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回顧蘇軾的傳奇一生

2018年11月26日,佳士得將隆重呈獻北宋時期大文學家、中國文壇泰斗蘇軾的珍稀墨寶《木石圖》,此作將領銜佳士得香港2018年秋季拍賣。通過視頻,來自英國的著名藝評家Alastair Sooke與佳士得中國書畫部專家周時健一同回顧了這位中國文化大家的生平,並探討他對繪畫本質的革命性意念。

Alastair Sooke解說:“宋代是中國藝術的巔峯時期,當時蘇軾仕途康莊,成就多采。”蘇軾是宋代成就卓著的文人學者,既是詩人、政治家、作家、書法家和畫家,也是美學理論家。“他涉獵甚廣,令人不禁聯想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博學通才,而事實上,他卻比達·芬奇(da Vinci)早出生四個世紀。”

要了解蘇軾在中國文化裏舉足輕重的地位,便要先認識他身處的時代和社會。宋代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當時的人口急增,國家的經濟生產數量及能力大幅提升,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中國書畫部專家周時健指出﹕“在中國藝術史上,宋代也是藝術成就的巔峯時期。”

宋代與唐代上半葉不同,由一羣士大夫管治;他們由體現任賢主義的科舉考試選出,並由宮廷委任。在此制度下,繪畫及書法是士大夫必修的其中兩藝,因而得以繁盛發展。

1037年,蘇軾出生於一家書香門第,後以19歲之齡通過殿試(科舉考試的最高級別)成爲進士,表現出類拔萃,被視爲政壇的後起之秀。他清晰有力的文章令宋仁宗(1010-1063)深爲欣賞,在宋神宗(1048-1085)於1067年登位之時,蘇軾已是備受尊崇的士大夫。

鄒一桂(1686-1772)所繪的十二開《東坡先生懿跡圖》其中一頁就描繪了蘇軾66歲時的樣貌。該作於2012年5月28日在佳士得香港以437,500港元成交

不過,朝廷政黨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張,蘇軾在1071年成爲黨派之爭下的犧牲品,被貶杭州。其後近十年,他再被先後貶到密州、徐州及湖州。1079年,蘇軾被捕下獄,相信這次牢獄之災及其後被流放的遭遇,全因他私下撰寫詩詞暗諷當時主導朝廷的王安石變法。

周時健解釋道﹕“他在1080年獲釋時已判若兩人,經常內省自察,避談政治,轉爲開始思考人生及哲學。他亦經常閱讀《論語》和《易經》,並創作大量詩詞。”

蘇軾被流放到黃州省,生活頗爲貧困。他在後稱“東坡”的山麓開墾田地,自號“東坡居士”。他在流放期間歷盡苦難,卻也寫出了最膾炙人口的詩詞。

蘇軾於1082年流放黃州時撰寫《寒食帖》,其後轉錄成書法作品,獲譽爲其現存最出色的書法佳作。圖片: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藏

佳士得中國書畫部國際資深專家遊世勳解釋,“經歷官場失意,以及貶謫流離的生活,蘇軾當時的心情是鬱郁不得志的。所以他這時候的畫作,會帶有一點荒寒的意境。他的作品跟當時的畫匠、職業畫師或宮廷畫家不一樣;從他畫中竹子和石頭的筆觸和轉折角度,我們可以看到當中的靈秀之氣。這些線條看似簡單,卻又如此充滿變化和張力。”

1086年,蘇軾奉召回京。他被流放期間,皇太后掌權,垂簾聽政,她較支持保守舊派,而其中蘇軾爲當時最資深而尚在世的代表。到了1094年,蘇軾再被貶謫至廣東省惠州及儋州(海南島),當地瘧疾橫行,地點偏遠,當時被流放此處猶如被處以死刑,但蘇軾卻熬過去了,並於1100年獲赦免,奉旨出知常州,翌年前往接任新職途中逝世。

宋蘇軾《木石圖》,水墨 紙本手卷,畫長 26.3 x 50 cm.,全卷連裱共長 27.2x 543 cm.。劉良佐、米芾、俞希魯、郭淐題跋,鑑藏印共四十一枚。估價待詢

蘇軾被譽爲“唐宋八大家”及“宋四家”之一,其詩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等深深影響與啓迪中華文化、明清山水畫及詩畫,其書法作品更成爲臨摹、研究和收藏的佳作。

蘇軾對繪畫構圖,以及畫作與畫家心中所思之間的關係有一套破格的見解:他率先將繪畫視爲非再現,並由內心主導的過程,且首先探索”藝術創作”這一概念,將其視爲對外表達畫家內心感受的途徑。

此水墨手卷爲現時僅存的稀有蘇軾畫作之一,將於11月在佳士得香港拍賣中呈獻

蘇軾運用筆法的方法同樣創新。當時的畫家追求形似,重視細節和刻畫輪廓,而蘇軾則主張神似和簡樸筆觸。他撰文談及鑑賞傑出畫作的原則時,明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對他而言,必須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周時健指出:“中國藝術史有‘墨分五色’的說法,意指只需用水墨即能描繪世間萬物,同時籍此表達自我與藝術思緒。《木石圖》充分體現出蘇軾當時的心境,一切都如此躍然紙上。”

蘇軾對枯木怪石情有獨鍾。在中國傳統寓意中,枯木擁有多重意義,其中之一是絕處逢生,就如蘇軾身處的境況——雖艱辛而依然茁壯屹立。

米芾題跋:“芾次韻四十誰雲是,三年不製衣。貧知世路險,老覺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風雅伴,歲晏未言歸。”

《木石圖》上有蘇軾好友米芾(1051-1107)的題跋,相信是在此畫完成一段日子後所寫。他與蘇軾一樣,也是位受人敬仰的詩人、書法家、畫家和政治家。蘇軾透過送贈和交換畫作及書法作品表達情誼,此舉亦有助於建立人脈、豐富文化修養及加強影響力。

手卷中的墨痕畫跡,也讓人得以一窺蘇軾和米芾對藝術的觀點和理解,同時感受到這兩位十一世紀的著名人物惺惺相惜的深厚情誼。此畫以無比具體的手法,表現出這兩位活在遙遠時代的文化巨擘之間的真摯關係。米芾的題跋認爲畫中的枯木表達老年時的心境,當中的愁思顯然與蘇軾被流放時的經歷互相呼應。在米芾的其他文字作品中,他也曾提及蘇軾如何將情感融入流麗的筆觸、怪石與枯木之中。

佳士得中國書畫部專家莫友柯(Malcolm McNeill)表示:“在《木石圖》中,蘇軾更加直率地坦露了內心世界而取代假象,清晰鮮明。奇石的流麗曲條,以及幹墨畫筆留下的每道筆跡,也營造出了這種感覺。”

Alastair Sooke更進一步指出,此畫令藝術家的內心世界成爲重要的藝術主題,是蘇軾“爲藝術史帶來的貢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