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思響哥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年來,一些國家衝突不斷、民衆流離失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被強行植入外來制度模式,造成了嚴重的水土不服。這些慘痛教訓再次說明,\u003Cstrong\u003E在不同文明相處的問題上,在道路選擇、制度選擇的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是十分有害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麼,各文明之間是包容互鑑、共同進步,還是各自爲戰、零和博弈?“文明衝突”真的不可避免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務院參事、全國人大代表何星亮\u003C\u002Fstrong\u003E在最新一期《人民論壇》雜誌上發表署名文章,深刻回應了這個新時代的重大理論問題。在他看來,\u003Cstrong\u003E文明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不是衝突的根源,而是互補的基礎,是創新發展的前提。\u003C\u002Fstrong\u003E一起來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3c071f4fa424f4bb216f71f1bda1159\"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608\" alt=\"特稿 | 文明交流互鑑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9年5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以“亞洲文明交流互鑑與命運共同體”爲主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強調“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並就如何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鑑,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提出了“中國方案”,受到各國政界和學界的普遍認同和讚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由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首次提出,黨的十九大報告則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爲新時代中國主要外交思想之一。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強調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各國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全球治理觀和可持續發展觀。這一思想體現了中國致力於爲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崇高目標,體現了中國將自身發展與世界發展相統一的全球視野、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什麼要加強文明交流互鑑?文明交流互鑑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有什麼關係?本文就針對這些問題作一分析和探討。\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ae881f5313e49a7b45dcaf472267164\"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0\" alt=\"特稿 | 文明交流互鑑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爲什麼要加強文明交流互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文明或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歷史和當代世界的現實。\u003C\u002Fstrong\u003E2018年11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峯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強調:“我們共同居住在同一個星球上,這個星球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70多億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這種差異不應該成爲交流的障礙,更不能成爲對抗的理由。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樣性及交流互鑑可以爲人類社會進步提供強大動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類社會自形成以來,文明或文化便呈多元發展的趨勢。文明或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與其產生的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各地的生態環境不同,文化也各不相同。直至21世紀的今天,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仍然千姿百態,豐富多彩。不同的生態環境形成不同的文明體系;而各種不同的文明體系又培育造就了性格不同、價值觀念各異的民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文明或文化的多樣性既是人類社會的遺產,又是不可否認的事實。\u003C\u002Fstrong\u003E就世界主要文明而言,很早便形成多種類型。19世紀下半葉,俄羅斯歷史學家和文化哲學家丹尼拉維斯基把世界文明分爲10類:埃及;敘利亞、巴比倫、腓尼基、卡爾丹族或古代閃族;中國;印度;伊朗;希伯來;希臘;羅馬;新閃族或阿拉伯;日耳曼、羅馬或歐羅巴。其中只有兩種文明,即墨西哥和祕魯,在早期階段便消亡。德國曆史學家斯賓格勒把世界文明分爲8個類型: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希臘-羅馬、阿拉伯、西方和墨西哥,此外還有尚未完全形成的俄羅斯文明。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把世界歷史上的文明分爲21類:其中,直接從原始社會產生的第一代文明有:埃及、蘇美爾、米諾斯、古代中國、安第斯、瑪雅;從第一代文明派生出來的親屬文明有:赫梯、巴比倫、古代印度、希臘、伊朗、敘利亞、阿拉伯、中國、印度、朝鮮、西方、拜占庭。另外,還5箇中途夭折停滯的文明:玻里尼西亞、愛斯基摩、遊牧、斯巴達和奧斯曼。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把當代世界文明分爲8類,即西方文明、中華文明(最初稱儒教文明)、伊斯蘭文明、俄羅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文明或文化具有相對性和交融性。文明或文化是沒有先進與落後之分的。\u003C\u002Fstrong\u003E一是每一個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它與其他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價值標準是無法比較的。如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和風俗習慣等,無法進行比較和衡量。二是一切文明或文化的價值是相對的,絕對的價值標準是不存在的,各種文明或文化在價值上無“落後”與“進步”之別。例如,西方人喫飯用刀叉,中國人喫飯用筷子,沒有什麼高低之別;西方人新娘在婚禮上一般穿白色禮服,而中國人一般穿紅色禮服,也沒有先進與落後之分。三是每一種文明或文化的價值,應該由該民族的價值體系來評判,而不應該把西方的價值標準強加於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同時也是各民族文化豐富、繁榮的重要因素。\u003C\u002Fstrong\u003E因爲,文化具有交融性和累積性,世界上流傳至今的各種文化,都是經過長期累積而形成的。文化的累積是文化成長、發展的一種基本形式,任何文化無時無刻不在累積之中,或因發明而累積,或因引進而累積。無論是發明和引進,大多是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引起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原始時代,由於交通不便,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很少,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主要靠本身內部的變革和創新。隨着交通工具的不斷發展,異族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接觸越來越多,各民族都不斷從他民族中吸收自己本身沒有的文化。可以說,小到一朵花一個豆,大到經濟政治學術思想都離不開自由選擇、自由流通的大趨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保護文明或文化多樣性是世界各國的共識。\u003C\u002Fstrong\u003E2001年11月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舉行的第31屆會議上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該宣言分五部分共12條,確認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一項基本特性,爲各國保護自己文明或文化提供了保障。