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a7b9a46833b430c89dd9482ce8ddc5b\" img_width=\"515\" img_height=\"297\" alt=\"即便退休,李嘉誠依然21年蟬聯香港首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 維港投資的以色列公司,資料來源:網絡\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這或許與李嘉誠對猶太人非凡創造力有特殊的認知有關。\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9a07f9f87c349c1975f63b19a9dadbc\" img_width=\"531\" img_height=\"250\" alt=\"即便退休,李嘉誠依然21年蟬聯香港首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被投資的公司主要來自於美國地區,其中又以加州硅谷爲最。

"\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秦朔朋友圈,作者Hayekist\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今年初,《福布斯》發佈了2019年中國香港50大富豪榜,李嘉誠連續21年蟬聯首富。胡潤也發佈了2019年全球富豪榜,李嘉誠以2000億元人民幣排名大中華區的第4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即便退休,李嘉誠依然是香港首富,只是今年的身價\u003Cstrong\u003E317億美元\u003C\u002Fstrong\u003E較去年的360億美元縮水了43億美元。從福布斯榜單來看,身價下跌的不只李嘉誠一人,由於股市下跌和房地產走軟等因素,榜上另有23人的身價也有所下跌。\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李嘉誠是華人最傑出的商人之一。譽滿天下,謗亦隨之。其中一種批評認爲李嘉誠的事業建立在“地產霸權”之上,壟斷了香港天然氣、水、電力、港口、零售業等行業,賺的都是盤剝消費者的血汗錢。香港房地產的畸形繁榮,除了汲取普通居民的財富之外,並未給香港貢獻任何長期利益,比如幫助香港在某個產業形成全球性的優勢或競爭力。至於李超人旗下經營的其他壟斷業務更可能是“亞洲裙帶資本主義”的結果,與企業家才能無關。所以,李嘉誠根本無法與喬布斯那樣以商業改變世界的偉大的企業家並肩,也比不上後輩馬雲,只是善於鑽營的商人罷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些批評無疑過於苛刻。沒有歷史的座標,沒有時代的刻度,任何評價都可能趨於庸俗和膚淺。\u003Cstrong\u003E事實上,李嘉誠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地產商,更不是所謂的“裙帶資本家”,而是充滿遠見卓識不斷進化的企業家。\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9f3c403a2634ded98cac73e13ff4495\" img_width=\"640\" img_height=\"53\" alt=\"即便退休,李嘉誠依然21年蟬聯香港首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經營科技事業的碩果\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果敢進軍電信事業\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世紀,電信行業還不能算作基礎設施供應事業,還算是科技事業。1993年,李嘉誠敏銳地看到1G技術趨於落後,決心大舉發展新一代通信業務,通過Orange大力投資2G無線通信技術,爲用戶提供語音通話服務的同時,拓展數據服務。1994年,Orange的用戶才300萬,到1999年,這一數字已增至3500萬,成爲英國電信市場的第三大服務商。\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2721e6203464d37884135e04ba1a1fc\" img_width=\"640\" img_height=\"376\" alt=\"即便退休,李嘉誠依然21年蟬聯香港首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投資Orange,是李嘉誠事業上的又一次自我突破。\u003C\u002Fstrong\u003E1993年,李嘉誠已經65歲,依然猛烈進取,勇於承擔風險,踏足風起雲湧的高風險科技行業——電信業。而且,此前小規模的商業試探並不成功,他旗下的“和記黃埔”與英國宇航合作推出的第二代無線電話(CT2)服務“Rabbit”,從1990年開始一直慘淡經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正是電信投資,使得李嘉誠一舉超越了在香港難分伯仲且同齡的“一哥李兆基”(1995至1997年連續三年爲《福布斯》香港首富)。