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来展望方面,一线城市大型商业项目当前趋于饱和,加之土地成本高企,在供给数量上增长空间有限,后续将以调整升级门店为主,二线商业活跃度较高以及处于经济发展中的三、四线城市对大型商业体保持一定需求,预计供给量将继续增加,但考虑到市场消化能力有限,除去存量改造项目以外,新增空间仍将受到一定限制,增长幅度不大。供给方面则仍以深度布局新零售业态模式为主,百货业态供给量继续增长,但增速下滑,存量商业项目以升级改造为主,超市新业态供给量保持增长。

摘要

行业季度信用风险分析报告通过对行业景气度的回顾和展望,对行业信用风险变化情况及重点风险领域进行跟踪。

回顾2019年二季度,零售行业消费环境持续改善,但行业需求增速上涨承压;供给方面则仍以深度布局新零售业态模式为主,百货业态供给量继续增长,但增速下滑,存量商业项目以升级改造为主,超市新业态供给量保持增长。行业整体景气度略有抬升,其中超市业态景气度仍较稳健,百货店及专业店业态景气度出现回暖。

展望三季度,预计行业需求仍将维持弱复苏态势,行业供给中新零售下超市、百货数量将继续上升;超市业态景气度仍将坚挺,但受百货店、专业店等影响,行业整体景气度预计上行压力仍较大,维持2019年全年零售行业景气度处于中等水平的判断。

行业整体信用风险仍将保持一般水平,但百货店、专业店等经营业绩下滑明显、品牌优势逐步弱化以及短期债务压力大的企业信用风险仍较大。

一、行业动态回顾

投资并购情况:

从二季度并购活动来看,投资领域仍主要为行业内联合重组的渠道扩张及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延伸,新零售背景下的供应链及一站式服务模式进一步深化。

二、行业景气度

(一)行业需求回顾与展望

2019年上半年,社零累计增速8.4%,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延续近一年来的下滑趋势。但是,二季度社零增速8.6%,较2019年一季度末增速8.3%上升0.3个百分点,从单月数据来看,上半年当月社零增速出现较大反弹,其中6月达9.8%,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总体与我们前期预判社零年内持续恢复基调相符。从社零指标中具体品类分析,百货业态中的化妆品、服装、金银珠宝以及销售额体量占比高的汽车经销表现突出,对二季度社零增速的上升贡献较大,其中汽车5月零售额打破一年以来的负增长局面,6月零售额同比大幅增长17.20%,主要得益于汽车购置税的调整以及“国五国六”转换期大力清库存,亦出现汽车零售额远高于汽车批发额增速的情况;端午假期消费以及电商年中大促对销售额带动效果亦较为明显,金银珠宝、化妆品以及服装类零售额6月同比分别增长7.80%、22.50%和4.70%。而百货业态以外的超市业态相关产品零售额6月增速同比略有回落,其中粮油食品类较5月下降1.6个百分点,日用品类零售额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整体看,我国消费结构以及消费环境仍在缓慢改善中,百货业态出现回暖,主要超市相关品类单月增速虽较于百货类无明显上涨,但整体累计增速仍处于领先态势,必选消费优势仍较明显。

近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但累计增速呈波动下降趋势。2019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为6.5%,与2018年全年齐平,但较2019年一季度回落0.28个百分点,主要系一季度因个税减税效应集中显现使得当季数据凸升,同时,居民部门杠杆率保持增长,同期消费支出增速却持续下行,推测诸如购房、享受型服务产品及创新科技产品等(未计入居民消费支出统计范畴)消耗了部分居民购买力。从消费者信心指数指标来看, 2019年上半年有所波动,但波动幅度不大,整体较2018年同期略有上升,消费者信心保持较强态势。

预计三季度,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对消费刺激作用较为缓慢、6月的汽车升级清库现象难以为继,可选消费回暖仍承压,但考虑到三季度中秋节假日效应对消费增长形成一定支撑,行业整体需求仍将保持弱复苏,消费有望持续改善,其中社零累计增速预计在8.3-8.9%之间,可支配收入增速或较二季度持续回落,但环比降幅有望收窄。

(二)行业供给回顾与展望

2019年上半年,行业供给仍侧重于单体规模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存量商业改造将趋于常态。百货、购物中心方面,根据联商网数据,2019年上半年,全国新开业194个商业项目(不含专业市场、酒店及写字楼,商业建筑面积2万方以上)新增商业体量1,451.45万方,其中,二季度较一季度新增商业项目119个、新增商业体量878.52万方,体量进一步扩大。

从近5年同期新开商业项目数量对比来看,波动趋势较为明显,2019年上半年,受前期基数较高影响,新开数量较2018年同期下降15%。但从商业体规模来看,规模进一步扩大,主要集中在2-10万方规模商业,覆盖社区型商业及中小型购物中心,占比70%,以涵盖零售、餐饮、超市及其他生活服务的一站式消费为主;二季度,10-15万方和15万方及以上新开商业体数量分别为29个和11个,分别较一季度增加20个和2个,大中型商业体亦加速布局。未来商业项目的发展趋势将继续体现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便捷的产品和全方位服务的社区型及中小型购物中心业态,大型商业体亦将呈扩张态势。

