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站在毛浴古鎮石刻標語牆前,在“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鬥、不勝不休”16字紅軍訓詞前大聲朗讀,每個人的初心似乎在這趟採訪行程中找到了答案:在一場穿越時空的追尋與探訪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紅軍精神發源地再出發。"\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53f1faa8d5d4cc898487c2c9e902d30\" img_width=\"434\" img_height=\"273\" alt=\"牢記使命,從紅軍精神發源地再出發,第五站:毛浴古鎮\"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毛浴古鎮風光 本報記者 付海旭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3a610f73441417f8e505f5f4037b540\" img_width=\"222\" img_height=\"294\" alt=\"牢記使命,從紅軍精神發源地再出發,第五站:毛浴古鎮\"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走過毛浴鎮宕橋 本報記者 付海旭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2a4b96e22264d1c9cfd7d082187f487\" img_width=\"409\" img_height=\"295\" alt=\"牢記使命,從紅軍精神發源地再出發,第五站:毛浴古鎮\"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採訪當地幹部 本報記者 張敬偉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14806ff53f74053ae22c2d1c4872c13\" img_width=\"433\" img_height=\"149\" alt=\"牢記使命,從紅軍精神發源地再出發,第五站:毛浴古鎮\"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紅軍石刻標語 本報記者 張敬偉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記者再走紅軍路採訪特別報道組:張大梁、陳浩、杜遠飛、陳楊、李建軍、蒲康林、楊佳、石耀東、張容、韓梅、劉旭、嶽靜、餘小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經歷了積水塌方、道路中斷等考驗後,7月17日下午,巴中日報社“記者再走紅軍路”大型全媒體主題採訪團來到了第五站——通江縣毛浴古鎮。

"\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53f1faa8d5d4cc898487c2c9e902d30\" img_width=\"434\" img_height=\"273\" alt=\"牢記使命,從紅軍精神發源地再出發,第五站:毛浴古鎮\"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毛浴古鎮風光 本報記者 付海旭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3a610f73441417f8e505f5f4037b540\" img_width=\"222\" img_height=\"294\" alt=\"牢記使命,從紅軍精神發源地再出發,第五站:毛浴古鎮\"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走過毛浴鎮宕橋 本報記者 付海旭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2a4b96e22264d1c9cfd7d082187f487\" img_width=\"409\" img_height=\"295\" alt=\"牢記使命,從紅軍精神發源地再出發,第五站:毛浴古鎮\"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採訪當地幹部 本報記者 張敬偉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14806ff53f74053ae22c2d1c4872c13\" img_width=\"433\" img_height=\"149\" alt=\"牢記使命,從紅軍精神發源地再出發,第五站:毛浴古鎮\"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紅軍石刻標語 本報記者 張敬偉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記者再走紅軍路採訪特別報道組:張大梁、陳浩、杜遠飛、陳楊、李建軍、蒲康林、楊佳、石耀東、張容、韓梅、劉旭、嶽靜、餘小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經歷了積水塌方、道路中斷等考驗後,7月17日下午,巴中日報社“記者再走紅軍路”大型全媒體主題採訪團來到了第五站——通江縣毛浴古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於連續好幾天的暴雨,通往毛浴鎮的漫水橋已經被河水淹沒,採訪團只能繞行從毛浴鎮的河對岸,沿公路直下,再跨上宕橋過河,橋下洪水肆虐,大家難免都有些緊張,於是加快腳步。進入毛浴鎮主街,迫不及待地想要揭開這座藏在深山裏的紅軍古鎮的神祕面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浴鎮歷史悠久,明末設總兵大鎮,清康熙三年設守備,民國初年置鄉,自古以來就是水陸交通要道,商賈雲集,極爲繁華,有“小重慶”之美譽。1932年底,川陝省蘇維埃政府,置赤江縣及毛浴鎮於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歲月無言,山河爲證。