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prQmE6HaBzk7\"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37\" alt=\"科幻文學火了之後\"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劉慈欣、郝景芳獲雨果獎、《流浪地球》的熱映等現象說明,在中國,一個新的科幻熱正在形成。作者隊伍不斷擴大,作品質量不斷提升、內容日漸多元是科幻文學“火”了的體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科幻正經歷一個從模仿到原創的過程。科幻作家正在有意識地追求中國式語言、人物、情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少人關注科幻文學是從劉慈欣開始的,《三體》在國內外的成功被視爲中國科幻崛起的標誌之一,劉慈欣也因此被稱爲“中國科幻第一人”。鮮爲人知的是,科幻文學在中國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年曆史。1902年,梁啓超在自己主辦的《新小說》雜誌上開設“哲理科學小說”專欄,科幻小說是晚清小說重要門類之一。百餘年文學史上,科幻作品代不乏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隨着劉慈欣、郝景芳等作家斬獲雨果獎引來大衆廣泛關注,中國科幻的世界影響力日益增強,國內讀者對科幻文學的關注度也日益提高。尤其是越來越多的科幻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後,帶動了科幻文學作品的閱讀熱潮。以今年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爲例,這部改編自劉慈欣小說的科幻電影在中國內地斬獲46.55億元票房,不少人感嘆,科幻文學的春天來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創作熱潮又來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科幻作家吳巖記憶中,2010年《三體》三部曲全部發表以後,科幻開始逐漸進入人們視野。“劉慈欣、郝景芳獲雨果獎、《流浪地球》的熱映等現象說明,在中國,一個新的科幻熱正在形成。”吳巖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科幻文學熱。晚清時期,梁啓超的《新中國未來記》、魯迅等人的科幻文學翻譯都寄寓了社會進步的理想。“導中國人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魯迅的這句話明白地表露了他的心跡:以一種文化先鋒的態度將科幻與啓蒙結合起來。新中國成立後的上世紀50年代,隨着“向科學進軍”口號的提出,科幻小說迎來了又一次創作熱潮。及至改革開放後,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引領下,科幻文學再次受到關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一次中國科幻文學取得大發展的時候,都是國家和社會處於重要轉型期的時候,今天也一樣。”科幻文學與歷史的這種特殊互動關係在吳巖眼中,緣於其與科技的緊密聯繫。“當科學技術在社會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科技創新熱潮引領社會時,科幻文學就會迎來高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隊伍不斷擴大,作品質量不斷提升、內容日漸多元是科幻文學“火”了的體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科幻作家韓松認爲:“現在寫科幻的估計有幾千人。比較有影響的有二三十人。新湧現的作家比較多,比如馮原、滕野、郝赫、劉洋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些現實主義作家也開始涉足科幻領域,王十月就是其中之一。他在2018年,集中發表了一批科幻小說,還出版了長篇科幻小說《如果末日無期》。在作家劉宇昆看來,科幻作品與純文學並沒有分界,科技不過是放大人性的工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儘管寫科幻的人越來越多,但與其他文學門類相比還是太少了。在吳巖看來,“活躍的作家在兩位數左右,這幾年我們做了很多培訓,科幻文學作家隊伍還有待擴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科幻文學界一直存在着“硬科幻”與“軟科幻”的說法。通常認爲,硬科幻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爲基礎,以追求科學的細節或準確爲特性,着眼於自然科學和技術發展。軟科幻的情節題材則更多地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其中科學技術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弱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往,科幻文學的內容主要是與科技本身緊密聯繫的“硬科幻”,如今,科幻文學題材更加多元化,一批“軟科幻”作家正在崛起並被讀者接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各類科幻文學作品數量在2018年迅速增長,科幻作家陳楸帆介紹說:“隨着科幻發表渠道和市場的擴大,去年原創科幻文學長篇接近100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此之外,科幻文學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2012年第3期《人民文學》近30年來第一次刊發科幻文學作品,刊登了《微紀元》等4篇劉慈欣的短篇小說。今年7月最新一期《人民文學》還首次刊載了長篇科幻小說——王晉康的《宇宙晶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尋求科幻精神的中國表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科幻文學在西方已經有200多年曆史。