从新开商业体的分布区域来看,2019年二季度新开商业项目仍集中在经济发达以及消费力强的华东地区,占比47%(上半年累计新增商业体占比48%),同时,华东地区存量物业升级改造的数量也较多,主要由于区域部分商业发展较早,为适应新零售市场的发展趋势,传统百货及购物中心纷纷调整转型。西南地区以重庆、成都两大城市为主的商业环境日趋浓厚,二季度新增15家,与一季度新开数量齐平;福州以及南宁等地区带动华南区域的商业供给二季度大幅增加18家;长沙、武汉、郑州等中部人口吸附能力很强的省会城市快速扩张,带动华中区域商业体新增供给17家。未来展望方面,一线城市大型商业项目当前趋于饱和,加之土地成本高企,在供给数量上增长空间有限,后续将以调整升级门店为主,二线商业活跃度较高以及处于经济发展中的三、四线城市对大型商业体保持一定需求,预计供给量将继续增加,但考虑到市场消化能力有限,除去存量改造项目以外,新增空间仍将受到一定限制,增长幅度不大。

超市业态方面,2019年转型升级仍是主线,传统超市开店步伐继续放缓。根据赢商网数据,2019年上半年,永辉超市、步步高、华润万家等十大传统超市企业旗下大卖场及超市等业态合计开店118家,新开门店数量继续增长,但涨幅有所放缓。同期,5个超市企业关闭门店22家,关店总数同比减少26.67%,整体来看,十大超市企业开店及关店均有所放缓。新零售方面,门店拓展步伐继续加快,且数据化、人工智能化的新业态布局进一步深化,根据公开信息,永辉计划新开门店150家,同时探索新业态“mini店”,联华超市计划新开门店308家,并重点打造“精品零售+餐饮多元体验”的新业态等。整体看,未来超市业态供给增量空间仍较大,而新零售下超市新业态将成为主流趋势。

三季度,预计百货、购物中心业态因其可选消费性质以及综合成本等因素限制,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存量改造将为常态,净供给量增长将放缓;超市方面,新零售下的新业态超市仍处于发展阶段,未来供给量增速将进一步提升。各类零售业态供给增长仍维持去年底预判,预计行业供给量将持续提升。

(三)行业景气度回顾与展望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9年1-5月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当月同比呈稳步上升趋势,5月数据较2018年同期由负增长转正增长至3.60%,延续2019年3月的回升趋势。目前零售行业仍处于转型升级的发展期,前期零售企业通过关停低效益门店,对存量门店进行改造调整,同时不断发展新零售业态,并经过一定的培育期后,新零售效益逐步体现,因此,行业整体经营出现回暖。从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累计同比来看,2019年上半年呈先抑后扬走势。从二季度抬头趋势来看,预计行业景气度将继续回升,但短期内回升力度仍不大。

从业态来看,根据统计局数据,2019年上半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超市、便利店、专业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7.4%、8.2%、5.3%,增速同比增加2.7、3.5和0.6个百分点,其中超市零售额增长势头仍较明显,上半年限额以上百货店零售额同比增长1.5%,较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

三季度,超市等必选消费仍将保持增长,百货及购物中心等可选消费景气度易波动,短期内景气度增长幅度不大。整体来看,零售行业景气度较二季度将有所上升,但仍易受百货店及专业店等拖累,因此,维持2019年全年零售行业景气度处于中等水平的判断。

三、行业信用风险展望

零售行业目前仍处于转型变革阶段,行业经营效益逐步开始显现,但整体改善幅度较温和,二季度行业整体需求回暖以及消费环境继续改善,有利于行业经营复苏。短期内抗周期性、品牌体系建设、全渠道铺设以及融资能力等将是导致行业内企业信用分化的主要因素,具体原因为:

1)行业必选消费的超市业态抗周期性强,仍将保持稳健的增长,而可选消费的百货及购物中心类企业仍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明显,企业利润增长仍较乏力;

2)零售新业态升级打造进一步深化,品牌体系建设能力差的企业客户粘性较弱;渠道单一及布局受限的企业利润增长空间较窄,经营效益相对较差;

3)零售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相对国有企业较差,在当前融资环境下,融资能力差的零售企业抗风险能力仍较弱,并面临一定的信用风险。

2019年三季度,行业景气度上升压力仍较大,行业信用风险一般。我们需重点关注经营业绩仍大幅下滑、品牌优势逐步减弱的百货店、专业店类企业,以及短期债务压力较大的企业。

声明

本报告由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China Bond Rating Co.,Ltd)(简称“中债资信”,CBR)提供,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由中债资信相关研究人员根据公开资料,依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做出的分析和判断,并不代表公司观点。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反映本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我司有权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报告中的任何表述,均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并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见或其他偏见,报告阅读者也不应从这些角度加以解读,我司及分析师本人对任何基于这些偏见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

本报告内容仅供报告阅读者参考,一切商业决策均将由报告阅读者综合各方信息后自行作出。在任何情况下,我司及分析师对任何机构或个人因使用本报告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版权归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表。如为合理使用的目的而引用本报告中的定义、观点或其他内容或刊发本报告,需注明出处为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我司对于本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