在李嘉誠不斷拓展能力圈、進軍新商業領域時,李兆基依然將事業重心放在房地產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任何偉大的商業決策如果以\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倒視鏡\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的方式進行回溯,都可能會因無法重現當時決策情景時的信息而變得平淡無奇。\u003C\u002Fstrong\u003E但在當時,對一個65歲的老人而言,在一個新興未知領域擴大投資,承擔不可知的商業風險(電信的火爆是事後驗證後得到的認知),既需要敏銳的商業洞察力和智慧,更需要付出勇氣。這恰恰正是企業家才能閃光的要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成功退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9年開始,互聯網(電信也是其中一個分支行業)的投資變得越來越活躍,大衆對網絡的前景產生了過於樂觀的估計。李嘉誠決定退出電信運營,基於的商業決策邏輯是:\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話音服務越來越普及,增長速度雖然很快,但行業競爭壓力太大,使得邊際利潤可能減低;\u003C\u002Fli\u003E\u003Cli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數據傳送服務的比重越來越大,增長速度比話音要高很多,正在成熟的3G技術纔是未來的希望所在;\u003C\u002Fli\u003E\u003Cli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科技通訊股熱潮的推動下,移動通信公司的市場價值已達到巔峯。所以要搶佔未來移動通訊服務的制高點,必須投資在數據服務上佔優的3G技術,但由於3G牌照何時發放並不確定,而爲了增加對新技術投資的決心,不如徹底放棄原有的電信牌照,即出售2G業務伺機轉營3G。\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經過博弈,李嘉誠將旗下和記黃埔持有的Orange plc總計49.01%的股權售讓給德國電信服務商曼內斯曼,交易總代價包括:264億港元的現金、由曼內斯曼發行的三年期歐元浮息票據(相當於214億港元),以及曼內斯曼10.2%的股份。1999年和記黃埔的年報爲這筆交易報告了1180億港元溢利(稅後利潤)。次年即2000年,曼內斯曼10.2%的股份又因沃達豐合併吸收曼內斯曼轉化爲合併後新公司5%的股權,再次給和記黃埔帶來500億港幣的溢利。\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e246a3a9a6c43a3bcf14fda79e2ff45\" img_width=\"640\" img_height=\"376\" alt=\"即便退休,李嘉誠依然21年蟬聯香港首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敏銳嗅覺逃過網絡科技股泡沫\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賣掉Orange後,2000年李嘉誠組建財團擬以450億美元競購德國的3G牌照。但在激烈的競價環節,李嘉誠卻果斷地踐行了“別人貪婪時我恐懼”的鐵律,退出了競標。2001年網絡科技股泡沫破裂,激進擴張的沃達豐因此前投入720億美元進行全球併購,產生了450億美元的虧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互聯網泡沫後,從2002年開始,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公司開始以合理的價格在全球範圍內獲取3G牌照,至2012年,據和記黃埔年報,其投資在歐洲3G的總資產爲2252億港元,佔其8039億港元總資產的28%,系所有業務板塊中最大的一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請留意,當時的和記黃埔是香港上市的公衆公司,李嘉誠是大股東,在爲自己賺得盆滿鉢滿之際,也爲其他中小股東帶來了可觀的回報。這在侵奪中小股東利益現象橫行的今天,顯示了一個商人的良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商業背後的情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電信事業上,李嘉誠與華爲有着鮮爲人知的佳話,二者互爲犄角,助推了對方的事業。1995年和記電訊取得牌照獲准在香港組建綜合性電信網,時間緊任務重。當時國際主流的西門子、阿爾卡特等設備供應商不但要價高而且不能確保在電信局設定的3個月內完工。這時候李嘉誠想到了嶄露頭角的華爲,慨然向華爲提供了第一筆海外訂單。這對雙方都是考驗,華爲沒有海外實施經驗,而李嘉誠對工期和質量都受制於香港電信局的管制,敗則兩傷。華爲歷盡艱險終於確保這海外第一單成功落地,順利通過驗收。