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aac5b20413746c99d9b2e9b6e659c3c\" img_width=\"760\" img_height=\"302\" alt=\"井延坡工作室丨92年征程,這些記憶爲何總讓人念念不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今天,是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2週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92年,如果以每年365天來計算,約是33580天。三萬余天,在時間長河中無疑是轉瞬而逝;對於人民軍隊,卻是一段破土而出、頑強生長、不斷壯大的艱苦奮鬥歷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這支軍隊以石破天驚的大手筆,在世界的東方,寫下了一幕幕氣吞山河的歷史大劇,繪就了一頁頁波瀾壯闊的時代篇章。\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1)\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一次以慘烈而著稱的戰役——湘江之戰。血拼4天5夜,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餘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一支以“鐵流後衛”而名垂戰史的部隊——中國工農紅軍第34師。作爲整個紅軍隊伍的總後衛,全師6000餘人幾乎全部犧牲,鮮血染紅了湘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血戰而後犧牲,也許就是湘江之戰以及紅34師留給後人最痛徹心扉的記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8年後,一位老將軍在彌留之際,對守在病牀邊的親人喃喃地道出了最後的夙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湘江戰役,我帶出來的閩西子弟都犧牲了,我對不住他們和他們的親人。活着不能和他們在一起,死了也要和他們一起回到家鄉,這樣我的心才能安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位老將軍叫韓偉,湖北黃陂人。時任紅34師100團團長,是34師留下來的極少數倖存者,開國中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那一刻,病榻上的老將軍,也許衝鋒的號音仍在耳畔不斷迴響,也許戰友們混雜着煙火和血水的臉龐還是那樣年輕,也許老師長陳樹湘的音容笑貌依舊栩栩如生,即便一想起來,還是那樣撕心裂肺地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牯子江上,夏日當空,白霧蒸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經過多次惡戰,已成功掩護紅軍大部隊渡過湘江的紅34師,此刻自己卻陷入到絕境——國民黨的湘軍、桂軍、中央軍三路包圍,浮橋被炸燬,通往湘江的道路被全部切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師長陳樹湘決定率部從這裏搶渡。當船行至河心時,兩岸突然槍聲大作,陳樹湘被子彈擊中腹部,血流如注。他用皮帶壓住傷口,繼續指揮作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突圍到道縣駟馬橋時,身受重傷的陳樹湘眼看敵人已從四面八方包圍上來,爲了不拖累戰友們,強忍劇痛與警衛員撤到一座舊廟,用火力吸引敵人掩護部隊撤退,直到打光最後一顆子彈而被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敵人得知抓到紅軍的一名師長,欣喜異常。道縣保安團營長何湘在用盡各種手段等都毫無所獲的情況下,準備將陳樹湘送往司令部去邀功請賞。途中,陳樹湘乘敵兵不備,猛然撕開纏繞在傷口上的繃帶,伸手絞斷了自己的腸子,壯烈犧牲,時年29歲。\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f5518631f1e406aa3b5ae1d2769695b\" img_width=\"760\" img_height=\"506\" alt=\"井延坡工作室丨92年征程,這些記憶爲何總讓人念念不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在陳樹湘烈士犧牲地湖南道縣蚣壩鎮石馬神村,矗立着刻有“斷腸明志 絕對忠誠”字樣的石碑。新華社發(陳澤國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韓偉比陳樹湘小一歲。從參加秋收起義開始,韓偉和陳樹湘就一直在一起並肩戰鬥。34師最後一場血戰之後準備分兵突圍時,他們曾留下最後的生死約定:“萬一突圍不成,誓爲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湘江之戰後不到15年時間,新中國成立了。紅34師6000多名紅軍戰士卻永遠地長眠在了湘江之畔,他們的精神鑄成了一座永遠的豐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9月20日,經中央軍委批准,增加林俊德、張超爲全軍掛像英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傑出科學家”林俊德,在生命的最後一天,先後9次向家人和醫護人員提出要下牀工作……最後10小時,林俊德戴着氧氣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坐在病房前的辦公桌前,一下一下地挪動着鼠標,在屬於自己的科研戰場上進行着最後的衝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老伴兒輕聲勸林老休息時,他的回答是:“坐着休息,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來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張超,在駕駛艦載戰鬥機着陸時,突發電傳故障,爲保護戰機,錯過跳傘最佳時機,用4.4秒的生死一搏譜寫了激盪海天的人生壯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超曾說過:“人生的緊要關口,選擇什麼、放棄什麼,最能看出一個人的理想信念。”