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起初,90平方米的果園只有虞瀟方、老李、老張三人。村民一次一次提議,虞瀟方一次次向張李兩家確定分界線的位置,最終這塊地約以6:4的比例分別劃分給了老李、老張。

兩七旬老農因90平米耕地結怨 調解員借力解糾紛

枝頭一顆顆紫紅色的桃形李、“腦袋”挨着“腦袋”,樹枝沉甸甸地“彎着腰”,空氣中瀰漫着陣陣果香,令人沉醉。村民穿梭在果樹間,一輛輛裝滿桃形李的貨車從盤山公路上緩慢駛出。這是近日記者在嵊州市金庭鎮某村看到的一幕。

這裏的桃形李品質優良,被銷往全國各地,成了村民的致富法寶。而這條盤山公路是3年前村民籌資修建的,後來成爲了村裏桃形李經濟發展的強大助推器。但誰也未曾想到,這條“致富路”竟也成了同村老張和老李兩人矛盾的誘發器。

原來,當年爲了修路,山上一處小土包被推成了90平方米可耕種的平地,爲了爭奪這塊地的使用權,村裏老張和老李兩人便結下了樑子。老張和老李都70多歲了,3年來,他們經常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如今,老張種在這塊地上的桃形李都掛果了,這結還沒解開,該如何是好呢?近日,該村上演了一場特殊的“集體調解”,妥善化解了這起糾紛。

事件聚焦

爲了90平方米, 兩位古稀老人大打出手

在這場爭地糾紛中,老李因病失去了“先機”。修路時,老李正在金庭鎮住院治病,而且一住就是半個月。“70歲啦,身體不行啦!”老李感慨。

聽說盤山公路修好了,出院回家當天,老李就迫不及待地來到山上轉悠。這時,老李發現,自家果園旁的一個小土包被推平了,還被人種上了樹苗。前一秒還覺得身體羸弱的老李,馬上血脈賁張,氣沖沖地跑到種樹苗的老張家,討要說法。

“這土包是我家的,你憑什麼種樹?”“怎麼成你家的了,我從小聽我父親說,這塊地就是我們家的。”雖然,推平的小土包面積僅有90平方米,但兩位老人還是爲此互不相讓。討要說法不成,老李轉而回家拿了把砍柴刀,疾步朝後山走去。

“他莫不是要去砍我的樹苗?”老張知道後,也拿着砍柴刀,急匆匆地跟了過去。正當老李準備對新種下的樹苗“大開殺戒”時,老張也趕到了現場,兩位老人便在地裏扭打起來。

“那動作快得嘞,我拉都拉不住。”在隔壁果園勞作的老楊,是第一個跑來勸架的村民。之後,陸續趕來的村民勸散了老李和老張,但他們之間的爭地糾紛卻沒有徹底解決。

3年來,老張對老李保持着高度警惕,生怕一不留神,老李便砍了地裏的樹。而隨着地裏的樹苗長高、掛果,老李的怨氣也日益加深。期間,兩人吵過、打過,後來,雙方老伴也紛紛加入,爭地由兩位老人擴展到了四位。

和事佬上陣

追根溯源,這塊地到底歸誰使用?

今年5月份,金庭鎮司法所所長虞瀟方偶然得知兩位老人爭地的“故事”,被嚇出一陣冷汗。“拿着砍柴刀打架,萬一出事了,可就是兩個家庭的悲劇啊!”虞瀟方決定介入調解。但事情已持續了3年,地裏的桃形李樹都掛果了,這矛盾還能化解嗎?

農村耕地歸集體所有,而使用權卻是分到每家每戶的。“關鍵還是要弄清楚,這地到底歸誰使用。”虞瀟方心裏盤算。雙方當事人都說地是自己的,虞瀟方只能從村幹部入手。但村幹部都比兩位當事人年紀小,也不瞭解情況,村裏也無可參考的文獻資料。這可怎麼辦?