雖然這是商業利益的結合,華爲報價低且有拼命的決心確保3個月順利組網,但仍必須承認,李嘉誠的訂單促進了華爲的國際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近,李嘉誠又爲華爲送上神助攻。就在美國阻撓華爲5G設備在全球拓展的時候,英國卻意外開明地接納了華爲,這背後其實是李嘉誠的推手所致。超人旗下的英國持牌電信公司Three UK與華爲簽下了20億英鎊的合作協議,有此示範作用,英國的其他三大電信公司EE、O2、沃達豐也同意嘗試與華爲展開合作。這位商業領袖,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032a6520c6142c8a24ebed55b0a4ee9\" img_width=\"640\" img_height=\"53\" alt=\"即便退休,李嘉誠依然21年蟬聯香港首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被低估了的李超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人將他的成功歸結爲低買高賣,是週期的贏家。這就很片面,“在高增長機遇巨浪中,愚人見石,智者見泉”,這種智慧和巴菲特在長期投資中的見解是完全一致相同的。這兩人的偉大之處是:\u003Cstrong\u003E不僅洞悉商業的祕密,而且能夠克服人性的弱點以慢制快,在低估的時候入手,在高估的時候離場。\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比巴菲特基本只投資美國公司,坐擁美國成長的先天性紅利,李嘉誠則少了一個所謂“卵巢彩票”,而能同樣抵達事業巔峯,殊爲不易。2013年起,李嘉誠旗下公司大規模清理大中華區的房地產資產,將投資重心轉向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其商人邏輯的背後,或許還藏着一個耄耋老人的某種心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世人對李嘉誠的誤解很多,最大的誤解在於低估。李嘉誠還有一種非凡的勇氣,就是擁抱變化和未知,不受年齡的拘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早在2002年,李嘉誠就低調成立了風險投資公司Horizons Ventures(維港投資),運用現代工具開始擁抱創新和科技。世人對其多有詬病之處,就是認爲他一生缺乏創新和科技意識,拘泥於地產、能源和基礎設施壟斷經營。\u003Cstrong\u003E直至2013年維港投資露出崢嶸之後,刷新了世人對李超人的認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09f34b5c7d84a21b2c2a1a99339cd94\" img_width=\"640\" img_height=\"376\" alt=\"即便退休,李嘉誠依然21年蟬聯香港首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維港投資的背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維港投資秉承了精英立業的理念,構築了精簡、平面化管理的團隊,只有區區20來人,委託資金全部來自於李嘉誠,是個家族化的投資基金。領頭人是周凱旋女士,和李嘉誠相識於北京東方廣場項目,之後心心相印相互引爲異性知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家族辦公室的地位使得維港投資的投資立足點更加長遠,與時間爲伴,不會受到衝刺短期業績的引誘,所以可能會選中退出週期長或失敗率高而普通PE公司不敢問津的項目,這些項目一旦成功,回報也會特別驚人。周凱旋女士的知己身份,也免除了普通PE公司委託代理的治理成本和風險,提高了維港投資的投資勝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目光如炬5分鐘投中Facebook\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7年11月,次貸危機開始發酵。剛組建不久的臉書(Facebook)提出估值高達150億美元的股權融資計劃,李嘉誠用5分鐘聽取了介紹便同意投資。當時臉書幾乎沒有營業收入,只有數千萬的用戶羣。但李嘉誠就被Facebook不斷增長的用戶羣及其在移動領域的業務前景吸引住了,決定由維港投資出資1.2億美元的鉅款只取得Facebook約0.8%的股份,這種商業的洞察力和決斷力豈是一般PE合夥人或投資人可及?\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dbe965f6f3d475cace67d263428f929\" img_width=\"640\" img_height=\"376\" alt=\"即便退休,李嘉誠依然21年蟬聯香港首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隨後,李嘉誠又透過維港投資追加投資,最高持有Facebook約4.5%的股份。拿最初1.2億美元的投資來說,已接近36億美元市值(按2018年2月21日Facebook的市值計),11年回報30倍,非常驚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事實上,維港投資令人驚豔的投資眼光不止於Facebook,成功的案例還包括B輪參投的及時通訊工具Skype,語音控制程序Siri和地圖應用Waze,Siri於2010年被蘋果收購後成爲iPhone的語音助理服務,Skype在2011年上市被微軟收購,Waze則於2013年被谷歌斥資11億美元收購。