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鋼鐵濮範觀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全國最大的抗日根據地,在黃河岸邊山東、河南、河北三省交界的地方有濮縣、範縣和觀城三個縣,合稱濮範觀,是冀魯豫邊區政治、軍事、文化中心,有着鋼鐵濮範觀的美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濮範觀中心區作爲冀魯豫邊區黨、政、軍機關及後勤部門所在地,成爲抗日戰爭期間從未被日軍固定佔領過的根據地。

"\u003Cp\u003E革命戰爭年代,範縣是冀魯豫邊區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心區,是冀魯豫邊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冀魯豫邊區黨委、軍區、行署首腦機關長期駐在這裏。區委黨校、行署行政幹校、軍區陸軍學校,冀魯豫邊區日報社、銀行、後方醫院、兵工廠、被服廠等,也長期設在這裏。劉少奇、朱德、劉伯承、鄧小平、宋任窮、段君毅、楊得志、楊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裏戰鬥、工作和生活。共和國十大元帥中,有七帥曾到過範縣。這塊土地養育了大批黨的幹部和軍隊,造就了衆多革命志士,留下了許多革命遺蹟。冀魯豫邊區顏村鋪革命舊址,就是其中一處代表。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地處黃河中下游豫魯交界處的範縣,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各類豐富多彩的文化中,紅色文化無疑是其中最閃耀的明珠。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鋼鐵濮範觀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全國最大的抗日根據地,在黃河岸邊山東、河南、河北三省交界的地方有濮縣、範縣和觀城三個縣,合稱濮範觀,是冀魯豫邊區政治、軍事、文化中心,有着鋼鐵濮範觀的美譽。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說起這個名稱的由來,有這麼一段故事:在戰爭年代,敵人曾聲稱“共產黨、八路軍的萬貫家產都失掉了,只剩下一個破飯罐(濮範觀諧音),再給他砸爛就徹底完了”!而我們的同志則充滿信心地說,這個破飯罐是鐵打鋼鑄的,是砸不毀、摔不爛的,破罐子敢熬柏木筲。事實也正是如此,經過多年的殊死爭戰,敵人不僅沒有把其砸爛,反而還成了冀魯豫邊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這塊土地造就了衆多的革命人才,因而被譽爲鋼鐵濮範觀。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冀魯豫邊區位於太行山以東,泰山以西,河北、山東、河南三省及蘇北、皖北接合部,南跨隴海,北界漳河,東緣津浦,西臨平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抗日戰爭時期,冀魯豫邊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之一,是聯繫山東、華中、華北和延安的樞紐。解放戰爭時期,是華北解放區的南大門,是劉鄧大軍揭開戰略反攻序幕、挺進大別山的前進陣地,也是第二、第三野戰軍同國民黨軍隊逐鹿中原的後方基地之一。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十幾年的崢嶸歲月中,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劉伯承、鄧小平、楊得志、楊勇等在範縣共商大計,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關係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戰爭中,冀魯豫邊區黨、政、軍領導在顏村鋪成功指揮了津浦、平漢、德石、隴海鐵路之間大小戰役、戰鬥數以千計,牽制消滅了大量日僞軍。人民軍隊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保衛了冀魯豫邊區抗日戰爭根據地,劉鄧大軍也由此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從此揭開全國戰略性進攻的序幕。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華北小延安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邊區首腦駐地在顏村鋪。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顏村鋪既是華北的門戶,又是連接山東、華中的戰略樞紐,自古爲兵家必爭、風雲際會之地。早在土地革命時期,它便是中共冀魯豫特委駐地。顏村鋪以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發展成爲冀魯豫邊區抗日指揮中心,是中共中央冀魯豫局機關活動中心,解放戰爭時期是中共中央晉冀魯豫局及晉冀魯豫野戰軍指揮部的重要後方基地。在這裏,黨、政、軍、民魚水情深,相依爲命,共同渡過了一個個難關,開拓和鞏固了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迎來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濮範觀中心區作爲冀魯豫邊區黨、政、軍機關及後勤部門所在地,成爲抗日戰爭期間從未被日軍固定佔領過的根據地。