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新華社北京7月30日電題:作戰指揮的幕後“花木蘭”——記中部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某保障隊總工程師尹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楊雅雯、田定宇、楊丹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設想這樣一個“戰爭”場面:“戰鬥”正打得如火如荼,突然,“戰場情況圖”顯示一大羣“蜜蜂”鋪天蓋地從遠處往“戰場”移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羣“蜜蜂”是無人機蜂羣嗎?對我方的威脅是什麼……這些問題正是尹璐團隊需要藉助信息系統快速準確分析並輔助指揮員進行指揮決策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坐在記者對面的尹璐,剛剛參加完一場重要演習。她身材清瘦幹練,略顯疲憊的面頰上戴着一副眼鏡。聯合作戰、信息系統建設……她向記者談起從軍33年來,尤其是轉隸中部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以來,親歷的關於科技和戰鬥力螺旋式提升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從無到有:集成聯合作戰指揮信息系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6年2月1日,尹璐從原北京軍區指揮自動化工作站轉隸到中部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任某保障隊總工程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將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比喻成‘大腦的神經中樞’,我們的工作就像是‘感官’。”尹璐三言兩語就說清楚了她工作的重點,“將感觸到的周邊環境、戰場情況及時準確地反饋給神經中樞,輔助它做出指揮決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剛成立的戰區迫切需要一套“一網連三軍,一令傳八方”的作戰指揮系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我們這些第一代戰區人而言,要建立起這樣一套系統,不僅沒有現成經驗可循,技術層面上的難度也非同一般。”那段時間,尹璐最苦惱的就是不知道應該往哪個方向使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部戰區聯合參謀部某處處長席海軍回憶,尹璐在經過詳實的調研和縝密的思考後,建議立足現有的指揮信息系統重新進行融合集成,先滿足急需,然後圍繞需求再不斷充實完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按照“戰區主戰”的設計需要和建設思路,尹璐帶領團隊集成了基礎平臺,並引接來自陸、海、空等軍種的10多種數據信息,組織上千次對接、調試,讓新的聯合作戰指揮信息系統立起來、動起來、算起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從有到精:研製戰場綜合信息輔助分析系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雖然邁過了“從無到有”的難關,新系統卻在中部戰區成立後的首場“大考”中“掉了鏈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時指揮員讓我們查一個目標數據,但因爲那個目標離核心戰場比較遠,我們沒有提前準備相關信息,後來勉強提交了一份簡要報告,但沒有滿足指揮員的需求。”參與演習的助理研究員鄧永哲回憶,一陣手忙腳亂之後,他們向尹璐求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次經歷讓尹璐也頗有挫敗感。她意識到,作爲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的技術人員,做一名“技術通”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成爲一名“作戰通”——要從指揮員的思維去審視技術保障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技術只是一種手段,只有和本專業、本領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生成戰鬥力。”尹璐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研究實習員尹士龍回憶,演習結束後,尹璐就開始惡補聯合作戰和各軍兵種知識,鑽研各領域信息系統建設情況,半年時間就“啃”下數百萬字的資料。不久,“戰場綜合信息輔助分析系統”也在她的帶領下開始了艱難的研製過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個系統完全是我們團隊自行研製的,不再是對原有系統的集成。”尹璐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從精到追:緊盯前沿技術和最新動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戰場綜合信息輔助分析系統”投入使用後,尹璐幾乎每次都要跟班作業,查找技術短板,優化系統性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戰區組建以來,她始終緊盯世界最新聯合作戰動態和信息技術前沿籌劃科研工作。”保障隊某業務室副主任李智國說,尹璐常常會問他很奇怪、很冷門的問題,剛開始以爲是偶然,後來才發現是常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尹璐說,追技術是科研人員的“天性”。當下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頻出,她一直在思考如何將這些新技術手段應用到業務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科技是核心戰鬥力。”在尹璐看來,軍人必須有勇氣和血性,但勇氣不是匹夫之勇,必須建立在能力的基礎之上。入伍33年來,她牽頭和參與了30餘項科研課題,13項獲軍隊科技進步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尹璐認爲,現在已經進入信息賦能的時代,打贏戰爭就需要“快”和“準”。“我先知道了你的意圖,我先進行了決策,我先進行了行動,我比你快,我可能就佔得了先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轉隸戰區3年多來,尹璐一直在奮力佔得先機。“戰區的主責主業是專司打仗,而我的工作是聯合作戰指揮的第一環,必須得搶先一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她想離戰場近一些,更近一些。\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62230630750670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