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牆,黛色的瓦,

這一片黑白分明的江南水鄉,

有着水墨畫般的恬淡美韻。

是郊區別墅?還是景區民宿?

都不是。

這其實是一批農民的回遷安置房。

不同於城鎮化的小區安置房,

而是在農村建了一個設計與文化並重的新農村。

本案位於浙江富陽東梓關村,共佔地25畝。

爲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保證古建築區域的鄉村原真性,當地政府決定一期先外遷50戶,採用政府代建,農戶集資的模式進行回遷安置,打造一個新杭派民居示範區。

東梓關村之前面貌

建築師孟凡浩考慮

如何把古村既保留江南民居的神韻,

又體現出現代的美感和創意。

他第一個想到的是:

畫家吳冠中。

生於江南的吳冠中,

最擅長在簡單的

點、線、面、色之間,

架構詩意雅緻的江南神韻。

江南水鄉

江南春

故鄉

在他的畫裏,

寥寥幾筆,

就是整個江南。

江南

孟凡浩從中汲取靈感,

以代表江南的黑、白、灰,

爲基礎色調。

房屋建造中

也就是說村民們只需補與原來住房面積差,就可以住進這樣一個經濟適用還美如畫的安置房中。

爲了尊重村民的傳統生活方式,設計師遵循了當地堂屋坐北朝南,院落由南邊進入的習俗。後院洗衣池,電瓶車位,農具間,空調設備平臺,太陽能熱水器堂屋,雜物間等實用功能一一考慮。

房子的造價是一平方米1376元,總價一共40多萬。每一戶都有三個小院子,前院放置單車、農具等,側院放置柴火、雜物,南院用作休閒綠化。房屋基本爲三層結構,有4個以上的臥室,還有客廳、儲藏室等。

在材料上,則選用最爲經濟的磚混結構形式,選擇了保溫剛性屋面樓板、保溫防水外牆以及雙層中空玻璃,配以白塗料、灰面磚與仿木紋金屬格柵等,減少對木頭、夯土和石頭的用量,既能有效縮短施工週期,又便於村民日常使用與維護。

在空間佈局上,宅中有院的設計形式,以院落體系去規劃公私關係,在基本單元的設計中將使用功能通過三個院落進行串接,並通過院落界面的不同形成三個透明度完全不一樣的院落。

在由南進入的前院中,作爲最爲開放的空間,以花格磚牆形成視線的穿越與交流,光照充足,可以作爲穀物的晾曬、加工以及日常洗晾衣服的場所。

此外,在公共區域,設計師還集中設置了三塊停車區域,在村落中心遷移了一幢老房子作爲鄉村圖書館,並在村口設計一個公共開敞的村民活動中心,用於紅白喜事、鄉村展覽及交流活動的場所,讓家裏老少都能在公共區域熱鬧活動,成爲整個村子的活力源。

在設計形式上,這片杭派民居借鑑了畫家吳冠中水粉作品中的江南民居式樣,以其微曲而優雅的屋頂線條這一要素爲切入點,提取解析並加以抽象重構,形成一條條連續而不對稱的曲面屋頂。

建成的安置房在村民中大受歡迎。

“這個房子我太滿意了,以前的老房子面積小,裏面亂七八糟的。現在的房子外表特別有特色,而且功能分佈很全,還配上了綠化。” 新入住的村民朱玉萍說。

該項目以獨具匠心的設計

對水鄉元素的抽象提取,

將江南建築外輪廓完美刻畫,

經過一次次的走訪調研,

摸索出真正適合當地村民的現代化設計,

造就了所有人都萬分嚮往的質樸桃源。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在這裏,鄉愁無需漂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