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編者按:\u003C\u002Fstrong\u003E1955年8月1日,作爲友好鄰邦的中國和尼泊爾正式建交。時值中尼建交64週年之際,祖國網特登載老西藏後代回憶父輩親歷中尼邊界勘察往事的文章,以饗讀者。 \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1959年10月,周恩來總理在回答來中國訪問的尼泊爾客人關於中國政府對於解決中尼陸地邊界之立場的提問時指出:“……爲表示中尼友好,在亞洲樹立範例,如尼政府同意,我們願立即就邊界問題進行談判,並且經過勘測,劃定邊界。”\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bb6507105f94b5db8ef1136340f5744\" img_width=\"799\" img_height=\"575\" alt=\"中尼邊界勘察的歷史見證者——張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1960年4月,周恩來和陳毅訪問尼泊爾時由畢·普·柯伊拉臘首相(左四)陪同\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1960年3月21日,周恩來總理與尼泊爾國王陛下政府全權代表畢·普·柯伊拉臘在北京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尼泊爾國王陛下政府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邊界協定》)。《邊界協定》這樣規定:中尼兩國的全部邊界以現有的傳統習慣線爲基礎,通過友好協商,科學地畫出和正式地標定。締約雙方決定成立由雙方同等人數同等級別的代表組成中尼邊界聯合委員會,並責成該委員會根據本協定第三條的規定,商談解決有關中尼邊界的各項具體問題,進行勘察邊界、樹立界樁、起草中尼邊界條約等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b84e39417a249d288843a1c4d6d27cf\" img_width=\"640\" img_height=\"532\" alt=\"中尼邊界勘察的歷史見證者——張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1961年10月,周恩來總理陪同尼泊爾國王馬亨德拉參觀三門峽。\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u003E鏡頭、照片、日記,牽出珍貴過往\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1960年8月11日,由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西藏軍區、國家測繪總局等組成的中尼邊界聯合委員會成立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的父親張銘,時任西藏軍區政治部羣工部部長,從1960年至1963年,參與並見證了中國和尼泊爾邊界勘察的全過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世紀60年代初,我聽姐姐描述她看到一則《新聞簡報》的情景,其中有父親在崇山峻嶺的中尼邊界,爲界碑培土的鏡頭;也聽母親講,父親曾參加中國和尼泊爾邊界勘察工作;家中的舊皮箱裏,父親在中尼勘界時的老照片泛着陳年的顏色,父親的工作日記,詳細地記錄下中尼勘界工作的狀態。幾十年來,這一切牽引出我親切的感覺和探究的憧憬。於是,我開始按圖索驥,四處尋訪。父親駐留在中尼邊界上的足跡,終於漸次清晰起來。\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5e064c518174081964662742da24350\"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08\" alt=\"中尼邊界勘察的歷史見證者——張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父親張銘有關中尼勘界的工作日記本\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1960年11月19日,父親在工作日記中記錄的中尼邊界聯合委員會熱索橋聯合勘察小組主要人員名單:中方代表張寶華,組長張銘中校,副組長張祖極,警衛隊長盛永深少校,技術負責人嚴新廣、周季清、田榮徵,祕書陸經化,聯絡官姜福義中尉。尼方代表阿提塔•沙姆謝爾少校,組長帕蘇帕蒂·沙姆謝爾中校,副組長莎其特中尉,技術官阿爾琴•巴哈杜•巴斯尼亞特、戈那•尼提•尼帕裏,次技術官哈里曼,藏語翻譯浦布。\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883b76697b8a4c2dbaccd425d52f5f00\"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42\" alt=\"中尼邊界勘察的歷史見證者——張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1960年11月8日,中尼邊界聯合委員會熱索橋聯合勘察小組主要成員在西藏日喀則吉隆縣合影。前排左2張銘,左3帕蘇帕蒂•沙姆謝爾,左4張寶華,左5阿提塔•沙姆謝爾。 攝影記者:趙民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0年11月20日,中尼邊界聯合委員會熱索橋聯合勘察小組從拉薩出發,去往日喀則所屬吉隆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1960年開始,中尼雙方在各自境內對邊界線先行踏勘調查,旨在爲其後的邊界勘察工作提供有關交通、住宿、氣候、水文、地理、人文以及治安等方面的資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父親和他的戰友們工作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邊界線上,與在拉薩工作的母親音訊不通,更無暇顧及遠在成都的4個子女。時任西藏軍區後勤部助理員、後任78醫院院長的朱啓熙,搜索出腦海深處的記憶:邊界勘察的工作地點很偏僻,有高山、有密林、有險灘,道路崎嶇艱險,人跡罕至。