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少丹 北京報道

2019年新能源車補貼政策退坡速度加快,新能源車企的危機感也在加劇。

近日有消息傳出,北汽新能源旗下主力系列車型EC後期或將被停產。不過,北汽新能源相關工作人員在《中國經營報》記者求證時表示未聽說(停產一事),稱“量有所減少是(真)的,要主推更智能化、高品質的車型”。

1月銷量數據顯示,北汽新能源一返高速奔跑常態,產銷量出現大幅下滑,產量142輛,同比下滑98%,銷量4512輛,同比下降43%。北汽新能源方面對外解釋稱,北汽新能源正在調整產品結構,資源需要向高品質的新產品傾斜。

隨着補貼政策退坡加劇,依賴補貼,又以“低端”車型爲主力的北汽新能源面臨較大的盈利問題。2019年補貼退坡速度加快,競爭賽道擁擠、外資營商環境愈加開放,外部環境帶給北汽新能源的危機感在加劇,倒逼其大步求變。

產銷量腰斬

北汽新能源自2009年成立以來便自帶光環,“是由世界500強企業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發起並控股,是我國首家獨立運營、首個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首家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首批試點國有企業員工持股改革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這幾年北汽新能源一路高歌猛進,銷量在中國純電動車市場連續多年蟬聯銷冠,也幾度衝出亞洲進入全球前列。2018年北汽新能源汽車表現持續強勁,全年銷量15.8萬輛,同比增長53.11%。

整車市場降速慢行的情況下,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受益政策利好規模仍然保持穩定增長。3月11日,中汽協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1~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01萬輛和14.8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83.47%和98.93%。

但與其他車企“開門紅”的業績比對明顯,一向高速奔跑的北汽新能源一反常態,產銷量出現大幅下滑,今年1月產量爲142輛,同比下滑98%,銷量4512輛,同比下降43%。

據瞭解,對於北汽新能源,業內常吐槽,銷量不等於質量,高銷量不等於高品質。去年12月1日,北汽新能源對於2012年2月28日至2018年5月8日生產的新能源車進行了召回,涉及E、EV、EX、EU、EH、新能源威旺EV系列等近7萬輛純電動車,召回原因是由於制動助力真空泵在車輛使用過程中會出現制動助力性能不足,存在安全隱患。記者粗略統計,2012年~2016年北汽新能源總銷量才8萬餘輛。

同時,車主對北汽新能源車質量和售後服務等問題投訴不斷,這也加深了外界對北汽新能源銷量遠甩質量之說。記者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主管的中國汽車質量網瞭解到,收到部分投訴信息後,中國汽車質量網於2019年1月22日展開徵集北汽新能源EU系列轉向失靈問題投訴信息。第三方汽車品質評價平臺車質網等各大投訴平臺上,北汽新能源車EX、EU、EC等系列車多次因出現電池異常、制動失效、車身附件故障、無零配件、續航里程不準等方面問題,頻遭車主投訴。

急迫轉型

對於產銷量下滑的具體原因,《中國經營報》記者致函北汽新能源方面,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覆。不過據悉,北汽新能源相關負責人對外解釋稱,是因爲北汽新能源正在調整產品結構,資源需要向高品質的新產品傾斜。

言外之意,北汽新能源要擺脫“低端”標籤。

一直以來,北汽新能源的品牌印象是“低端”“便宜”。據記者瞭解,目前北汽新能源官網在售車型EX5、EU5、EX360、EC3、EU快換版,補貼後指導價格在6.58萬元~16.99萬元之間,其中EC3定位爲微型純電動車,補貼後售價6.58元。

從以往銷量結構看,EC系列車型是北汽新能源銷量支柱。2018年北汽新能源總銷量15.8萬輛車中,EC系列車型共計90637輛,佔總銷量近六成。

汽車觀察人士表示,北汽新能源產品佈局主要集中在微型車、緊湊型車,單價較低,同時大量訂單來自北汽旗下出行公司,淨利潤攤薄,往年盈利主要依賴政府補貼。北汽新能源業績預告顯示,2018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5700萬元,扣非後淨利潤-62000萬元。記者從官方公告瞭解到,僅2018年12月北汽新能源收到政府補貼超過8億元,資金全部納入2018年財務報表中。

隨着補貼下滑,北汽新能源面臨較大的盈利問題,2019年補貼退坡速度加快,隨之而來的危機感也在加劇,倒逼北汽新能源大步求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