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世界各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了明確的保護原則和條例。2005年10月20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第三十三屆會議通過《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指出文化多樣性創造了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鼓勵不同文化間的對話,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尊重與和平共處。總的來說,保護世界各種文明和文化,是世界各國的共識,也是各民族的普遍要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尊重和保護文明或文化的多樣性是保障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前提,文明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一樣,單一性導致脆弱性,多樣性產生穩定性;單一性導致極端性,多樣性產生包容性。\u003Cstrong\u003E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文明主導世界,則世界上就不可能有民主和自由,更不可能有和平安全的世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文明多樣性和差異性是文明交流互鑑的基礎。\u003C\u002Fstrong\u003E2018年6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上合組織青島峯會上發表講話指出:“儘管文明衝突、文明優越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是各國人民共同願望。”2018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峯會發表的主旨演講中再次強調,“差異不應該成爲交流的障礙”,更不能成爲對抗的理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文明多樣性和差異性是文明交流互鑑的前提,而不是衝突的根源。\u003C\u002Fstrong\u003E任何一種文明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並不是自我封閉的,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保護着自己的特色,在競爭和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如果兩種文明完全相同或相似,就不可能交流互鑑,就不可能取長補短。世界上各種文明,都是多種文明的混合物,其中有自身固有的,也有相當部分甚至大部分是外來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f2f7626755444129a3fdfb05a9d33e9\" img_width=\"501\" img_height=\"300\" alt=\"特稿 | 文明交流互鑑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著名的英國哲學家和思想家波特蘭·羅素十分注重文明接觸和互補的重要性,他在1922年出版的《中國問題》一書中說:“不同文明的接觸,以往常常成爲人類進步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學習希臘,阿拉伯學習羅馬,中世紀的歐洲學習阿拉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學習東羅馬帝國。學生勝於老師的先例有不少。至於中國,如果我們視之爲學生,可能又是一例。事實上,我們要向他們學習的東西與他們要向我們學習的東西一樣多,但我們的學習機會卻少得多。”可見,早在90多年前,羅素就認識到每一種文明均有其長短,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借鑑是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文明交流互鑑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起到什麼作用\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文明交流互鑑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人文基礎。\u003C\u002Fstrong\u003E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有一個較好的人文基礎。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強調:我們要“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所謂人文,即人們在長期生存實踐中創造的與當地生態環境相適應的文化現象。由於生態環境和歷史來源不同,不同文明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等各不相同;民族性格、思維方式、認知方式差別也很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世界各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同文明之間必須加強交流和互鑑,使彼此之間相互瞭解、相互認同、相互學習、相互尊重。既尊重自己的文明,也尊重他人的文明;既尊重強勢文明,也尊重弱勢文明。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我們要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平共處、和諧共生,不能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因此,“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通過交流和互鑑,可以認識到各種文明形成差異性的原因,認識其他文明的長處和短處,也可以瞭解自身文明的優點和不足\u003C\u002Fstrong\u003E;通過交流互鑑,可以瞭解不同文明國家的民族性格、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等;通過交流和互鑑,纔有可能認識到各種文明都是人類創造的適應生態環境的文化體系,是各民族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和積累的知識與經驗,是全人類的寶貴遺產;通過交流和互鑑,纔有可能認識到文明的相對性,各種文明“絕無高低優劣之分”,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通過交流和互鑑,纔有可能認識到“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奼紫嫣紅之別”,纔有可能真正做到“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纔有可能“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通過交流和互鑑,纔有可能避免不同文明之間因誤解造成的衝突和戰爭,纔有可能使有些人認識到自認爲“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纔有可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纔有可能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u003Cstrong\u003E因此,“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深化人文交流互鑑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文明交流互鑑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發展動力。\u003C\u002Fstrong\u003E任何一種文明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並不是自我封閉的,而是在競爭和比較中取長補短,在相互交流中保護自己的特色,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任何一種文明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鑑、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首先,文明交流互鑑是人類各種文明互補的基礎。\u003C\u002Fstrong\u003E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是文明交流互鑑的前提,也是文明互補的基礎。越是異性、異質的文明,互補性也就越強,越有可能從對方吸收有價值的東西。中國哲人兩千多年前便意識到文化多樣性和差異性的重要性,認爲“不同”是事物互補和發展的根本,相異的事物相互補充,纔有可能不斷發展和繁榮。如果事物相同,就沒有比較和借鑑,事物就會停滯不前甚至枯萎死亡。所以,各種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借鑑,取長補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其次,文明交流互鑑是人類各種文明創新的前提。\u003C\u002Fstrong\u003E文明多樣性是創新和創作的源泉。