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15黑榜:看一下真實的"自己"

從2018年到2019年,中國消費者協會打假力度進一步加大,據報道從各行業投訴情況看,2018年,在聚投訴平臺,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含消費金融、網貸/p2p、小額貸款、助貸等機構)有效投訴量共計20.9萬件,佔投訴總量的66.4%,成爲2018年第一大被投訴行業。

聚焦315黑榜:看一下真實的

爲什麼貸款公司這類金融行業成爲第一大投訴行業,因爲"我們"和"他們"都缺錢。

各大媒體廣告經常跳出一些小額貸款的廣告,對於手頭正緊的我們真的是心頭癢癢的。看中了一款剛上市的球鞋,可惜囊中羞澀,想一想反正先借了錢買,先爽了自己再去慢慢還錢嘛;看中了一款新色號的口紅,可惜囊中羞澀,想一想借錢傷感情,小額貸款買支口紅先用起來,早漂亮總比晚漂亮好嘛。這種心態的蔓延,導致很多貸款用戶貸中貸,拆了東牆補西牆。

投訴的根源是"我們"太相信了。

其實每個人都存在僥倖心理,都想不勞而獲。這點就要從兩個角度剖析,僥倖心理在315打假面前是如何被識破的。

聚焦315黑榜:看一下真實的

僥倖心理是心理學術語,就是無視事物本身的性質,違背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違反那些爲了維護事物發展而制定的規則,想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者好惡來行事就能使事物按着自己的願望發展,直至取得自己希望的結果。

買家想用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好的產品,賣家想用最差的效果僞裝成最好的效果。長期以往,僥倖心理蔓延開來,消費者用着A貨,體驗"不一樣"的感覺,同時又不滿足賣家的品質,又要投訴。

聚焦315黑榜:看一下真實的

僥倖心理就是妄圖通過偶然的原因去取得成功或避免災害,成了許許多多失敗、醜陋、悲慘生活的罪魁禍首。

《我不是藥神》中的老百姓苦不堪言,爲了高價藥傾家蕩產,主人公爲了給大家便宜藥,卻得到了法律的制裁。故事的中間有一連串由於僥倖心理而激發的矛盾,大家可以細細品味。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僥倖心理縱然存在,但常常不會引起人的重視。一旦通過某件偶然事件的發生使人意識到了這種僥倖心理的存在,便會看到他,重視他,甚至是依賴於他。

由於僥倖心理的存在,纔有更多的賣家敢於"獅子大開口",他們認爲曾經老百姓追捧的高價,我這邊自然坐享其成。

聚焦315黑榜:看一下真實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擦亮雙眼,不能貪圖便宜也不能盲目追從。買家理性消費,賣家合情合法,希望315的黑榜越來越清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