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d7fee4c060745678dcab11f54ba9206\" img_width=\"432\" img_height=\"268\" alt=\"红军之乡 踏上砥砺前行新征程,第六站: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了解川陕苏区革命历史 本报记者 张敬伟 摄\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ba8a4a6a4404098be0883760e5db69d\" img_width=\"434\" img_height=\"289\" alt=\"红军之乡 踏上砥砺前行新征程,第六站: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纪念馆一角 本报记者 付海旭 摄\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074fa4792564b81bd83952d64548790\" img_width=\"345\" img_height=\"294\" alt=\"红军之乡 踏上砥砺前行新征程,第六站: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拍摄红军遗物 本报记者 张敬伟 摄\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263d4eb4eb34a0e906edbde5376a6f3\" img_width=\"434\" img_height=\"288\" alt=\"红军之乡 踏上砥砺前行新征程,第六站: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采访纪念馆工作人员 本报记者 付海旭 摄\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记者再走红军路采访特别报道组:张大梁、陈浩、杜远飞、陈杨、李建军、蒲康林、杨佳、石耀东、张容、韩梅、刘旭、岳静、余小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17日,巴中日报社“记者再走红军路”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团冒雨来到通江县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古朴的明清建筑、老式的枪炮、泛黄的文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2年冬,红军从通江县两河口入川,通江注定就是一座红色的城。

"\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d7fee4c060745678dcab11f54ba9206\" img_width=\"432\" img_height=\"268\" alt=\"红军之乡 踏上砥砺前行新征程,第六站: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了解川陕苏区革命历史 本报记者 张敬伟 摄\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ba8a4a6a4404098be0883760e5db69d\" img_width=\"434\" img_height=\"289\" alt=\"红军之乡 踏上砥砺前行新征程,第六站: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纪念馆一角 本报记者 付海旭 摄\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074fa4792564b81bd83952d64548790\" img_width=\"345\" img_height=\"294\" alt=\"红军之乡 踏上砥砺前行新征程,第六站: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拍摄红军遗物 本报记者 张敬伟 摄\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263d4eb4eb34a0e906edbde5376a6f3\" img_width=\"434\" img_height=\"288\" alt=\"红军之乡 踏上砥砺前行新征程,第六站: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采访纪念馆工作人员 本报记者 付海旭 摄\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记者再走红军路采访特别报道组:张大梁、陈浩、杜远飞、陈杨、李建军、蒲康林、杨佳、石耀东、张容、韩梅、刘旭、岳静、余小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17日,巴中日报社“记者再走红军路”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团冒雨来到通江县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古朴的明清建筑、老式的枪炮、泛黄的文件……再现了革命时代的峥嵘岁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2年冬至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政治部设于此,徐向前、陈昌浩、曾中生、王树声等在这里运筹帷幄,胜利地指挥了一场场浴血歼敌的战役战斗,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0余年时间,光阴似箭。素有“红军之乡”之称的通江至今依然流淌着红色的血液。一座桥、一个广场、一条路,甚至一件物品都深深烙下红军的印记。80余年时光,通江县城从红军入川时的贫困落后到如今城市繁华、交通四通八达、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沧桑巨变,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最好的献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华丽转身 川陕苏区换新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2年,红军来到通江县城后,有红军住在我家里。”今年90岁的文宗仁老人讲起红军故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红军来时,文宗仁才10多岁,“我父亲把家里所有的粮食都拿出来支援红军。”他回忆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时候,川陕苏区土地贫瘠、生产落后,加之国民政府与四川军阀的经济封锁,红军增加到8万人后,群众的粮食已所剩无几。为了支援红军打胜仗,苏区群众宁愿吃野菜树皮,把节约的粮食送到前方,保障了红四方面军的粮食供给。那时候,文宗仁加入童子团,和伙伴们冒着枪林弹雨,踏过羊肠小道,翻越高山峡谷,淌急流险滩,把军需物资送到前线,把伤病员运回后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先烈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我们应该珍惜。”在文宗仁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通江县城就如同现在乡镇,从东门桥到西门桥路很窄,房屋店面都很小,四层楼以上的都没有,都是些小平房,还有瓦房。