正當虞瀟方一籌莫展時,老李透露:村中有位92歲的老前輩,可能瞭解情況。於是,虞瀟方几人來到老前輩家中詢問。“這塊地是他們兩人共用的,以前山包頂部歸老張家,山包周圍歸老李家。”這位老前輩話音剛落,老李就氣呼呼地奪門而出。原來,老李自認爲和老前輩相熟,老前輩會偏向他,沒想到老前輩只是如實道來,於是便生氣離開了。

老前輩的話是否屬實?虞瀟方又走訪了村裏其他幾位年長的老人,有的人說:原來的小山包是張李兩家的,具體怎麼分,沒有明確過;有人說:在老一輩,這塊地是兩家共用的,應該是一人一半。

經過多方驗證,“這塊地爲張李兩家共同所用”的觀點得到證實,張、李兩位也表示認同。

調解現場搬到果園裏,村民個個都是“和事佬”

儘管老張、老李都認可“地歸兩家共同所用”,但具體怎麼劃分,卻是各有各的小算盤。爲了徹底解決糾紛,虞瀟方將調解現場挪到了這塊90平方米的果園裏。

陽光烤着炙熱的大地,熟透了的桃形李散發着陣陣果香,虞瀟方的調解在這樣一個午後開始了。起初,90平方米的果園只有虞瀟方、老李、老張三人。虞瀟方充當着“活體”分界線,不斷移動着位置,以確定果園的分割的位置。

“平均分,可以嗎?”“那怎麼能行!”張、李雙雙否定了平均劃割的提議。老李認爲,老張三年前已種下果樹,對於這塊地已優先使用了三年,所以,自己應該多分一點。而老張卻認爲,3年來,得益於自己的精心打理,這塊地纔不至於荒廢,自己應該多分一點。

太陽西落,周圍果園勞作的人們,紛紛收工回家,而張、李兩位老人卻越吵越激烈。情緒激動處,兩人便又打了起來。“兩位70多歲的老人,打起架來卻毫不留情,我都感到震驚。”現場見識了兩人的打架,虞瀟方化解糾紛的決心就更加堅定了。

張、李兩家的爭吵,引來不少路過的村民圍觀。挑擔的卸下了擔子、扛着麻皮袋的放下了肩頭重物,有人腰間掛着砍柴刀,有人手中還握着鋤頭……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自然而然地加入了調解。

“就這麼點地方,和氣生財,差不多就行了。”有人主張和氣生財。

“聽我父親說,之前那塊小山包,山頂和山包周圍分屬兩家,山包周圍面積大,老李家應多分一點。”有村民的說法和村中一位92歲的老前輩一致,並且主張多分老李家一些。

“老張已經種了三年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多分一點吧。”有人主張老張家應該多分一點。

村民的話,讓張、李雙方冷靜下來,也助了虞瀟方一臂之力。村民一次一次提議,虞瀟方一次次向張李兩家確定分界線的位置,最終這塊地約以6:4的比例分別劃分給了老李、老張。

如今正是桃形李成熟的季節,虞瀟方決定:對於劃給老李土地上的桃形李,今年下半年,老張進行移植。對於這一決定,老張也表示同意。

至此,持續了3年的爭地糾紛終於成功化解。

和事佬有話說

調解的力量源於人民

調解的力量來源於人民、根植於人民。虞瀟方說,如果沒有村民的助力,這次調解很難完成。張李兩人第一次打架時,是村民勸架,避免了矛盾的激化;虞瀟方最後一次調解時,是村民的你一言我一語,消除了張、李兩人心中的怨氣,讓調解得以順利完成。平時生活中,如果多一些這樣的熱心村民,當別人有糾紛時,多一些勸解、少一些起鬨;當調解進行時,多一些助力,少一些和稀泥,人人充當“和事佬”,整個社會纔會多一些太平、少一些爭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