光這幾個項目的業績足以傲視全球風險投資領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全心全意擁抱高科技\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維港投資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不動聲色地在全球投資了142家公司,主要集中在數據應用和顛覆性科技兩大類(數據截至2017年8月10日),尤其偏愛那些“對大量真正問題提出具有價格競爭力的解決方案,並將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公司”。\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9a07f9f87c349c1975f63b19a9dadbc\" img_width=\"531\" img_height=\"250\" alt=\"即便退休,李嘉誠依然21年蟬聯香港首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被投資的公司主要來自於美國地區,其中又以加州硅谷爲最;而被投資的以色列公司數量僅次於美國。美國在過去幾十年一直引領着全球科技發展,因此維港投資去美國尤其是去硅谷尋找投資機遇並不出意外。現在,以色列的科技創造力已經被全世界認可,再去以色列投資已經不再是稀奇領先的事情。\u003Cstrong\u003E但早在17年前,維港投資獨闢蹊徑地前往以色列投資初創型科技企業,不得不說是一種驚人的洞察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a7b9a46833b430c89dd9482ce8ddc5b\" img_width=\"515\" img_height=\"297\" alt=\"即便退休,李嘉誠依然21年蟬聯香港首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 維港投資的以色列公司,資料來源:網絡\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這或許與李嘉誠對猶太人非凡創造力有特殊的認知有關。現在人們已經熟知,以色列的科學家在遺傳學、計算機科學、光學、工程學、軍事科技產業、農業、物理學以及醫學上的貢獻都相當傑出,他們依賴於層出不窮的科學洞見和商業創意開辦小型企業,而李嘉誠的維港投資就是這些公司的資本提供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維港投資很早就在以色列找到了合作伙伴MAGMA VENTURE PARTNERS。過去幾年,他們一起共同投資了多個項目。MAGMA聯合創始人YAHAH ZILKA曾表示,維港投資在以色列以高效快速的決斷力,被其所投資的公司所稱道——這正好應和了以色列人的“急性子”。這就是李嘉誠的另一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不可思議的“年輕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被投資企業的眼中,李嘉誠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年輕人”,保持着對這個世界充沛的好奇心,既願意追隨潮流,也樂意創造潮流。“他和他的團隊最酷的特點之一,就是他們對於想象中的世界發展方向瞭然於心。”維港投資B輪參投的Spotify首席執行官丹尼爾·艾克(Daniel Ek)驚歎道。因爲李嘉誠從2009年投資Spotify的那一刻起,就保證自己的汽車上要裝上Spotify。而這時候Spotify還沒有推出移動應用,李嘉誠與29歲的丹尼爾·艾克想的完全一致,不受現有技術的限制,而是能暢想出世界上Spotify無處不在的樣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維港投資的投資軌跡裏,可以輕易地發現一個與日常認知完全不一樣的李嘉誠,熱心追逐未知的世界,簡直與特斯拉的埃隆·馬斯克一個樣兒,願意傾注資源去嘗試一切新鮮可以改變未來的東西,儘管背後的風險可能讓投入的資源血本無歸。\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最新投資案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2017年,維港投資領投了美國VR(虛擬現實)遊戲公司Nomadic的種子輪融資。種子輪意味着高失敗率,維港投資的譚載文曾介紹這筆投資說:遊戲產業目前都在探索VR效果,但整個行業尚處在早期階段,研發成本高、硬件成本高,一般人不會動輒花幾萬塊錢買整套設備,只爲體驗一下。