張超犧牲後,與張超朝夕相處10年的戰友聶元闖始終忘不了他那一次次“選擇”和一次次“放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海空衛士”王偉所在團飛行員,張超來團裏報到時,對團長說:“我就是衝着王偉來的!”;“他是家裏的獨苗,可卻要選擇招飛”;“他是可以留校任教的,可他毅然選擇了一線部隊”;“他放棄了提升的機會,毅然決然去追尋他的航母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陳樹湘到林俊德、張超,從戰爭年代到和平歲月,中國軍人的風骨和血性,匯聚成了這支軍隊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勁動力。當我們回望過去,展望征程,最美的永遠是浴血衝鋒的戰鬥姿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2)\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2年9月的一天,在鴨綠江邊,即將回國的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將軍向長津湖方向脫帽彎腰,向長眠在那裏的官兵們深深鞠躬。當他抬起頭來戴上軍帽,向烈士們行了一個莊嚴的軍禮後,身邊的人們才發現,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早已淚流滿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0年冬天,剛剛從華東地區開赴朝鮮戰場的9兵團,不少官兵還穿着單衣。在長津湖地區,爲實現戰役發起的突然性,很多戰士趴在零下四、五十度的冰天雪地裏一動不動,最後凝成了衝鋒發起前的一個個“冰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天,我們很難再去揣測老將軍當時的心境,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是多麼多麼想帶他們回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8年,長江抗洪結束後,人們從報紙上曾看到了這樣一張照片。\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7f9a8bbd07e4d45b2d51124a251f7b9\" img_width=\"690\" img_height=\"414\" alt=\"井延坡工作室丨92年征程,這些記憶爲何總讓人念念不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照片拍攝的是一個送行的畫面。在給抗洪將士送行的隊伍中,一位身着迷彩服、佩戴中將軍銜的將軍看着身上泥巴還沒洗淨的抗洪戰士,淚水溢出眼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將軍的名字叫做董萬瑞——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曾任原第31集團軍軍長、98年長江抗洪部隊總指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那場百年一遇的洪災面前,作爲抗洪部隊總指揮,將軍知道自己兒子就在隨時可能崩塌的大堤上,卻沒有專程看過一次。有次在大堤上偶遇,看見比自己高一頭的兒子,將軍只說了一句:“看看你的手,你還沒有我黑。”其實,他兒子公認是全排最黑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一刻,洪魔還在泛濫。在將軍眼中,這個高自己一頭的少尉排長只是自己的兒子。“批評”,在這個嚴肅的老父親看來,不也是一種驕傲的表達方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那一刻,洪魔已經悄然褪去。看着這些穿着軍裝的孩子們,將軍的淚水,是不捨,是心疼,還是憐惜?總之,是中國軍人心底最柔軟、也最觸碰不得的那個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後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將軍曾動情地說:“你要我講官兵中有多少英雄,我說不清。但我可以告訴你,他們中每一個人都是英雄,都有一串催人淚下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5月,抖音上有一段視頻特別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繁華的南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羣中,武警戰士們筆直的站成一列隊伍維護着正常秩序。這時,一位戰士的鞋帶鬆了,恰巧讓身邊的帶隊幹部看到了。這位中尉軍官馬上蹲了下去幫戰士把鞋帶繫緊,然後很自然地離開。這一幕恰巧讓一位遊客拍到並上傳到了抖音上。很快,不少的抖音號都予以了轉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段不足10秒鐘的視頻,一個不經意的動作,爲何引發了大量網友關注點贊?人氣賬號“寧有正能量”說的很好:“不當兵,永遠不懂戰友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們就是如此的有血有肉,感情簡單直白。無論是戎馬一生的將軍,還是投身軍旅的普通一兵,都有着自己的對於感情的理解和宣泄。這種感情,隱藏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戰友情深裏,隱藏在分離時一個沉靜擁抱後轉身離開時的淚流滿面,隱藏在每一個曾在這支隊伍中戰鬥過的人的靈魂深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可能不會讀懂他們的眼淚,也可能不會理解他們之間無言的表達,但是你一定會從中體會到中國軍人身上的鐵骨與柔情,感受到人民軍隊不同於其他任何一支軍隊的本色與底蘊!\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3)\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天前,《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發表。