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起初,90平方米的果园只有虞潇方、老李、老张三人。村民一次一次提议,虞潇方一次次向张李两家确定分界线的位置,最终这块地约以6:4的比例分别划分给了老李、老张。

两七旬老农因90平米耕地结怨 调解员借力解纠纷

枝头一颗颗紫红色的桃形李、“脑袋”挨着“脑袋”,树枝沉甸甸地“弯着腰”,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果香,令人沉醉。村民穿梭在果树间,一辆辆装满桃形李的货车从盘山公路上缓慢驶出。这是近日记者在嵊州市金庭镇某村看到的一幕。

这里的桃形李品质优良,被销往全国各地,成了村民的致富法宝。而这条盘山公路是3年前村民筹资修建的,后来成为了村里桃形李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但谁也未曾想到,这条“致富路”竟也成了同村老张和老李两人矛盾的诱发器。

原来,当年为了修路,山上一处小土包被推成了90平方米可耕种的平地,为了争夺这块地的使用权,村里老张和老李两人便结下了梁子。老张和老李都70多岁了,3年来,他们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如今,老张种在这块地上的桃形李都挂果了,这结还没解开,该如何是好呢?近日,该村上演了一场特殊的“集体调解”,妥善化解了这起纠纷。

事件聚焦

为了90平方米, 两位古稀老人大打出手

在这场争地纠纷中,老李因病失去了“先机”。修路时,老李正在金庭镇住院治病,而且一住就是半个月。“70岁啦,身体不行啦!”老李感慨。

听说盘山公路修好了,出院回家当天,老李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山上转悠。这时,老李发现,自家果园旁的一个小土包被推平了,还被人种上了树苗。前一秒还觉得身体羸弱的老李,马上血脉贲张,气冲冲地跑到种树苗的老张家,讨要说法。

“这土包是我家的,你凭什么种树?”“怎么成你家的了,我从小听我父亲说,这块地就是我们家的。”虽然,推平的小土包面积仅有90平方米,但两位老人还是为此互不相让。讨要说法不成,老李转而回家拿了把砍柴刀,疾步朝后山走去。

“他莫不是要去砍我的树苗?”老张知道后,也拿着砍柴刀,急匆匆地跟了过去。正当老李准备对新种下的树苗“大开杀戒”时,老张也赶到了现场,两位老人便在地里扭打起来。

“那动作快得嘞,我拉都拉不住。”在隔壁果园劳作的老杨,是第一个跑来劝架的村民。之后,陆续赶来的村民劝散了老李和老张,但他们之间的争地纠纷却没有彻底解决。

3年来,老张对老李保持着高度警惕,生怕一不留神,老李便砍了地里的树。而随着地里的树苗长高、挂果,老李的怨气也日益加深。期间,两人吵过、打过,后来,双方老伴也纷纷加入,争地由两位老人扩展到了四位。

和事佬上阵

追根溯源,这块地到底归谁使用?

今年5月份,金庭镇司法所所长虞潇方偶然得知两位老人争地的“故事”,被吓出一阵冷汗。“拿着砍柴刀打架,万一出事了,可就是两个家庭的悲剧啊!”虞潇方决定介入调解。但事情已持续了3年,地里的桃形李树都挂果了,这矛盾还能化解吗?

农村耕地归集体所有,而使用权却是分到每家每户的。“关键还是要弄清楚,这地到底归谁使用。”虞潇方心里盘算。双方当事人都说地是自己的,虞潇方只能从村干部入手。但村干部都比两位当事人年纪小,也不了解情况,村里也无可参考的文献资料。这可怎么办?

正当虞潇方一筹莫展时,老李透露:村中有位92岁的老前辈,可能了解情况。于是,虞潇方几人来到老前辈家中询问。“这块地是他们两人共用的,以前山包顶部归老张家,山包周围归老李家。”这位老前辈话音刚落,老李就气呼呼地夺门而出。原来,老李自认为和老前辈相熟,老前辈会偏向他,没想到老前辈只是如实道来,于是便生气离开了。

老前辈的话是否属实?虞潇方又走访了村里其他几位年长的老人,有的人说:原来的小山包是张李两家的,具体怎么分,没有明确过;有人说:在老一辈,这块地是两家共用的,应该是一人一半。

经过多方验证,“这块地为张李两家共同所用”的观点得到证实,张、李两位也表示认同。

调解现场搬到果园里,村民个个都是“和事佬”

尽管老张、老李都认可“地归两家共同所用”,但具体怎么划分,却是各有各的小算盘。为了彻底解决纠纷,虞潇方将调解现场挪到了这块90平方米的果园里。

阳光烤着炙热的大地,熟透了的桃形李散发着阵阵果香,虞潇方的调解在这样一个午后开始了。起初,90平方米的果园只有虞潇方、老李、老张三人。虞潇方充当着“活体”分界线,不断移动着位置,以确定果园的分割的位置。

“平均分,可以吗?”“那怎么能行!”张、李双双否定了平均划割的提议。老李认为,老张三年前已种下果树,对于这块地已优先使用了三年,所以,自己应该多分一点。而老张却认为,3年来,得益于自己的精心打理,这块地才不至于荒废,自己应该多分一点。

太阳西落,周围果园劳作的人们,纷纷收工回家,而张、李两位老人却越吵越激烈。情绪激动处,两人便又打了起来。“两位70多岁的老人,打起架来却毫不留情,我都感到震惊。”现场见识了两人的打架,虞潇方化解纠纷的决心就更加坚定了。

张、李两家的争吵,引来不少路过的村民围观。挑担的卸下了担子、扛着麻皮袋的放下了肩头重物,有人腰间挂着砍柴刀,有人手中还握着锄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自然而然地加入了调解。

“就这么点地方,和气生财,差不多就行了。”有人主张和气生财。

“听我父亲说,之前那块小山包,山顶和山包周围分属两家,山包周围面积大,老李家应多分一点。”有村民的说法和村中一位92岁的老前辈一致,并且主张多分老李家一些。

“老张已经种了三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多分一点吧。”有人主张老张家应该多分一点。

村民的话,让张、李双方冷静下来,也助了虞潇方一臂之力。村民一次一次提议,虞潇方一次次向张李两家确定分界线的位置,最终这块地约以6:4的比例分别划分给了老李、老张。

如今正是桃形李成熟的季节,虞潇方决定:对于划给老李土地上的桃形李,今年下半年,老张进行移植。对于这一决定,老张也表示同意。

至此,持续了3年的争地纠纷终于成功化解。

和事佬有话说

调解的力量源于人民

调解的力量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虞潇方说,如果没有村民的助力,这次调解很难完成。张李两人第一次打架时,是村民劝架,避免了矛盾的激化;虞潇方最后一次调解时,是村民的你一言我一语,消除了张、李两人心中的怨气,让调解得以顺利完成。平时生活中,如果多一些这样的热心村民,当别人有纠纷时,多一些劝解、少一些起哄;当调解进行时,多一些助力,少一些和稀泥,人人充当“和事佬”,整个社会才会多一些太平、少一些争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