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8670c714996425e8b005877bbf5fc13\"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80\" alt=\"昆明舉行“‘壯麗七十年 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週年”第三場新聞發佈會\"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昆明舉行“‘壯麗七十年 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週年”第三場新聞發佈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報訊(黃雅琴 華成明)7月31日上午,昆明市委宣傳部、昆明市政府新聞辦在昆明會堂舉行“‘壯麗七十年 奮鬥新時代’昆明市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第三場新聞發佈會。來自富民縣、嵩明縣和石林縣的領導分別介紹了各縣70年來取得的成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富民縣:“中國楊梅之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富民縣委副書記、縣長李旭東介紹了富民70年的歷程、70年的成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解放初期,全縣人民喫不飽、穿不暖、住土坯房,處於貧困線以下。2018年貧困發生率從1.67%降到0.01%。\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9年,全縣經濟社會得到了發展,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1954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僅1145萬元, 財政收入10萬元,城鄉居民存款3萬元,人均收入37元;1978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1983萬元, 財政收入152萬元,城鄉居民存款185萬元,人均收入75元;2018年末,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55億元,是1954年的67倍;財政總收入完成9.77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47億元,全縣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2.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31億元,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0.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48664元,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1.76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26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18年末,一、二、三產增加值分別達11.21億元、38.75億元、26.5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爲14.6︰50.6︰34.8。\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嵩明:過去的農業大縣走向了城市發展新格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嵩明縣委副書記、代理縣長李進波就嵩明縣70年的各項建設作了介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嵩明是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詩人蘭茂故里。距昆明市區43公里,距長水國際機場12公里,屬昆明和長水國際機場“半小時經濟圈”。是昆明城市功能拓展區和國家級滇中新區東部核心區,雲南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的重要基地,在雲南對外開放、滇中一體化發展和昆明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進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70年,是嵩明經濟發展翻天覆地、城鄉面貌滄桑鉅變、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70年。2015年、2016、2017年在全省縣域經濟綜合考評中,嵩明持續保持在全省前15位,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7.3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0.13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2.02億元,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99萬元、1.46萬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爲14.4∶44.2∶41.4。一座宜居宜業的新輔城正拔地而起,過去的農業大縣走向了“一主五新”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城鎮化率達45.5%,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在新舊動能深度轉換中呈現平穩合理、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嵩明建有國家級楊林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54.19平方公里,重點培育發展新能源汽車和綠色食品產業。園區先後引進嘉士伯啤酒、燕京啤酒、康師傅食品、伊利乳業等國內外知名食品飲料企業,以及昆明新能源汽車、東風雲汽、江鈴汽車爲代表的新能源整車製造企業,全省首個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初見雛形。截至目前,經開區入駐企業達236戶,其中世界500強8戶,中國500強11戶,高新技術企業18戶,進出口企業16戶。嵩明職業教育基地是雲南省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規劃面積14.16平方公里,先後入駐雲南工商學院、雲師大商學院、文理學院、雲大滇池學院等職業院校17所,在校生10萬人,擁有專任教師6000餘人,已培養各種專業技術人才10萬餘人。園區已建成星匯衆創空間、大學生創業園等多個“雙創”基地,成功創建爲中國電子商務專家服務中心雲南應用人才培養基地。嵩明農業園區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已有美國博爾、荷蘭安祖、英國太古68家國內外企業入駐,其中外資企業11戶。園區先後引進科研基地3家,院士專家工作站3個,現代農業科技研究中心10個,已獲國家保護新品種39個,技術專利8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花卉品種400餘個,年產值8.15億元,出口規模4500萬美元,吸納周邊農村剩餘勞動力8000餘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全縣三次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形成了三次產業齊頭並進、產城融合、文旅一體的發展新局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石林:高質量推進國際知名旅遊勝地建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石林縣委副書記、縣長普建勇介紹了石林縣70年的成就。他說,70年崢嶸歲月,70年春華秋實。70年來石林縣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與1956年自治縣成立之初相比,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1984萬元增長到86億元,增長了430多倍,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120萬元增長到6.49億元,增長了540倍,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與1978年相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8元增加到40636元,增長了230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1元增加到14729元,增長了207倍,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次產業結構比從65.61:18.37:16.02調整爲25.2:22.8:52,經濟結構更加合理。新希望、雙匯、華能、中種、雲電投等國內知名企業相繼落戶石林,石林正在上演一場從無到有的產業蛻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雲南的老牌景區,旅遊業是石林產業發展的支柱。多年來,石林縣圍繞“旅遊立縣”戰略,以“打造國際知名旅遊勝地”爲目標,全力提升景區品質,擴大品牌效應,旅遊轉型初見雛形。從1978年石林景區對外開放賣出第一張門票至2018年的40年間,石林景區累計接待遊客6984.6萬人次,實現旅遊直接收入70.5億元;遊客人數翻了近40倍,旅遊收入翻了2000多倍。截至目前,石林旅遊產業重大項目總投資超過80億元,直接從事旅遊服務業的人數超過2萬人;先後獲得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等45項國際國內旅遊品牌和榮譽。特別是“十二五”以來,石林縣委、縣政府以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爲契機,以“旅遊+”爲抓手,着力推進“文旅互融、農旅互動、工旅互通、商旅互贏”。以臺灣農民創業園、生態工業集中區和旅遊服務區爲平臺,建成了以杏林大觀園等爲代表的休閒農業和度假養老項目,以三七研究中心爲代表的工業科普基地和體驗旅遊項目,以喀斯特地質博物館、冰雪海洋世界爲代表的研學旅遊基地;以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爲依託,做大做強火把節、阿詩瑪文化旅遊節等節慶品牌,培育了彝族第一村、糯黑等特色鄉村旅遊示範點,推出了60餘種阿詩瑪旅遊文化商品,“全域發展,共建共享”的全域旅遊“石林路徑”正在形成。石林縣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爲主線,以建設美麗石林、幸福彝鄉爲落腳點,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01956255472077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