科幻小說以譯介外國作品的方式於晚清進入中國後,中國作家在題材、領域、人物、場景、技術、主題、思想等方面,對外國科幻文學作品都有所借鑑。“畢竟科幻是舶來品,而其他文學樣式在中國都有自己的根。”韓松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過中國文學歷來不缺乏豐富的想象,在今天,這個“舶來品”已經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中國科幻作家在吸收借鑑外國科幻經典的同時,也在追求科幻精神的中國表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科幻作家的創作很多是從閱讀凡爾納、威爾斯、阿西莫夫、海因萊茵、克拉克等人的科幻作品開始的,但現在很多作者開始有意識地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風格。思考什麼樣的科幻作品能夠具有中國情感、中國價值觀、中國文化”。陳楸帆說,“中國科幻正經歷一個從模仿到原創的過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無論是《山海經》《淮南子》中的神話傳說,還是《離騷》《穆天子傳》中天馬行空的想象,中國思想文化與文學藝術的豐富遺產成爲科幻作家取之不盡的源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韓松介紹說:“很多中國科幻中都有神話傳說的因素。比如《偃師造人》《長平血》都是藉助傳說或歷史的科幻文學作品。寶樹編了一本《科幻中的中國歷史》,收錄的作品都是基於中國文明史而演繹的科幻作品。飛氘寫了一本《中國科幻大片》,把古代神話用科幻重新做了改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古代神話傳說之外,一些哲學著作也激發了科幻作家的創作靈感。“《列子·湯問》裏面有一個《偃師造人》的故事,就被很多科幻作家寫過,演繹出各種版本,如童恩正的《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之死》、潘海天的《偃師傳說》、拉拉的《春日澤》等,每一個作品都不一樣。”吳巖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科幻創作與傳統文化的對接有多種不同的方式,在借鑑故事外,可以做的還有很多。“我們有一個說法叫‘中國表達,世界故事’。科幻作家正在有意識地追求中國式語言、人物、情感。”陳楸帆說,“一些作品關注人類作爲整體如何應對大災難、科技劇變,講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是科幻文學與其他文學門類不一樣的地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自由想象中走向世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科幻文學緣何令人着迷?這與它擁有無盡想象的可能與眼花繚亂的新科技密切相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法國學者讓·貝西埃看來,科幻小說是一種真正意義上可以回應“世界的問題性”的未來文學。它通過自由想象建構一個虛擬世界,想象新人和新的人類生活方式,在時間維度上面向未來敞開無限可能,爲文學百花園吹進了一股清新之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科幻文學的實質是用文學手法,探討無限可能的未來世界以及在那些新世界中的生命表達方式。其精神是無限自由、大膽想象,而又把一切建立在嚴謹的基礎上。科學技術的審美佔據了核心地位。”韓松如是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科幻文學啓示讀者不斷突破認識極限,想象新的可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吳巖說:“科幻讓人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今天我們已經受到知識體系的制約,只能按照某個特定的方式來看待世界,但實際上世界本身並不是按照教科書構造的。我們可以從各個角度來觀察,科幻文學就給你提供了不同的角度。”這或許就是科幻讓人着迷的祕密所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超越現實、指向未來、建基於科學技術邏輯規律的文學形態,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所接受,這或許是中國科幻文學在世界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原因。在獲獎效應的帶動下,更多作家作品被譯介到海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文學海外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5年5月及6月,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其專刊“未來”中分別刊發了中國科幻作家李恬的《水落石出》和夏笳的《讓我們說說話》。這是該欄目開創15年來,首次刊登中國籍科幻作家的作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年初,由劉宇昆擔任主要翻譯和編輯的中國當代科幻小說選集《碎星星》(《Broken Stars》)英文版在美國、英國同時上市。這本書收錄了劉慈欣、韓松、夏笳、陳楸帆、寶樹、吳霜、張冉、糖匪、程婧波、郝景芳、飛氘、馬伯庸、顧適、王侃瑜等14位中國科幻文學作家的16篇科幻小說和3篇關於科幻文學的論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仰望星空的中國科幻作家爲世界讀者瞭解中國文學與中國文化不懈努力着,這個略顯小衆的文學門類正順從它放蕩不羈愛自由的本性,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張鵬禹)\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00761623742106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