雪豬、灰猴和野兔,甚至蛇蠍都時常出沒於駐地。勘界成員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也異常艱苦。中方勘界人員一律平等,都居住在簡易帳篷裏,伙食每天重複老三樣:脫水菜、罐頭和米飯。有時脫水菜等副食斷頓了,就用辣椒就着米飯喫。逢到休息日,大家還要上山去尋燃料,撿牛糞,拾乾柴,砍鋪草。相比之下,尼方勘界的官員等級分明,每人配備一名挑夫,渡河時還須專人背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1年的除夕之夜,中方勘界人員駐地大雪封山,白茫茫一片。父親組織大夥兒開了個小型聯歡會,並帶頭朗誦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以期匯聚溫暖,鼓舞鬥志,也體現出他達觀的生活態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久後,父親奉命回到拉薩,迎接大隊人馬,中尼勘界的大幕全景開啓。\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談判、分歧、聯誼,捍衛領土完整\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1961年4月,春風輕拂着高原古城的臉龐。西藏自治區政府和西藏軍區在軍區大禮堂隆重召開會議,歡送中尼邊界聯合勘察組。中方勘界的隊伍肩負着光榮而艱鉅的任務,分爲五個勘察組隊,乘坐解放牌汽車,踏上迢迢征程,奔赴勘界工作的目的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1年5月8日,父親在工作日記中記錄下中尼邊界聯合委員會第五聯合勘察小組中方人員名單:組長羅石生,副組長張銘,副組長(兼技術負責人)石自治,界務員朱振起,祕書陳瑞略,警衛隊長王建英,一組長雷保濤,二組長楊世喜,三組長吳棟,四組長李甲,天文組長孫景安,聯絡官常開忠,攝影記者趙民俊等。尼方人員名單:組長古·巴卡爾基中校,副組長阿納·那上尉,勘察官布·拉託,副勘察官哈·歐姆塔,聯絡官克·普拉斯哈特,警衛隊長基·開托里,翻譯官鐵·巴哈杜爾等。\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5d65067e866428ea9ce807a7bb98449\"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92\" alt=\"中尼邊界勘察的歷史見證者——張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1961年5月,中尼邊界聯合委員會第五聯合勘察小組主要成員合影。左起:張銘、古•巴卡爾基、羅石生、阿納•那、石自治。 攝影記者:趙民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父親隨第五勘察組,經過數日的汽車顛簸,途經日喀則和江孜,去往中國、尼泊爾、錫金三國交界處的我國境內的指定位置。此時,公路已至盡頭,而到達工作地點基瑪塘,還須徒步兩天的路程。父親和戰友們裹着一路的風塵和勞頓,宿營在喜馬拉雅山下。次日,勘察組成員揹負着所有的裝備、器材以及生活用品,順着喜馬拉雅山山脊西行,開始翻越海拔5500米的惹嘎拉山口。翻山時,海拔呈立體上升狀,致使徒步行走異常艱難,頭疼欲裂、胸悶氣短,疼痛撕扯着呼吸道。父親和測繪技術人員李禎學最先登上了山頂。第三天,勘察組繼續行軍,向着山下行進,穿過獨木橋,太陽西斜之時,山澗河谷霧氣升騰,隊伍終於到達了駐地基瑪塘。基瑪塘側畔以河爲界,河東是中國,河西是尼泊爾。尼方勘界人員也按時到達了目的地。雙方依循傳統的邊界線,彼此相距百米,在各自的國境內搭帳篷、建工房、安營紮寨。\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eac0f9c98eb4834a224e0f9a7117a22\" img_width=\"800\" img_height=\"615\" alt=\"中尼邊界勘察的歷史見證者——張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中國尼泊爾邊界勘察聯合小組中方人員駐地。攝影記者:趙民俊\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邊界協定》規定出中尼雙方確定兩國國界的辦法:雙方的地圖上兩國邊界線相符合的地段;雙方的地圖上兩國邊界線雖然不相符合、但是雙方的實際管轄情況卻是無爭議的地段;雙方的地圖上兩國邊界線既不相符合、而雙方對於實際管轄的情況又有不同認識的地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父親在中尼邊界勘察中,大量的工作是有關雙方邊界的談判。通常,中尼雙方是按照兩國外事部門約定的時間和地點進行談判,也經常視勘界工作的實際情況增加若干臨時談判。在談判中,中尼雙方的主要分歧是圍繞喜馬拉雅山主峯即珠穆朗瑪峯(尼泊爾謂聖母峯)的歸屬問題,以及兩國邊界多處交界山口的歸屬問題展開。父親在工作日記中記錄:談判時,在堅持貫徹平等互惠、友好互讓原則的基礎上,要不惜一切地捍衛國家利益,保證祖國的領土完整。從父親的工作日記中可以看出,談判是艱苦的。中尼雙方經常因爲勘察的具體事項而反覆商議,甚至糾纏不休,難以定奪。一次,尼方代表以談判桌上的餅乾作比喻,與父親討價還價,說多劃回一塊土地如同多討要一塊餅乾,無礙大局。父親心繫國家利益,將遵守有關談判協議和方針與促進中尼友誼相結合,實事求是,曉以大義,耐心地說服尼方官員,最終合理解決了分歧。\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04196037a3042cead49a84579f286b9\"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90\" alt=\"中尼邊界勘察的歷史見證者——張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張銘(左2)與尼泊爾勘界官員交談。攝影記者:趙民俊\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國家測繪總局參加中尼勘界的楊泉達回憶:科裏山口南側是丘陵,北側是雪山和冰川,一條寬約1500米、長數公里的狹長草灘橫亙中間,冰雪消融使草灘形成繁多溪溝。依照慣例,應以溪溝中心線劃界。