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7月31日上午,總投資29263.73萬元的省列重大項目——“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項目開工奠基儀式”在七里河區馬灘文化島舉行。據悉,該項目預計於2021年建成並對社會免費開放。\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nnExvDxUKgZt\"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97\" alt=\"甘肅簡牘博物館開建 預計2021年建成並免費開放\"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甘肅簡牘博物館副館長王琦主持奠基儀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漢簡之鄉名動華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簡牘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甘肅簡牘具有出土時間最早、國內外影響最大、內容最爲豐富、學科建設實力最強、研究成果最多等特點,是甘肅最具特色的文物資源和重要文化標識。自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首次掘得簡牘以來,百餘年間共有8萬多枚簡牘出土,奠定了甘肅簡牘大省的地位。甘肅簡牘又以漢簡爲最,總量達7萬多枚,佔全國出土總數的80%以上,素有“漢簡之鄉”的美譽。\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nnEzID8QMPfl\" img_width=\"800\" img_height=\"601\" alt=\"甘肅簡牘博物館開建 預計2021年建成並免費開放\"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致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甘肅簡牘既是我國中古時期的百科全書,也是古絲綢之路開拓興盛的實物佐證,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目前,甘肅簡牘除解放前出土部分流存臺灣外,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現和出土的絕大部分,包括4萬多枚簡牘以及相伴出土的1萬餘件文物,就集中保存在甘肅簡牘博物館。館藏文物總量達50129件,僅次於甘肅省博物館。其中一級文物1679件,二級文物3160件,三級文物27096件,珍貴文物數量屬全省之最。文物藏品類型多樣,有竹木簡牘、漢代紙張、印章文具、布帛絲綢、木器構件、青銅鐵器等生產生活用品,文物資源價值稟賦極高。\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nnF09H81kiMI\"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29\" alt=\"甘肅簡牘博物館開建 預計2021年建成並免費開放\"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和省博物館館長賈建威、省簡牘博物館副館長王琦等人爲簡牘博物館培土奠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甘肅簡牘博物館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設立的甘肅省博物館漢簡整理研究室,1986年分撥爲省考古所漢簡研究室,2007年擴大爲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2012年12月省編委批准單獨設立甘肅簡牘博物館,主要承擔我省出土簡牘的收藏保管、保護修復、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工作。但該館自成立以來一直沒有館舍,文物暫存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庫房,保護、整理、研究等工作開展困難,大量珍貴文物未得到有效展示和合理利用。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的指示,有效落實林鐸書記對加強全省文物工作的重要批示,積極搶佔“一帶一路”文化制高點,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省文物局協同省發改委等部門自2017年開始組織建設甘肅簡牘博物館,先後完成了項目立項、資金籌措等重要前期工作。同時,得到了七里河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馬灘文化島東南角無償劃撥政府儲備土地30畝解決了建設用地問題,推動了項目前期工作以較短時間完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設計大師又一力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甘肅省簡牘博物館由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張錦秋團隊設計,由他設計的陝西曆史博物館、長安塔等都成了西安有名的地標性建築。\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nnF1E3LGJdQP\" img_width=\"795\" img_height=\"469\" alt=\"甘肅簡牘博物館開建 預計2021年建成並免費開放\"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項目,是新建的一幢大型歷史類專題博物館,選址位於蘭州市七里河區馬灘片區T188#規劃路以東、S183#規劃路以南、馬灘南河道以北範圍,總用地面積32424.9平方米(合48.637畝),總建築面積約37987.75平方米,配套建設室外綠化、硬化、管網及構築物等工程,內容包括陳列展覽廳、社會公共教育室、觀衆互動室、學術報告廳、數字化科技展示廳、文物藏品庫房區、業務辦公區、文物保護技術修復中心等,爲地下一層、地上主體四層的建築。\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nnF21HYpyO6i\" img_width=\"799\" img_height=\"469\" alt=\"甘肅簡牘博物館開建 預計2021年建成並免費開放\"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張錦秋於1954至1960年在清華大學建築系學習。1961至1966年在清華大學建築系攻讀“建築歷史和理論”研究生,師從建築學家梁思成和莫宗江教授。自1966年2月起,在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從事建築設計,並自1987年起任總建築師。\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nnFWn3UuGbh4\" img_width=\"801\" img_height=\"470\" alt=\"甘肅簡牘博物館開建 預計2021年建成並免費開放\"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張錦秋的建築設計思想堅持探索建築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其設計作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並注重將規劃、建築、園林融爲一體。\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nnFXh4udHa0F\" img_width=\"796\" img_height=\"468\" alt=\"甘肅簡牘博物館開建 預計2021年建成並免費開放\"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張錦秋在開工典禮儀式上表示,“對設計師而言,最大的欣慰就是看着自己的作品由圖紙落成實體,希望能和施工方一道,將甘肅簡牘博物館打造成蘭州市的文化地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大展覽構思成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推動簡牘博物館實體建設進度穩步向前的同時,省文物局已經組織專家學者開始籌劃簡牘博物館的陳列和展出,目前已經構思成型了四大基本陳列,分別爲簡牘時代、絲路見證、邊塞生活、簡牘書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簡牘時代展主要介紹簡牘在漢唐時代的作用,同時也會對甘肅30多批次簡牘的出土情況做一個基本的介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絲路見證展的內容主要是通過簡牘來看古絲綢之路。甘肅簡牘記載的內容,清晰地反映了漢代中原王朝對西域三十六國有效管控,以及漢帝國和三十六國交流往來的歷史淵源。絲綢之路上所有的驛站在簡牘裏都有完整的記載,其中包括迄今發現的唯一遺存——懸泉置遺址。同時,簡牘對漢代的政治、軍事防禦體系、律法制度等內容都有詳細的記載。所以,可以說簡牘見證了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通、繁榮和興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漢代普通戍邊士卒,包括西北地區的官僚系統裏官員、下屬的生活、工作狀態,史書裏並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是這些細節在簡牘裏得到可信而詳實的描述。邊塞生活展就是通過簡牘文獻,展現那些真實的故事,還原官員、士卒以及普通民衆工作、生產和生活的場景,反映當時邊塞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秦統一中國以後,以小篆作爲官方文書的統一書寫字體,小篆寫起來比較複雜,漢代以後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簡化,簡牘書法展主要講述簡牘所體現的中國書法發展的源流和最高成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馬玉萍表示,“今天關注書法藝術的人越來越多,教育部已經將書法納入了中小學課堂。我們設想,將來在簡牘博物館裏爲學生們提供一個園地,推出一些體驗項目,向學生和公衆展示古代人們刻簡的過程,包括使用什麼材料、用什麼來書寫、如何書寫、寫好以後如何穿簡成冊、如何分類整理等。我個人認爲,作爲一箇中國人,對漢字的發展變遷應該有一個明晰的認識,這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有着積極的意義。”\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06347387673038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