如今古鎮房屋依舊保存完整,爲典型的川東北民居,穿鬥結構,青石板、紅磚牆、小青瓦,頗有古意,每當逢場趕集,古鎮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臨街門店不大,人民百貨、國強茶館、紅軍掛麪等一間間年代十足的店鋪名,無不透露出當地百姓對紅軍的懷念,身臨其境,一磚一瓦似乎都訴說着當年的紅軍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面石牆 承載紅軍爲民初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進入古街,我們依然可以清楚地看見中共赤江縣委、縣蘇維埃政府遺址和紅軍石刻標語牆。石牆上刻有“工農專政”“川陝工農解放萬歲”等紅軍石刻標語,最爲引人注目的當屬通俗明快、朗朗上口的“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鬥、不勝不休”16字紅軍訓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4年11月1日至9日,紅四方面軍在此召開了連以上幹部800餘人參加的全軍黨政工作會議,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等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出席了會議,討論了當時的形勢與任務,總結了反“六路圍攻”以來的政治工作經驗,創造性地提出的這16字紅軍訓詞,統一了思想,鼓舞了鬥志,成爲至今流傳的“紅軍精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古鎮原住居民講述,後來,在某個特殊時期,大量的歷史文物面臨遭到人爲毀壞的威脅,當地老百姓爲了防止石刻標語牆遭到破壞,就把石牆敷上黃泥巴,然後在周圍修建房屋,把標語牆藏在房屋之間才免遭毀壞。直到2005年,當地政府把石牆周邊的房屋拆掉,才又一次讓石刻標語牆進入人們的視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軍革命就是爲了讓老百姓當家做主,過上好日子,而石刻標語是承載了紅軍爲民初心最寶貴的載體。”毛浴鎮黨建辦主任吳利瓊說道。毛浴古鎮紅軍石刻標語牆於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通江紅軍石刻標語羣的重要組成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碗掛麪 裝滿濃濃軍民情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於受暴雨天氣影響,爲保證採訪團成員安全和跟上整個採訪進度,7月17日中午一點半左右,在結束了上一站的採訪後,採訪團便急匆匆趕往毛浴古鎮,原本定在上一站的午餐被取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採訪團成員忍着飢餓,冒雨前行,於下午三點半左右到達毛浴古鎮。古鎮每逢2、5、8日當場,採訪團到的時候,街面上有些冷清,行人不多,輾轉在古街的另一頭找到一家營業的麪館。麪館老闆熱情招呼我們進店入座,並進入廚房爲大家煮麪條。隨行隊員見此,跟着進入廚房,給老闆打起了下手。不一會,一碗碗香噴噴的熱麪條端上了桌,頓時趕走了一天的疲憊和飢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正是這碗熱騰騰的手工掛麪,將我們的思緒拉回到1932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進入通江後,紅十一師進駐毛浴古鎮,受到鎮內百姓的歡迎。古鎮居民謝裕德擁有一手製作手工掛麪的好手藝,但當時物資匱乏,爲了迎接長途跋涉而來的紅軍,謝裕德將家中可以碾碎的穀物和着麪粉製作成掛麪,煮給紅軍喫。後來,人們就把謝家手工面親切地稱爲\"紅軍掛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謝裕德的孫子謝明友和妻子張正秀在古鎮上經營着一家掛麪店,依然採用傳統手工製作,掛麪色澤皎白、發泡空心,煮不渾湯,入口綿軟筋道,麥香清甜。小小一碗掛麪,不僅見證了軍民魚水情深,也成爲謝家幾代人致富的產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抹紅色 照亮革命聖地新篇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結束了短暫的採訪後,採訪團開始整隊準備離開古鎮,一路走過,從普通民居、商鋪到毛浴鎮政府大樓,那一抹紅色,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古鎮雖然沒有過去那般喧譁和動盪,但依然作爲毛浴場鎮沿用至今。目前,整個場鎮居民達340餘戶,而衆多的紅色遺址遺蹟更是吸引無數遊客前來參觀,成爲人們追憶紅軍先烈、弘揚紅軍精神的紅色聖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吳利瓊介紹,2005年,毛浴鎮政府對古鎮進行風貌改造,將街道圍牆、房屋外牆無一例外地刷上了紅色,街道路面鋪成青石板,並植入一些紅色文化元素,營造出了一種壯麗的紅色旅遊氛圍,彰顯出獨特的地方特色,散發出濃厚的紅色歷史和民俗文化氣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3年12月,赤江縣組建兒童團,在鎮後孃娘廟內創辦第一所列寧小學。如今小學已經遷建到場鎮上,有近400名學生就讀。“目前,我們正在打造從古鎮經娘娘廟到後山山頂近1000米的步遊道。打造完成後,遊客站在山頂,整個古鎮風貌便盡收眼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毛浴古鎮被列爲“四川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是通江縣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又一重要基地,是一座歷史文化名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軍故事代代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叫紅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3年3月,住在毛浴鎮小河邊的謝大成老漢,長期患病,臥牀不起,身邊只有70多歲的老伴和一個從路邊撿來的小女孩,名小紅,年齡不過八、九歲,一家三口,衣食難保,度日如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天上午,小紅上街賣柴,不幸被一隻黑犬咬傷,流血不止。