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施奕明認爲,目前看到的5G銀行網點改造只是初步應用,未來5G會更深入地從流量入口、智能風控、移動支付等方面瓦解和重構目前的金融行業現狀。施奕明介紹,對於銀行的科技部門來說,巨量的、指數級增長的非結構化數據,包括影像數據、腦電波數據、聲紋數據會囤積在後臺。

“下一代的智能終端是什麼?不一定還是手機,萬物互聯之下,可能是耳環首飾,可能是眼鏡,可能是皮下植入的芯片,也可能就是你的頭髮,人羣使用習慣變化後,導致流量入口再次洗牌。”施奕明表示。

5G概念橫空出世後,金融圈首先試水的是銀行業。

年中以來,銀行5G網點紛至沓來,工行、建行、浦發銀行等多家銀行推出嵌入5G元素的“網紅”網點。商用5G完全落地後,究竟會否在金融行業掀起“核聚變”?不防隨着中國平安旗下金融壹賬通智能風控總經理、加馬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施奕明,對5G金融開個腦洞。

施奕明認爲,目前看到的5G銀行網點改造只是初步應用,未來5G會更深入地從流量入口、智能風控、移動支付等方面瓦解和重構目前的金融行業現狀。金融機構面對的,會是非結構性數據指數級增長帶來的存儲、調用考驗。

渠道、風控重構

不少讀者也許會困惑,2G時代說3G,3G時代又說4G會帶來重大變革,但不就是速度快嗎?5G的速度是4G的8-10倍,又能如何?

但其實2G到3G,3G到4G已經發生了流量入口的重新分配。3G催生了互聯網巨頭,以前金融機構、零售機構、電信公司、保險公司直接接觸B端客戶,顧客也習慣去銀行辦理業務,無論是開卡、交易、存款還是中間業務。但是3G打造了互聯網世界,很多線下業務線上化後,BAT等成爲了新的流量入口。而4G又催生了移動支付,直播、短視頻成了新的流量入口,“李佳琦”們直接受益。

沒有廣告費讓“李佳琦”幫忙帶貨的品牌方也不用慌,因爲5G時代硬件重構之後,他還能找到新的合作伙伴。

施奕明認爲,新的流量入口直接決定金融公司的獲客從哪裏來,渠道將重新定義,這對金融行業來說是個顛覆性的進展。

支付行業也有可能被重塑。施奕明介紹,5G應用結合比較廣泛的是生物識別技術,下一代支付工具可以搭載在對於眼動的檢測,腦電波的檢測,人臉微表情的識別,姿態的識別,包括個人的生物芯片的識別上。

“你的一個表情,一次眼動,甚至於一次腦子裏思考的腦電波,都可能成爲你的一個支付憑證。錢包不用帶了,手機不用帶了,你只要帶着你的身體,你身體裏的任何一部分都是包含着你特有的信息,這些特有的信息就是下一代支付的密碼與支付場景最主要用的工具。”施奕明表示。

對於金融科技公司而言,除了獲客,風控也是生存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科技圈普遍認爲,在萬物互聯的情況下,零售和對公業務都會產生鉅變。

就以對公客戶而言,施奕明介紹說,銀行風控最重要的就是獲得真實的經營數據和行爲信息,來判斷它的風險構成,但痛點在於很多信息是缺失的。但5G情形中,生產機器上會安裝感應裝置,生產過程中的數據會實時被蒐集和上傳,包括貨物加工量、質量、運輸目的地,這樣銀行就可以掌握物流、生產、庫存情況,對生產經營有更深刻的瞭解,便於普惠金融進一步推進。

另外,金融門店越發成爲年輕人不太看好的渠道,但是咖啡店、飯館和商場依舊是心頭好。施奕明認爲,未來金融機構的門店的一種形式是咖啡館,只要信號安全、加密,就可以直接安裝金融業務辦理設備,“金融門店會更加社區化、小型化、微型化和智能化,無處不在。這也是5G帶來的生態變革”。

至於現在出現的很多銀行5G網點,施奕明認爲,這只是探索階段的初步嘗試,未來門店可能沒有客服,但會出現全息投影的服務員爲顧客服務,這也符合人不喜歡與冷冰冰的機器人打交道的共性。

高熱度中的冷思考

目前各行各業對5G熱度空前,不防冷思考一下,5G對金融業的挑戰在何處呢?

有金融科技業內人士表示,銀行、券商、保險機構當前的痛點在於認爲自身數據不夠,仍需外部採買,這一方面是因爲沒有做數據治理,一方面的確因爲非結構化數據缺失。比如金融機構的CRM系統其實並沒有記錄過客戶經理和客戶的每一次溝通,系統內只有客戶經理填寫的潦草的訪談記錄。

施奕明介紹,對於銀行的科技部門來說,巨量的、指數級增長的非結構化數據,包括影像數據、腦電波數據、聲紋數據會囤積在後臺。這些數據形式都是從前不可能產生,或者從未想過需要蒐集的。

正如上面的例子,5G環境中可以記錄客戶經理與客戶對話中,對方的聲音和語氣,目光在某一頁產品介紹停留了多久,是否對某項服務感興趣,這都會形成CRM系統中的數據池。如果藉助數據治理的方案,這些數據經過重整和加工,這家金融機構的獲客能力會有大幅提升。

“數據吞吐量一下子多了一千倍、一萬倍,銀行科技部門必須想方設法重構信息存儲、加工以及使用的方式,再者,原先都是結構化的數據,現在統統變成了非結構化數據,如何提取和採用?這對銀行科技部門產生大量的挑戰,但也是轉型的機遇。”施奕明說,銀行的雲計算、雲存儲需要重構和發展,AI也需要迭代。AI是由數據、算法和算力構成的,5G使得數據維度更加豐富,算法、算能亦需要跟上腳步。

“算法重構體現在,原先我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本人,靠的是驗身份證、人臉,而5G環境中可以驗虹膜、臉紋、骨架,甚至是DNA。”施奕明稱。

金融場景中,對人臉識別的要求更加細緻、具體和嚴苛。比如在機場、火車站和酒店,基本上都是固定的攝像頭,但金融用戶主要是使用移動設備進行金融行爲,人臉投屏的位置很不確定,所以會要求採用整張臉40%的數據識別出是否本人。

其次,數據的蒐集和傳輸過程中,安全性、合規性和加密型也是很大的挑戰。在銀行運作的過程中,任何數據都會流水線式不停傳輸,目前銀行還是有專線對接的,保證了安全性,但在開放的環境中,會不會信息被截流和劫持,是否數據面臨盜取危機?“5G大規模應用要解決全新的安全標準的定義和重構。”施奕明表示。

本篇內容來源於“21世紀經濟頻道”,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