街道上行人很少,北门的路和西门的路过去都是荒坡,没有什么店面和道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2年冬,红军从通江县两河口入川,通江注定就是一座红色的城。新中国建国70年,这座城从未停止改变、前进,从最初的泥土碎石街道到后来的水泥马路、彩色地砖,再到现在柏油马路、大理石街面;街道两旁高楼林立,公园、广场、步行街等生活场所逐渐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距离通江县城不远处的高明新区在红军来的时候是一片荒地。如今,这里规划建设了通江首条双向六车道的平坦大道,串联起新区内高明湖、谭家河湿地公园和石牛嘴山顶公园等自然景观以及新区医院、规模化学校、星级酒店、银耳博物馆、亿品国际商贸城等重点项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高明新区的变化是通江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江县积极打造川陕苏区首府新形象。过去一年,实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6个,总投资33.21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4.52亿元。通江县城完成了从一个“乡镇”模样到“繁华都市”的华丽转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鱼水情深 铺就脱贫致富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座村史馆陈列着一些红军文物,记录着鹦哥嘴战役事迹,再现了鹦哥嘴的峥嵘岁月。”走进红色鹦哥嘴村史馆,村党支部书记黄吉祥向采访团介绍,鹦哥嘴战役是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与军阀进行的第一次正面大规模作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时,鹦哥嘴乡苏维埃组织了700余人的运输队参加抢运巴中城的9.4万斤粮食,特别是有3000余人次参与杀牛坪战场抢运伤员、运送弹药军粮,有力地支援了阻击作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红四方面军入川前,各军阀拥兵自重,为维护巨大的军费开支,横征暴敛,苛政如虎,通江人民深受军阀的暴虐统治和地主豪绅的地租、高利贷盘剥,加之土匪猖獗,灾害频繁,老百姓年复一年在饥饿中挣扎。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的赋税高达70多种,其中的田赋税竟然预征到了1987年,部分地区征收到了1990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红军来了,横征暴敛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葡萄产业生机勃勃,村道路如一条玉带连起家家户户,聚居点房屋鳞次栉比,老百姓的生活今非昔比。70余岁的苟中华是鹦哥嘴村村民,他告诉记者,自从他家种植葡萄,收入是大大增加。“以前我家是靠种庄稼维持收入的,一年到头也就千把块钱,但自从村里的葡萄产业发展起来后,我也在自家的土地上种了一亩多的葡萄,一年收入近两万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曾经,鹦哥嘴的群众舍生忘死支援前线,如今共产党人饮水思源,初心不改,帮助百姓脱贫致富。为了苏区的发展,通江县任命33名县级领导为战区指挥长,选派1795名干部组建525个驻村工作队,实现帮扶全覆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去年,通江县50个贫困村退出、25606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到3.46%。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4.19亿元,整合涉农资金6.5亿元,发放教育资助、救助资金1.7亿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望历史,军民鱼水之情难以言表;且看当下,共产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样的情怀,这样的初心薪火相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忘初心 老区焕发新活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通江,一座充满红色记忆的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鄂豫皖苏区到川陕苏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红四方面军征程十年,壮大队伍,抗击日寇,用鲜血和生命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这句诞生于通江县毛浴镇的红军训词,如今已经成为通江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神信仰,根植入一代又一代通江人的内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采访当日,鹦哥嘴村村委会红旗飘扬,上面的金色五星格外夺目。“我们每周一都会升起国旗。在脱贫攻坚的紧要关口,升起的不仅是一面五星红旗,更是全体村民和帮扶干部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黄吉祥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红军精神代代传,流入通江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血液里。“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铮铮誓言,不忘初心,伴随着滴滴答答的雨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的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行走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聆听讲解员娓娓道来的红军故事,观看陈列馆里的红军文物,不禁感叹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曾经关山重重的红军路,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通江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54亿元、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1.81亿元、增长10.2%。