它表現在三方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是文化創新或某種新文化的創造\u003C\u002Fstrong\u003E,在許多情況下是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中產生的,有不少是在異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或在吸收了其精華的情況下而創造的。古今中外許多著名舞蹈、音樂、繪畫、工藝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產生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二是許多民族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創作,都根基於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離開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就不會有鮮明的民族特色。\u003C\u002Fstrong\u003E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第一條指出:“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三是凡是文化繁榮發達的地區大多是文化多元共存的地區,有些地區較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文化交流太少,文化太單一,沒有相互吸收精華、取長補短的條件。\u003C\u002Fstrong\u003E從歷史上看,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越單一,保守性和排他性也越強,社會和文化發展也就越慢;而開放的、多種文化交流的地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較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因此,任何一種文明都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都必須“與時偕行,不斷吸納時代精華”,否則就沒有生命力。\u003C\u002Fstrong\u003E我們“應該用創新增添文明發展動力、激活文明進步的源頭活水,不斷創造出跨越時空、富有永恆魅力的文明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dacd017a0984c13836911e84d389877\"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660\" alt=\"特稿 | 文明交流互鑑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最後,文明交流互鑑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u003C\u002Fstrong\u003E文明或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或國傢俱有重要價值的可再生資源,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它可以造福於子孫萬代。各國的文明和文化遺產既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也具有研究、觀賞、教育的價值,同時也具有直接和間接的經濟價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大多數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十分注重人文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u003C\u002Fstrong\u003E因爲文化遺產資源帶動的旅遊業在整個國家的經濟中佔有相當高的比重,有些國家的旅遊業及其相關產業的收入甚至是國家主要的財政收入。旅遊者到異國旅遊觀光是文明交流互鑑的形式之一,開發自然和人文資源,發展旅遊業,不僅可以使旅遊者欣賞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風光之美、山水之秀,而且可以欣賞各國、各民族獨特的人文風情,增強旅遊者對異文明的瞭解和認識、認同和尊重,同時也可以起到相互學習和借鑑的作用。如此,既有利於所在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也有利於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更有利於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文明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不是衝突的根源而是互補的基礎,是創新發展的前提\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綜上所述,不同文明之間之所以加強交流互鑑,原因包括:一是文明多樣性是人類歷史和當代世界的現實;二是文明具有相對性和交融性特徵;三是保護文明或文化多樣性是世界各國的共識;四是文明多樣性和差異性是文明交流互鑑的基礎。文明交流互鑑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文明交流互鑑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人文基礎;其次,文明交流互鑑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發展動力。\u003Cstrong\u003E因此,文明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不是衝突的根源,而是互補的基礎,是創新發展的前提。\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歷史和當代大量事實來看,不同文明國家之間,交流互鑑越頻繁、越深入,彼此之間也就越認同、越尊重,國家之間的關係也就越好,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也就越牢;交流互鑑越稀少、越浮淺,相互之間也就越容易誤解,越容易生產矛盾和衝突,國家之間的關係就會處於緊張狀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就沒有基礎。\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93f4833705544d39ea1f83b86c75eaa\" img_width=\"750\" img_height=\"562\" alt=\"特稿 | 文明交流互鑑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中西文明屬於兩種不同類型的文明,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u003C\u002Fstrong\u003E羅素早在上世紀初就認爲,中西雙方都應該保留自己的長處,借鑑對方的長處,絕不能學習對方的短處和保留自己的短處。他認爲中西交流可以互補,他說:“我們的文明的顯著長處在於科學的方法;中國文明的長處則在於對人生歸宿的合理理解。人們一定希望看到兩者逐漸結合在一起。”“中西交流對雙方都有好處。他們可以從我們這裏學到必不可少的實用的效率;而我們則可以從他們那裏學到一些深思熟慮的智慧,這種智慧使其他古國都已滅亡之時,唯獨中國生存了下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羅素甚至認爲,中國智慧拯救西方文明和世界,他強調“從人類整體的利益來看,歐美人頤指氣使的狂妄自信比起中國人的慢性子會產生更大的負面效果……中國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襲數千年,若能夠被全世界採納;地球上肯定會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然而,歐洲人的人生觀卻推崇競爭、開發、永無平靜、永不知足以及破壞。導向破壞的效率最終只能帶來毀滅,而我們的文明正在走向這一結局。若不借鑑一向被我們輕視的東方智慧,我們的文明就沒有指望了。”在新時代,當年羅素所發出的中國文化精華能夠給人類和平帶來希望的感慨正在變成現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梁啓超也強調不同文明交流和互鑑互補的重要性,他認爲我們必須“拿西洋的文明來擴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補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來成一種新文明。”並說:“我們人數居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我們對於人類全體的幸福,該負四分之一的責任。不盡這責任,就是對不起祖宗,對不起同時的人類,其實是對不起自己。”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強調:“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爲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羣芳競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總之,文明交流互鑑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兩個重要理念,這兩個理念將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構建國際新秩序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來源 | 人民論壇雜誌7月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轉載請註明來源\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35169602519092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