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在青藏高原東部,有一片近40萬平方公里的水草豐美之地。這裏溪流縱橫、河湖廣佈,被譽爲“中華水塔”,長江、黃河、瀾滄江於此彙集奔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超過100萬牧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昔日,他們的祖輩策馬揚鞭,以遊牧爲生。如今,越來越多人放下牧鞭,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共享綠水青山帶來的財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時值夏至,三江源地區迎來遊人如織的季節。54歲的岡周每天7點左右起牀,騎着摩托車沿路巡查無人機違規拍攝、撿拾獸骨等生態違法行爲,勸阻遊客駛離已被設爲禁遊區的黃河源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岡周的家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2016年,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設立後,他被聘爲園區生態管護員。平日,岡周負責草原防火、生態巡護、違法巡查等近10項工作,每年摩托車都要新增上千公里里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長江源園區,生態管護員卓瑪加的工作也同樣辛苦。他的家鄉位於可可西里周邊,在剛剛過去的藏羚羊產崽遷徙季,卓瑪加每天都要像“保姆”一樣遠遠跟着羊羣,以防待產雌羊落單受到傷害。“累是累,但很開心,這樣做有意義。”卓瑪加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多次到三江源地區走訪,遇到很多像岡周和卓瑪加一樣的生態管護員,他們手機裏裝滿了草原山水的照片、大量野生動物視頻,巡護日記裏用藏文寫得滿滿當當,有的還配了圖畫,足見對這份工作的熱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保護山水有同樣熱情的牧民也不在少數。年初“三九”寒冬,記者從瑪多縣驅車前往黃河源頭,在白雪皚皚的原野上,遇見4位正徒步前往親戚家的少年,其中最小的才7歲。他們一路走一路撿拾垃圾,兩個塑料袋快裝滿了,小手凍得通紅,臉上卻帶着笑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藏族本就有熱愛自然的傳統,現在國家對三江源生態這麼重視,我們牧民也要努力做點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哈秀鄉雲塔村牧民當真文德說,他在接受北京大學專家培訓後成爲一名生態監測員,近6年持續觀察周邊野生動物種羣變化情況,爲科學研究提供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期間,他和村民還給附近的10多隻雪豹都起了藏文名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青海省林草局局長李曉南說,2005年至今,國家在三江源地區累計投入\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1\"\u003E180\u003C\u002Fi\u003E多億元遏制當地生態退化趨勢,一批批幹部專家前赴後繼在當地紮根,求索生態恢復的“良方”。受此感召,生態保護理念逐步在牧民心中生根發芽,成爲大多數羣衆的共同價值追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4年來,三江源地區近10萬牧民搬離了草原,超過70萬戶農牧民主動減少牲畜養殖數量。他們無怨無悔地由草原利用者變爲生態保護者,爲下游守住了“中華水塔”,留下了“綠色財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當地百萬牧民已迎來生態紅利期。玉樹州委常委、雜多縣委\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5\"\u003E書記\u003C\u002Fi\u003E才旦周說,牧民通過在生態管護崗位上努力工作,每年可獲得2.16萬元\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3\"\u003E政府\u003C\u002Fi\u003E發放的收入,足夠改善生活。記者採訪發現,三江源國家公園7.2萬牧民中,已有1.7萬人加入生態管護隊伍,基本實現“一戶一崗”全覆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位於三江源地區的果洛州、玉樹州,記者持續追蹤的多位牧民,通過開辦牧家樂、藏餐館 、“衆籌”加油站,瞄準外地生態自駕遊羣體,走上脫貧致富道路,有的年收入超過6萬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家住玉樹州玉樹市的青年牧民尕松成林也因此受益。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前後,他通過籌措“玉樹青年創業聯盟”“天上玉樹電商平臺”,吸引大批藏區大學畢業生創業,將當地瑪咖、芫根等特色生態有機產品銷往全國,公司盈利逐年穩步上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從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瞭解到,未來青海還將逐步引導牧民在當地發展民族手工、民族演藝等綠色產業,鼓勵適度土地流轉,讓更多人共享生態保護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源\u002F 新華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媒體編輯:李易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統籌策劃:劉爽\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AVo0D3Hpxwlua\"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600\" alt=\"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 百萬牧民“轉產轉業”撐起三江源綠色發展“半邊天”\"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LLCzRbI7XAalN\"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450\" alt=\"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 百萬牧民“轉產轉業”撐起三江源綠色發展“半邊天”\"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BxV0B68TisVS\" img_width=\"250\" img_height=\"441\" alt=\"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 百萬牧民“轉產轉業”撐起三江源綠色發展“半邊天”\" inline=\"0\"\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99221949268019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