所以希望Nomadic在遊戲空間、道具方面的模塊化設計,可以低成本地搭建遊戲場景,爲有興趣的人提供低價格VR遊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86933230c394fae88ea3efeab920438\" img_width=\"462\" img_height=\"349\" alt=\"即便退休,李嘉誠依然21年蟬聯香港首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Nomadic公司創新研發的基於特定場景的VR遊戲,可以將一個面積約50平方米,散落着鐵架、木板、鐵欄杆等物品的平淡無奇的空間變化成神奇的遊戲場景。鐵架化身爲升降的電梯,木板則聳立成兩棟絕高的建築,令恐高的人望而生畏,而遊戲者扣動手中玩具手槍的扳機,四濺的火光似乎可以以假亂真,最終爲參加遊戲的人提供一個可穿梭的虛擬空間以執行遊戲任務。Nomadic希望未來在商場、電影院的服務場景裏,招攬玩家來遊戲。虛擬現實何嘗不是營造理想的一個“影子世界”,裏面充滿了趣味性,這或許是李超人下注的原因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最近,維港投資又斥資6000萬美元領投加拿大的一家無人駕駛的海洋航行器,這是無人駕駛在海洋領域的應用。\u003C\u002Fstrong\u003E著名的智庫蘭德就非常看好無人海上航行器,可惜其觀點認爲應服務於軍事,建議美軍研究並部署無人自主的海洋行情器以增強海軍殺傷鏈的系統能力。\u003Cstrong\u003E李超人當然不至於會對戰爭相關的創新有興趣,他別出心裁投資的是民用海上無人航行器,這家公司致力於爲氣象與海洋科學提供技術支持,通過部署無人駕駛的海上航行器爲科研收集和分析數據。\u003C\u002Fstrong\u003E想象一下,浩瀚無邊的海洋,人類所知始終有限,一旦可以大規模在海洋部署自適應的無人航行器,廣泛地收集海洋的各種數據,包括氣象、水文等等資料,然後運用大數據量化分析,那麼人類對海洋的瞭解就會大大躍進一步。所以李超人在這方面的投資是在嘗試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儘管這個商業應用可能侷限於爲科學研究提供支持,面比較窄,商業前景並不遼闊,但有錢的李超人就可以這麼任性,爲好奇心下注。\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0dfc25abf914e9eac0c774d77b367e9\" img_width=\"640\" img_height=\"376\" alt=\"即便退休,李嘉誠依然21年蟬聯香港首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80d8d9256ce469cacab7932b150049a\" img_width=\"640\" img_height=\"53\" alt=\"即便退休,李嘉誠依然21年蟬聯香港首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建立自我與追求無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汕頭大學2018屆畢業典禮上,李嘉誠卸任汕頭大學名譽主席並發表《建立自我 追求無我》的主題演講。或許在老人看來,“建立自我”就是追尋世俗的成功,這也是他渴望世人用商人的標準來評價他的原因,而不願意承受“家國情懷”的道德義務,也不甘承擔“吸血鬼”的惡名。“追求無我”則是他人生的另一種渴望,去做得更多,嘗試更多,讓人生更飽滿。\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哈耶克認爲:富人可能是黑科技最好的資助者。因爲富人可能會因爲價值觀和興趣去投資一些希望渺茫的科技而不計較成功與失敗。而一旦成功,則會給人類帶來無法計量的好處。\u003C\u002Fstrong\u003E或許如李嘉誠自己所言“同理心和慷慨良心,是一種選擇。令人快樂滿足感,大家同心,可實現更大的夢想”,這是維港投資非商業的一面。在傳統產業上的成功,讓李嘉誠有足夠的資本去承受高風險(資助解決當下重大問題或改變未來的黑科技或創見),所以維港投資更側重於早期種子輪和B輪的高不確定性投資。而高風險又帶來高回報,真是成功疊加成功的福報。李嘉誠透過維港投資進行高風險投資,雖不能與蓋茨抗擊致命傳染病的非營利性慈善投資相提並論,但在初衷和結果上卻有相似之處。\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一生以理智、道德和誠信,致力爲世界帶來尊嚴和機遇”(李嘉誠演講語)。這是一個活得夠成功、夠精彩的老頭。\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2002年,他74歲,創立了維港投資,與昨天的自己做了別,終於舞蹈出另一個精彩。\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dbde37c2b554a339bccc571a4a47a09\" img_width=\"701\" img_height=\"800\" alt=\"即便退休,李嘉誠依然21年蟬聯香港首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注:本文原標題《被低估了的李嘉誠? 》\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70585511513345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