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9年高考還有 84天

最近,“誇誇羣”火了,不少人都建立了自己的誇誇羣,高校更是建羣的“重災區”。

在羣裏,不管你說什麼,都會收到其他羣成員的誇獎。

“沒有規則,各種誇,直接誇,隨意誇”。

例如,有人提出“學習了一下午,求誇”,便會有羣友誇讚稱,“能抵制住外界的誘惑而認真學習,說明您是一個自制力很高的好孩子”。

更誇張的是,甚至有電商平臺商家推出“夸人服務”,購買服務後,便會被拉進一個羣裏,羣裏人會從長相、性格等各個方面誇讚購買服務的人。

素材聚焦

“忍俊不禁”的誇誇羣

所謂“誇誇羣”,顧名思義,不幹別的,就是誇,狠命地誇,不誇到你心跳加速、面紅耳赤決不罷休。

“內心有底氣,會有更好的等着你!誇!”“看似慌中帶急,實則穩中帶皮。誇!”“敢用自己照片做頭像的都好看!誇!”……

看了一下“求誇”以及“誇誇”的內容,有一種忍俊不禁的笑感。

比如說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一個大三學生,曾經不小心把啤酒倒在了書包上,在誇誇羣求誇,得到的誇讚讓她意想不到:“背上帶酒味的包去上課,你就是整條街最醉人的崽”……

很多誇讚都很有創意。正如一位大學生所說的,不論是什麼奇葩的求誇理由,誇誇羣的羣友總能找到各種各樣的角度來誇讚。

壓力之下的“求誇”

不可否認,誇誇羣的“求誇”之意,其實也一定程度說明了“鼓勵教育”的現狀。比如,復旦校園內興起的誇誇羣,就源於微信羣友的一句“我想被誇”。

提到求誇,在很多人看來,這似乎更多是中小學生和幼兒園孩子的事,與此相對應的就是鼓勵教育。而到了大學階段,鼓勵教育就很少有人講了。

求誇來自於壓力,不管是中學期間,還是進入大學,成長路上都會存在很多壓力。生活學習的不如意,一個不期而遇的意外,都證明了“壓力無處不在”。

隨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雖然出現了網上網下兩個世界,互聯網更是擴大了娛樂新的連接,但並不意味着我們就不需要排解壓力,就存在有效的疏解渠道。

有社會學家表示,學生求誇的心態,表明生活中缺少激勵,“年青一代想通過這種方式,疏解個人情緒,包括壓力或其他情緒。” 這種觀點,並非無稽之談,很值得重視。

素材思考

成天想被誇,是不是長不大?

心理學研究顯示,情感因素很多時候是增強自信心的關鍵。表揚與誇讚讓人們做事的態度更加積極,更有動力,也能很有效的減輕對失敗的心理負擔。但誇誇羣裏誇獎實則是不符合誇獎心理學的邏輯的。

一般來說,被誇是兩方面的:一方面你有沒有值得誇獎之處?另一方面他想不想就此誇獎你?而在“誇誇羣”裏,第一個方面不再是必要條件,只要羣內成員願意,無論你說什麼都會被誇獎。

我們對誇獎的需求其實是從小就有的,努力表現期望得到家長、老師的表揚。在我們價值觀尚未形成的時候,其他人的肯定、誇獎是引領我們前進的方向。

但已經成長的我們,爲什麼還會沉浸在這種虛假的誇獎之中?是非對錯,我們並非沒有自己的判斷,但我們缺乏面對的勇氣,渴望尋求一個藉口,而誇誇羣正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誇與被誇雙方都心知肚明這種誇獎何其的虛僞、沒有憑據,但是你信了或者說你接受,那麼它才能起到作用。

誇獎固然重要,但我們千萬不能沉溺於誇獎,養成只能接受誇獎、聽好話的習慣。育兒專家們都強調,“孩子需要誇但不能亂誇”,“誇孩子必須誇到點子上”,況且,我們還是孩子嗎?

在如今的社交環境下,太多的東西會約束我們情感的表達,主動大方地向別人表示讚賞似乎越來越難做到,網絡上存在的個別槓精和噴子也讓很多人心存餘悸。

希望這種不分青紅皁白、沒有原則的誇誇羣可以少一點,多一點鼓勵羣,認清現實羣之類的,努力去擁抱真實的生活!

(紅辣椒評論)

素材導寫

角度一:求誇讚的剛需

其實,疏解個人情緒的需求可謂無所不在。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到處充斥着壓力。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線上線下“朋友圈”,但很多的委屈,根本找不到“傾聽者”,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

壓力人人都有,鼓勵人人需要,誰不想身在一個充滿溫情存在激勵的現實空間?而“誇誇羣”以一種極致的形式,對接着這樣的現實需要。

因此,“誇誇羣”固然有網絡無厘頭的特點,但“誇誇羣”外確實有誇張的現實世界。

有專家表示,年輕人在遇到壓力時,應該學會自我調節。這固然重要,但也應該看到壓力的存在以及疏解壓力的需求。其實, 不只孩子需要鼓勵,大學生和走上崗位的人也有需要,“誇誇羣”外存在求誇讚的剛需。

(光明網)

角度二:新事物的交替

“誇誇羣”的出現,不由得讓人聯想到曾經風靡互聯網世界的喪文化。

和“誇誇羣”裏極盡誇張的表達方式一樣,喪文化也有自己的符號和密碼:表達個體悲觀的戲謔語言、文字或圖畫。對於刻意傳播羣體負面情緒的“喪”,的確需要警惕。

但不難發現,不管是以“誇”人爲己任,還是整日把“喪”掛在嘴邊,絕大多數年輕人並非如自己所說的那樣,真得對生活失去了希望,而更像是一種習慣性的流行表達。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誇誇羣”不過是信息時代消費主義的象徵。所謂年輕人缺少激勵以致求誇,或者缺少動力以致頹廢,很多時候不過是外界的想象。他們所需要的,只是享受過程,僅此而已。

對於“誇誇羣”既不必批評,也不必推崇,不妨冷靜旁觀,抑或盡情參與。就算“誇誇羣”很快消逝了,也大可不必悵然若失,在這個變化太快的時代,一波又一波新興事物會向我們襲來。很多時候,它們並不具備什麼“意義”,也不在乎這些虛無的概念。它們,就是“碎片化”本身。

素材鏈接

流行一時的“懟懟羣”

由“誇誇羣”不禁想到了此前曾經流行的“懟懟羣”。去年,網絡上突然出現了“花式對罵”,在這些羣,一言不合就開罵。

在輿論關注下,這些“懟懟羣”也引起了微信平臺的注意,最終煙消雲散,成爲了過去時。

無論是去年的“懟懟羣”還是現在的“誇誇羣”,很難說其存在就一定有什麼宏旨大義。

求誇的人,也未必就是真的想要求人誇讚;而那些誇讚的人,也未必就是真的想要誇讚人。

網絡的出現放大了“無厘頭”,很多人其實是奔着一種娛樂的態度加入這些羣。

簡單地講,就是“鬧着玩”的,當真的並不多。

有大學生講,當自己看書看累了,或者複習不下去的時候,會利用間隙時間去誇誇羣裏翻翻信息。很多求誇與誇讚,讓人腦洞大開,心情愉悅。

如果讓你進“誇誇羣”,你想進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