\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通江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继续奋勇向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为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奠定坚实基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红军故事代代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粉壁墨书工具盒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三展厅的展柜里陈列着一个黑色的木盒子,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谢安国当年书写“太平红军粉壁墨书文献”的重要工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墨书文献分布在杨柏乡太平场社区街道两栋民房的26块粉壁墙上,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土地法令》和《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劳动法令》三部文献,共6389字。由红四方面军第30军88师政治部授命时任太平乡苏维埃政府秘书的谢安国书写。这是他日夜不休,用了20多天书写的三部法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5年3月,红军撤离通江后,国民党还乡团占领了太平场的高观山,谢安国未能脱身。还乡团头子周实君返回太平场,看到这么大规模的墨书文献愤怒至极,纠结团丁到处抓捕谢安国,他只得东躲西藏。随着风声日紧,所有亲戚都不敢收留他,在万般无奈之下,谢安国只好忍痛卖掉家中唯一的水牛换回5块银元,托素有交情的开明绅士侯静芝给周实君送礼讲情,周实君碍于侯家的势力和侯静芝的威望只得答应。但提出了两个苛刻的条件:一要谢安国把年仅16岁的大女儿谢淑仁嫁给周家的弱智儿子为妻;二要谢安国出钱请人把他书写的墨书文献全部毁掉。在周家的一再逼迫下,谢安国忍痛答应了第一个条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谢安国坚信红军一定会回来。他趁着黑夜,冒着生命危险请了泥匠,在那些墙壁上涂了一层厚厚的稀泥,躲过了还乡团的破坏,墨书文献才得以保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延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让红色历史“活”起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七月盛夏,阵雨频繁。采访团队来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当天一直下着雨,但依然有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在这座充满红色文化气息的城市,大家心中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红色情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纪念馆一直都是对外免费开放的,平均每天游客接待量在3000人左右。”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馆长王敬说,为了宣传和推广红色文化,近年来,纪念馆开展了红色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军营、进社区和进农村等众多活动,社会反响热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6月,纪念馆启动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军故事”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讲红军故事、唱红色歌曲、观红色展览、送红色书籍等多种方式,使沉重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让红色历史“活”起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一些00后的孩子,红色文化知识淡薄,了解和学习的渠道又少。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孩子们对红色故事的兴趣,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触动他们心中的家国情怀。”纪念馆解说员贾静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时,纪念馆还走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开展“追寻先辈足迹、重温革命初心”主题巡展、主题宣讲活动,将川陕苏区艰辛的革命历史及厚重的红色文化带给了教员和学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随着暑假的到来,纪念馆还开展了面向全国招募“小小讲解员”活动。让王敬感到惊喜的是,有不少成都、北京的孩子来到通江县参加此项活动。“接下来,我们将与全国32家红色博物馆一起进行联合巡展,将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不断向外延伸,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军革命故事,传承红军精神,为祖国发展凝聚强大的正能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记者手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尝试过,方知红军的艰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走红军路”的第一天就是大雨磅礴,当时我就在想如果大雨连续几天,我们是否能坚持下去?后来证明,我的想法是错的。6天时间,1000余公里红军路,大家一路上不抱怨、不气馁,相互帮助、共同进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令我记忆最深刻是在7月17日下午去往通江县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的路上,由于连日来大雨不断,道路被堵,加之时间紧迫,路途中我们只能以压缩饼干充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吃着压缩饼干,我在想,曾经的红军战士饿了的时候吃什么呢?后来在采访中,文宗仁告诉我,红军战士在出发时身上带的粮食很少,只能是吃点带点,路上吃完了再想办法补充。“红军路途中吃得最多的就是干瘪的大饼,有时候没得吃的就吃树皮、草根、野菜等,条件十分艰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听了文宗仁之言,心里不是滋味。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吃压缩饼干,是很有意义的一次。在炮火连天的革命时代,红军战士们不仅饥肠辘辘,而且一路艰险,随时有敌人的围追堵截,处处有生命危险,许多红军将士牺牲在途中,未能到达陕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非经过不知难。经历了道路的艰险,尝试了饥饿的感觉,让我明白今天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生命换来的。再走红军路中的这点辛苦,与当年的红军相比,又算什么?说一千道一万,只有尝试过,方知红军的艰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责编:余小林\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01441462956902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