中國軍民經過八年的浴血奮戰,1945年8月15日,終於迎來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濮範觀何以成爲冀魯豫邊區的中心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濮範觀之所以能創建抗日根據地,並且成爲冀魯豫邊區的中心,是因爲它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位置險要。濮範觀三縣既是名人薈萃所在,又是兵家戰爭的疆場。歷史上有名的孫龐鬥智、城濮之役、劉橋之戰和梁敏領導的榆園軍起義等皆發生在這裏。濮範觀位居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屬於“三不管”的邊緣區,敵人雖兇,卻鞭長莫及,所以這裏就成爲開闢抗日根據地的理想之所。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地形多變。濮範觀三縣瀕臨黃河,橫跨金堤,境內雖無高山峻嶺,卻河流縱橫、土丘起伏、樹茂林深、蘆葦浩蕩。相傳,範縣就有九溝十河十八窪七十二堌堆。這裏地形複雜多變,像馬陵道那樣方向難辨的葫蘆溝,像《三打祝家莊》中的那種盤陀路,比比皆是。因而,有“走進範縣境,如入迷魂陣”之說。所以,這裏是開展游擊戰爭的有利境地。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民性強悍。濮範觀三縣地處黃泛區,黃河決口,田園淹沒,人民辛勤耕耘也難免飢寒之虞。這裏的地主對農民剝削壓迫又十分殘酷,且常受兵燹匪患之苦。尤其是中國淪爲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戰禍連年不斷,水、旱、蟲、雹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廣大人民身受帝、官、封三重壓迫,這裏成了有名的文化落後、交通閉塞、經濟不發達、農民生活最困苦的地域。當地人民在同天災人禍的長期鬥爭中,形成了性情豪俠、講義氣、崇尚勇武、帶有梁山好漢氣質的顯著特點。這就爲開展對敵鬥爭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建黨較早。濮範觀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就有了黨的活動。1927年,共產黨員李太芳發動濮縣3萬農民反抗募捐,圍城3天,迫使官府緩徵了賦稅。1930年代初,黨組織又有了新的發展,劉晏春在彭樓、付莊,高慶雲、管守律在範縣和範朝濮聯立鄉村師範發展黨員,建立支部。1934年,濮縣有黨員500餘人,30多個支部,並建立了濮縣縣委。1935年,範縣5個區均有了黨員和黨支部,並建立了區委和縣工委。觀城也有了黨的活動。1933年秋,黃河決口,大批災民無家可歸,聚集在金堤岸邊,飢寒交迫。範朝濮聯立鄉村師範黨支部組織黨員深入數萬難民之中,發動了災民暴動。1935年,中共直南特委書記黎玉在徐莊指導當地黨組織成立窮人會,建立祕密武裝,開展了“分糧喫大戶,鎮壓地頭蛇”的鬥爭。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創建這塊根據地,1937年9月,共產黨通過積極抗日的國民黨聊城專員範築先向濮範觀派出大批幹部,成立辦事處,即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公開機關:濮縣辦事處,幹事張舒禮,成員高衡、郭超、鬱家乾、孫劍秋、陳競波、張桶慶、張慶雲、管玉橋、郝世傑、陳金壁、付東華、趙良璧等;範縣辦事處,幹事王幼平、吳鍾昆,成員陳白鑾、張光炎、王金紅、張石竹、于傑森、曹保印、高作舟等;觀城辦事處,成員李肇安、黑白裏、陳國光、王懋晤等。他們和當地黨組織一起,深入農村,教唱革命歌曲,舉行時事討論會,發動羣衆,組織武裝。濮縣成立了各界抗日後援會,範縣成立了農民抗日救國會,濮範觀抗日遊擊隊和民主人士冀鎮國、袁傳福、韓殿卿的十三、二十一、二十七支隊等抗日武裝,紛紛建立起來。同年12月,組織上任命共產黨員張舒禮、周子明分別任濮縣和範縣縣長,建立了抗日政權,組織了工農青婦自衛隊、少先隊等羣衆組織,從城鎮到鄉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標誌着濮範觀抗日根據地初步創建起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歷史雖然在逐漸走遠,但記憶從未抹去,反而更加清晰,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前來憑弔、緬懷,並激勵廣大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顏村鋪革命舊址已經成爲一個紅色旅遊景點和革命教育基地。舊址包括冀魯豫邊區司令部、報社、銀行、醫院、學校、兵工廠、被服廠、訓練場等,保護面積138畝。1977年,顏村鋪革命舊址被安陽地區公佈爲革命紀念地。1978年10月,範縣人民政府顏村鋪革命舊址立碑,併成立了保護組織。2000年9月,顏村鋪革命舊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佈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市政府批准顏村鋪革命舊址爲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旅遊局將其納入河南紅色旅遊路線。2006年6月,顏村鋪革命舊址被國務院公佈爲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幾十年來,顏村鋪革命舊址一直向人民述說着那段紅色往事。每年清明節、建軍節、建黨節前後,都會有周邊羣衆和中小學師生自發前來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01133696673434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