在白皮書的第二章節“新時代中國防禦性國防政策”中,三個“永不”的承諾擲地有聲——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範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決不把自己曾經受的遭遇強加於人,這是中國對世界的莊嚴承諾,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獨有的襟懷和氣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0年8月21日,洪河槽村的八路軍前線指揮所裏,電話鈴響個不停。一天前,“百團大戰”在華北大地拉開序幕,衆多戰情彙報中,一個特殊的報告引起了參謀的注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昨晚三團一營進攻井陘礦區,戰士們在激烈的炮火中冒險救出兩個日本小女孩,姐姐四五歲,妹妹看起來才幾個月,她們的母親當場死在炮火中,父親也傷重身亡,部隊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怎麼辦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確實是一件從未有先例的事兒。參謀忙問前線的戰士們有什麼反映,電話那邊回答:“戰士們說,我們實行革命人道主義,救出來的雖然是日本人,但我們不後悔。”\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6a3fbe4af834da9940cb33aace92a3a\" img_width=\"337\" img_height=\"460\" alt=\"井延坡工作室丨92年征程,這些記憶爲何總讓人念念不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正在指揮作戰的聶榮臻司令員得知這一消息後,認爲前線戰士們講得很好,叫他們立刻把小孩送過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兩個受到戰爭驚嚇的小女孩很快被送到了指揮所,聶榮臻親切地抱起幾個月大的妹妹親了親,囑咐警衛員去老鄉家給她找奶喫,又親手給四、五歲的姐姐洗了個雪花梨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聶榮臻的和藹與真誠,慢慢撫平了兩個小女孩的戰爭傷痕。沒多久,年齡稍大的美惠子就圍着這位身材高大的伯伯跑來跑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日軍“掃蕩”頻繁,指揮部要經常轉移,兩個小女孩照顧起來不太方便。爲了更好地安置這兩個小女孩,聶榮臻決定把她們送回日本的親戚朋友身邊。他請一位可靠的老鄉挑着擔子把兩個小姑娘送去石家莊,臨行前,聶榮臻親自把兩個孩子抱到籮筐裏,爲了怕孩子們在路上渴了,他還特意在筐裏放了好多梨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和兩個孩子一同送往日軍駐地的,還有一封聶榮臻司令員的親筆信:“中國人民決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爲仇敵……我八路軍本着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爲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鬥到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支軍隊,從戰爭中走來,爲了求得國家和民族的解放;向着戰火而去,只爲世界更加和平、人民免遭塗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8年9月,中國正式申請加入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特別委員會。截至2018年12月,累計有3.9萬餘人次的中國軍人蔘與維和行動,其中13名中國軍人犧牲在維和一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8年12月,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中國政府派遣海軍艦艇編隊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實施常態化護航行動,10年來,共派出31批100餘艘次艦艇、2.6萬餘名官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組數據可以展示30餘年來中國軍人爲維護世界和平所做的不懈努力——在維和任務區新建、修復道路1.3萬餘千米;排除地雷及各類未爆物10342枚;運送物資135萬餘噸,運輸總里程1300萬餘千米;接診病人17萬餘人次;爲6600餘艘中外船舶提供安全保護;解救、接護、救助遇險船舶70餘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若把這組數據加以提煉濃縮,便是兩個所有親身參與過維和護航行動官兵都耳熟能詳的語言:“China,Good!”\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兩個單詞的背後,是無數中國軍人的犧牲與奉獻,更是走過戰火硝煙、經過時間洗禮,人民軍隊爲捍衛世界和平做出的承諾與擔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韓大進,這名“90”後的戰士已是第二次踏上南蘇丹的土地。臨行前,他向只有兩歲半的兒子解釋:“在非洲,有許多小朋友連飯都喫不上,衣服也穿不上,爲了讓非洲的小朋友早點過上好日子,我還要再離開你一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去照顧一萬多公里外那羣流離失所的孩子,讓他們早點過上好日子,韓大進錯過了自己兒子的週歲生日,缺席了兒子童年中至爲珍貴的兩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類似的故事,在中國維和軍人中其實還有很多。這樣的犧牲奉獻,又不止在維和、護航的一線,在祖國遼闊的邊海防線上,在硝煙瀰漫的演訓場上,在追星逐日的科研戰線上,在一聲令下打起揹包奔赴新戰位的征途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就是闊步前行在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征程上的人民軍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井延坡工作室 責任編輯:丁楊\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01011648718491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