一次,劃到一處不足1米寬的小溪時,因爲尼方勘界官員提出以中方的溝邊爲界,雙方產生分歧,形成僵局,中方特爲此事請示周恩來總理。周總理覆電:寸土不讓,保證我國領土完整。中方通過宴請尼方和舉行聯誼活動,加強溝通,增進友好,尼方最終收回了不合理的要求。就這樣,在朝夕相處的日子裏,中尼雙方勘界同行友好相處,結下了深厚的友誼。\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界標、界樁、界碑,見證中尼友誼\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1961年10月5日,劉少奇主席同尼泊爾國王馬亨德拉在北京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王國的邊界條約》(《邊界條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2年,中尼雙方經過多次談判和協商,達成共識,依據前期勘測繪製的地圖,確定了中國和尼泊爾邊界全長1414.88公里,確定了兩國邊界線的具體走向及其位置,確定了中尼邊界線共計79個界標,98個界樁,以及實施實地確立界標、樹立界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父親在工作日記中記錄:中尼邊界的勘察測繪業務工作,多以中方爲主,尼方則行校測或者參測。參加中尼勘界的測繪技術人員、現在山西河津市委老幹部局的李禎學,還記得邊界勘察測繪的許多細節:當年,喜瑪拉雅山地區尚未與國家級的大地控制網相聯,屬於測繪業界的空白區,無任何資料可資借鑑。既無全球定位系統(GPS),又無遠紅外測距,勘測工作只能先行天文測量和氣壓機高程測量,確定起點的座標和高程,然後再行基線測量和小三角網測量,並據此加密控制點,再用大平板儀完成1:100000的地形圖測量。邊界勘察的工作屬野外作業,工作條件簡陋,高山深澗之中,還不時有零星叛匪襲擾,李禎學在邊界執行測繪任務時就親歷過驚險時刻。\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abc3dc0a3204e5b9b62dc78c9636ca0\" img_width=\"407\" img_height=\"389\" alt=\"中尼邊界勘察的歷史見證者——張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勘界隊員在測繪工作現場。右1楊世喜 右2韓天運 右3李禎學\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中尼雙方圓滿完成樹立界樁任務後,1963年1月20日,中方全權代表、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陳毅和尼方全權代表圖爾西·吉里在北京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尼泊爾王國陛下政府關於兩國邊界的議定書》(《邊界議定書》),至此,中國和尼泊爾之間的邊界正式劃定和標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憶是人類文明的富礦。時任西藏自治區外事辦公室邊界處副處長的張祖極,與父親並肩3年勘界、同住一個帳篷,至今難忘父親的風趣幽默;父親將無多的牛肉留給外出勘察遲歸營房的小李子;除夕夜聯歡會上的歡聲笑語,經年累月地留在朱啓熙的記憶中;父親在談判桌前縱橫開闔,娓娓而談;父親爲駐地藏族同胞張羅治病療傷的魚水情深……我歷經數月尋訪當事人,通過他們回憶父親在中尼勘界的歲月,如同翻閱一幅幅圖畫,鮮活地勾勒出父親50餘年前參加勘察中尼邊界的工作和生活圖景,令我爲之動容。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鬢底青春留不住,功名薄似風前絮。1938年,父親爲着國家和民族大義,滿懷一腔熱血,參加新四軍四師,奔赴抗日戰爭的前線。父親從1950年跟隨18軍走路進軍西藏,到1970年調到成都軍區,這20年中,他對高天闊土的雪域高原和在其間休養生息的藏族同胞,生髮、累積以至懷揣的深情厚意,成爲了精神的寄託和生命的憶念。父親素來崇尚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追求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思想境界。父親淡然地對待自己的過往,從來不願書寫回憶文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4年5月9日,94歲的父親遠去了,一如他生前那般安詳且淡定,從容且真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歷史的冊頁記下了父親在半個世紀之前參加的這項工作。在歷時3年的中尼邊界勘察中,父親和他的戰友們,不辱使命,決絕前行,風餐露宿,跋山涉水,經歷了我無法知曉卻可以想見的千辛萬苦,踏遍了阿里、日喀則兩區七縣的山山水水,用對祖國的赤誠,對職責的擔當,丈量出1400餘公里的中尼邊界線。\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4d9601a0e7c4ae382b0b7b4ac79ad29\"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98\" alt=\"中尼邊界勘察的歷史見證者——張銘\"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攝製的1961年41期新聞簡報《友好的邊界》\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1961年10月,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完成拍攝紀錄片《友好的邊界》,以珍貴影像記錄下對中國尼泊爾邊界勘察的銘記,也敘說出我父親張銘的西藏往事。\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本文系作者張一平(張銘之女)授權《祖國》雜誌社祖國網發表。轉載請註明來源。\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44078414191054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