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作爲西方舞臺表演藝術形式中的精華,一直是中國觀衆喜聞樂見的文化消費產品,每年在京城各大舞臺上都會有新的歌劇製作推出。這個10月,又將會有一部刷新觀衆認知的現代歌劇上演,那就是10月23日將於保利劇院演出的喬治·本傑明歌劇《切膚之痛》的半舞臺版。

簡而不減的《切膚之痛》

《切膚之痛》是2012年法國普羅旺斯-艾克斯音樂節的委約作品,由英國乃至世界的現代音樂領軍人物喬治·本傑明歷時兩年半創作完成,歌劇腳本由劇作家馬丁·克里普創作。至今本劇已相繼上演80多次,合作過的歌劇院包括英國皇家歌劇院和費城歌劇院,合作最多的樂團是大名鼎鼎的馬勒室內樂團。英國皇家歌劇院紀念品商店正中央的展示櫃裏,《切膚之痛》的錄像帶被擺放在最醒目的位置。這次將在北京上演的半舞臺版是《切膚之痛》的亞洲首演,由北京國際音樂節引進,採用了與今年夏天的荷蘭音樂節同樣的陣容。

《切膚之痛》的靈感源於一個13世紀的傳奇故事:加泰羅尼亞的一位遊吟詩人與一位貴族夫人走到了一起,貴族在發現姦情後,將遊吟詩人的心臟挖了出來,餵給自己的妻子喫。歌劇中將故事稍作改編:一位殘酷的地主邀請一位年輕的藝術家(男孩)到他的城堡爲他寫一本書,他的妻子艾格尼絲漸漸沉迷於男孩的才華並最後選擇了追求真愛。地主殺死了男孩,將他的心臟餵給自己的妻子。但在本傑明的歌劇創作中,艾格尼絲選擇了在情感上反抗,她告訴謀殺了藝術家的地主,他永遠無法破解男孩寫在她皮膚上的祕密。這也是“written on skin”(切膚之痛)名字的由來。喬治·本傑明曾提到過另一個關於劇名的說法——劇中男孩用羊皮紙創作,他便和克里普專程去大英圖書館找到了13世紀的羊皮紙文件,這800多歲的古物居然讓他感覺到了新鮮的血液和生命,所以便給自己的歌劇如此命名。

《切膚之痛》是一部以激情、嫉妒、壓迫和暴力爲主題的黑暗歌劇,但在它最後的可怕結局中,也蘊含着希望和解放。艾格尼絲意識到自己已經喫掉了愛人的心之後,她宣稱自己從未嘗過更美味的食物。這種嚮往自由的女人對殘酷丈夫的抵抗行爲,讓這部歌劇相當適合這個“父權”受質疑的時代。基於克里普創作的劇本,演出中歌唱家們不僅會唱出表現劇情的唱詞,也會評論自己的言論和行爲,給觀衆造成了一種很不自然的感覺,也就是刻意不讓觀衆有代入感,以藝術手法告訴觀衆這故事的一切都是虛構的。在這種前提下,所有的色情和暴力場景都會變得緩和很多,不會帶來直接的精神衝擊,卻也儘可能保留了情感衝突。

如今,一部歌劇的製作經費動輒耗資幾百上千萬都不是什麼稀奇事,尤其是在現代藝術領域,往往爲了一個概念,就要在佈景或服裝上製造相應的意象。而本次的半舞臺版《切膚之痛》絕對稱得上一股清流,只保留音樂上的精髓,放棄了很多表演元素。半舞臺版可謂是一大創舉,既在經費上相比原版有所節約,又不會流失太多舞臺感。簡約而不縮減的舞美設計和佈景,相信一定會爲北京的觀衆帶來一次別緻的現代歌劇體驗。(陳暮寒)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