正當小紅痛哭不已時,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張琴秋剛好路過,馬上將其背進川陝紅軍總醫院治療後,又親自送回家裏,此情此景,謝老漢夫婦含淚稱謝不停。爲了日後報答她,再三問她叫什麼名字,可張琴秋語重心長地說了一聲:“我叫紅軍。”便離開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天,張琴秋又命警衛員帶着醫生去給謝老漢免費治療,全家人感慨萬千。事隔兩個多月後,小女孩爲找當初揹她的紅軍女兵,報名參加了兒童團。在訓練中,曾幾次看到那位女兵出入在政治部的大門,但無機會靠近。小女孩靈機一動,便主動堅持每天晚上守在大門邊站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個深夜,張琴秋帶着警衛員上街辦事,路過大門,看到小女孩手持紅纓槍,很威武的樣子,站在那裏一動也不動。警衛員問她:“是誰安排的?”她自豪地回答:“我自己。”繼而關切地問她:“你叫什麼名字?”小女孩驕傲地回答:“我叫紅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琴秋看在眼裏,愛在心上,認出是自己背過的那位小女孩,笑了笑就出門了。1935年,小女孩隨張琴秋北上了。後來,當地羣衆不知道她親生父母是誰,只知道她叫“紅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個多麼讓人敬仰和崇拜的名字,其美譽至今流傳在毛浴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延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軍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毛浴古鎮紅軍石刻標語牆處,有一棵蒼翠挺拔的古樹,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爲“紅軍樹”。根據古鎮內最初原住居民中的一位長者回憶,在他小的時候,紅軍樹長勢就特別茂盛,樹齡已無從查起。當年紅軍入駐毛浴古鎮以後,就喜歡在樹下乘涼學習,討論工作,或者給街道的兒童講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麼多年過去了,紅軍樹依然枝繁葉茂,不僅成了古鎮內的一個景點,冥冥之中似乎也象徵着紅軍精神的不斷傳承。”毛浴鎮黨建辦主任吳利瓊說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歲月易老,精神永存。如今,在脫貧攻堅的新戰場,毛浴鎮全鎮幹部羣衆繼承和發揚紅軍精神,苦幹實幹、創新創造,以紅色文化爲平臺,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現代農業產業,助推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毛浴鎮轄16個村,2個街道居委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鎮產業環線路都已經全部貫通,產業發展也越來越好。”吳利瓊說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紅軍精神的指引下,毛浴鎮不斷創新求變謀發展,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朝氣。古鎮雖小,卻承載着厚重的歷史文化,並在歷史的長河中前行,見證了歲月的變遷。只有身臨其中,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和領悟到“紅軍精神”的偉大和力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手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冒雨前行,只爲追逐初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出發前,心裏已經設想過無數次會遭遇的各種“突發事件”,心中難免有幾分緊張和忐忑。但實地幾天的採訪,遠比想象的更加困難和具有挑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入住梨園壩村當天,晚飯結束時,和幾位同事順着山路往下走,準備回住處將當天的採訪內容整理出來,並協助新媒體配解說詞。然而,暴雨連續下了兩三天,一股接着一股的雨水順着山路向下流淌,此時,鞋子、衣褲幾乎全部浸溼,無奈之下,乾脆脫掉鞋襪,赤腳前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幾天的行程下來,在城市過慣了安逸舒適日子的大家,都顯得有幾分力不從心。在前往毛浴古鎮的途中,道路積水,車輛無法通過,一時間,所有的車輛都選擇從一旁的村道路繞行,原本寂靜的村莊,因爲一場雨竟然變得熱鬧起來,狹窄的村道路也變得擁堵起來,鳴笛聲、說話聲、狗吠聲……此起彼伏在蜿蜒的小路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面的車,往後退一點,再往旁邊去一點。”爲了讓車輛早日通行,採訪團領隊下車當起了臨時交通指揮員。種種遭遇雖沒有當年紅軍革命那般艱辛,但一路行走,一路追尋,信仰的豐碑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愈加清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站在毛浴古鎮石刻標語牆前,在“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鬥、不勝不休”16字紅軍訓詞前大聲朗讀,每個人的初心似乎在這趟採訪行程中找到了答案:在一場穿越時空的追尋與探訪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紅軍精神發源地再出發;在新時代擔起媒體人的責任和使命,積極傳播主流價值觀,弘揚正能量,爲祖國發展貢獻新一代媒體人的力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責編:餘小林\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63187448381492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