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欣赏该作品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王羲之的个人的成长履历,尤其是他学习书法经历的事情——从一开始受父亲王旷的影响爱上书法,后师从书法名家卫夫人,之后更是遍学李斯、曹喜、蔡邕等人的篆书和隶书书法,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最终将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一变而为妍美流便的今体。让大众学会欣赏书法艺术作品,体会其中的书法之美,有利于传承书法艺术。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东汉·蔡邕《笔论》

何为“书法”?

【赵孟頫·临兰亭序】

顾名思义,“书法”就是把汉字提升到艺术境界的一种书写方法,或者说是书写法则。由于“书法”又叫“书道”“墨道”,除了借用汉字作为载体,并由“形质”进而广泛涉及“八法”“精神”“性情”等等,这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学术体系,即我们现代所称的“书学”或“书法学”。进一步来看,书法除了执笔、用笔、墨法、字法、章法之外,更为重要的还有一条,就是从古以来第一流的书法家,还必须有个人独创的审美、高远的气质、超群的学说、过人的情性,方能落笔成气象,通篇纯性情。

从诡异绮丽的先秦书法,到以古为新的清朝书法,其中涌现出了一代代风格各异但技艺超群的书法家——个性平和,书亦平和的王羲之;个性沉静,书亦沉静的虞世南;个性狂放,书亦狂放的张长史;个性冲远,书亦冲远的陶弘景……这从古今所传如《兰亭序》《孔子庙堂碑》《古诗四帖》《黄州寒食帖》《苕溪诗》等名帖中,不难看出。

【苏轼·黄州寒食帖】

但我们这些没有接受系统书法指导教学的大众,及时明白流传下来的名帖是不错的,在内心却对一些名满天下的字进行否定。更不用说,如今近当代书法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样式的字体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有的看上去漂亮而有的却令大众觉得丑陋。

是我们门外汉的身份阻碍了我们欣赏书法的道路吗?那我们又该如何进入书法艺术的天地呢?01 我们为何要学会欣赏书法艺术作品

首先,书法艺术作品蕴含着时代的内涵。我们不谈近现代的书法作品,就看古代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其中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底蕴蕴藏其中,代表着我们无法亲眼见证的时代。

其次,大众学会欣赏书法艺术作品能够有效地提升大众的个人文化修养。书法为人所创造,其中必然蕴含着个人的精神气质。作者在书写的过程中,表达情感感悟和人生阅历时,通过对字形结构的不同处理,来彰显出属于自己的书法艺术内涵。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然后联系人生,不觉感从中来,故其作品笔致清朗,行气融合,即使带着那么一点“不知老之将至”的淡淡哀伤,把“悲夫”等字写得稍许重实了一点,可却更增加份量,拓展书趣,造成一种掩映生姿、起落抑扬的美感。大众在品味大家名帖之中,与名家对话,对自身反思。

最后,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使书法艺术大众化,赋予书法永久的生机活力。在中国,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逐渐消失,而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无人欣赏、无人继承。如今的社会,手机电脑的使用愈加普及,很多人已经很久没有认认真真地写字了,更不必说比我们平日写字更难的书法了。让大众学会欣赏书法艺术作品,体会其中的书法之美,有利于传承书法艺术。02 大众欣赏书法艺术的误区

拥有欣赏书法艺术的意识并不意味着你就真的能够欣赏书法之美,在这其中其实存在着很多误区。

一点,在更加重视颜值的现在,大众对于书法的认识也在于能否看懂以及字是否漂亮。这必然使得许多人对于那些看不懂的草书嗤之以鼻,甚至于行楷这样的算得上好看的字也觉得不如楷体规范。

另一点,因为是门外汉的身份,大众天生对专家一类认识十分敬重与推崇,虽然现在情况有一定的改善,但还存在“只要是大家他的字就是好的”这样的想法。

因此,如何欣赏是解决书法艺术大众化问题的一个关节点。不解决这一问题,大众永远只是徘徊在书法艺术殿堂之外,最终远离书法。03如何引导大众欣赏书法之美

一方面,我们需要对书法的基本理论要有所了解,了解书法历史与发展趋势。

如同笔者学习《中国文学史》,为何开篇会让我们先学习总论,这是为了让我们有一个大局观,不要只学习局部,那么对整个文学史的学习百害而无一益。学习书法形成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知道,由文字提供的物质基础和依类象形生发的美感,为书法的产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后竹简、纸张、毛笔的出现又为书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书法开始逐渐成为一门艺术。明白书法艺术形成的源头也就更可以站在高处把握书法的精髓。

书法形成一门精深的学问与艺术,必然有内在的章程法度,不然我们也无法称其为“法”。明朝张绅《书法通释》有言:“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准)’”为文无法,这篇文章终是废纸一张;为字无法,这篇字也不过是涂鸦一点。

因此,了解书法发展历程,掌握书法内在法度,如此我们便有了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的第一关的通关文书。

另一方面,欣赏书法需要知人论字,特别是要清楚书法家的个性。

古往今来,千篇一律不会留下一丝痕迹,只有独一无二才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由此我们看从古以来大名家的书法,正如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中提及的那样,无不各具特色,已成其为千古楷模:“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柯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实在也是各成气象,足以立足于千古书法之林而毫无愧色。

比如“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欣赏该作品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王羲之的个人的成长履历,尤其是他学习书法经历的事情——从一开始受父亲王旷的影响爱上书法,后师从书法名家卫夫人,之后更是遍学李斯、曹喜、蔡邕等人的篆书和隶书书法,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最终将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一变而为妍美流便的今体。这幅作品的地位之高,不仅在于它内在法度与作者的运笔架构完美结合,更在于它开启了新体。如此,我们方能体会为何它的地位如此之高,而不是傻傻地吐槽看上去似乎也没有那么“美”。

最后,自我实践,体会书法成就的不易,以及以自身观照大家书法,进一步发现大家书法之美和自身不足。

人总有一个毛病:站着说话不腰疼。似乎有一种幻觉,自己看着看着觉得也可以写出这样的字来。真的是如此吗?

笔者亲身经历无人指导写字的事情,方才发现,那些人看上去挥洒自如、举重若轻,只不过是他们已经“台下十年功”了。亲自拿起毛笔写字,你会发现如何让自己的手不发抖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如何在纸上圆滑地划出一条直线更是难上加难。有了这样的体验,再去欣赏那些名家作品,笔者方才明白,为何看字可以看出“气韵”——那一泻千里的气势,毫无停滞,绝非我们这样没下任何苦功的人可以做到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亲自下笔方才知道名家名作的妙处所在。

大众要真正享受书法之美,就必须了解书法形成的历史和书法内部的法度,了解作者人生阅历和个人品性,自我实践关照名家名作,不被名人效应所洗脑,真正拥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看法。如此,书法才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真正成为一门“万人的艺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