且在觸控IC上有研發自己的IP。最重要的是,匯頂爭取客戶“頗爲狼性、不搞定不罷休”。這幾個原因幫助匯頂最終搞定了聯發科390萬美元的投資。\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聯發科在功能機時代即是IC設計的霸主,有了聯發科的加持,匯頂如虎添翼。2011年到2013年,匯頂的觸控芯片出貨從600萬顆增長到了1.5億顆。在電容式觸控IC面臨增長瓶頸之前,匯頂及早投入指紋識別IC,由此取得了持續的業績增長。\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2016年,匯頂上市,一舉成爲A股當時市值最高的芯片公司。憑藉智能手機觸控的準確卡位、和聯發科的加持,後進生在短短几年間迅速崛起,超越了炬力、全志、瑞芯微等一衆老將。\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基業長青的夢想\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珠三角IC設計公司諸強,與白牌(俗稱山寨)和國產品牌,是深圳製造生態的一體兩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今天的珠三角IC設計諸強,分兩派。\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海思、中興微爲一派,在最早成立IC部門之時,兩家公司都是從產業鏈整合、降低成本、避免被卡脖子的角度來考慮,系統芯片、通訊芯片是服務於其主營業務的,後來兩家公司的芯片業務都獨立了出來,且發展出了強大的外銷芯片業務,表現出較強的高維打低維的特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炬力、瑞芯微、全志、匯頂等爲一派,他們主力追蹤消費電子潮流,表現出相當強的“一代拳王”的特點,成長性受下游景氣波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深圳的南山科技園,聚集了廣東最多的電子產業鏈企業。但是從南山科技園走向全世界的,寥若星辰。在IC設計業,最終只有海思走了出來,向全球霸主發起挑戰。\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海思的成功,早已脫離了中國市場的語境。憑藉華爲強大的全球銷售網絡與研發部署,海思芯片實際上是在技術與市場的全球最前沿搞芯片,而不是以一個模仿者的姿態在中國的紅海競爭中苦苦掙扎。\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這樣巨大的成功背後,是昂貴的賭注與嘗試。深圳大多做IC設計的廠家,做到一年大幾千萬營收、幾百萬利潤就很滿足,不願再行投入研發,做冒險的嘗試。這也註定了,大多數芯片公司只能在中低端的價值鏈苦苦掙扎。\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那些將收入做到十億級別的IC設計公司,則需要數年冷板凳式的研發與掙扎。全志的團隊在炬力浸潤有十多年,匯頂在研發出觸控IC的爆款前沉默了七八年,眼看着時髦的電子潮流,卻與自己無關,這需要相當的定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但是,在做到十億級別之後,考驗纔剛剛開始。還可以的公司止步於此,此後便維持在一個水平的收入,增長乏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要做到基業長青,需要像華爲海思這樣的“異類”,或被逼成“異類”。\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深圳的電子產業鏈企業走出了許多世界級的企業,但不是每一家都會像華爲一樣,一開始就規定自己每年要用10%的營收來搞研發。\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在向外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了陣痛,反思下來,最終發現,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才能保證他們的競爭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正是這種“異類”精神,最後才能讓珠三角的芯片公司從華強北的陷阱中走出來,邁向基業長青。(文\u002F楊健楷 編輯\u002F張麗娟 來源\u002F投中網旗下 CV智識)\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參考資料:\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潘九堂,“中國MP3之父”趙廣民的傳奇人生和精神遺產\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79205443351399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