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這篇文章是蔣佩蓉老師和其先生林爲千老師(前微軟企業AI項目產品總監)對AI時代教育的觀察和思考,以及對未來教育的預測,很有前瞻性,分享給大家共同學習。

孩子們面臨的人工智能革命

現如今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已無處不在,並且滲透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新聞聲稱人工智能或機器人將會搶走人類的工作,最終統治全世界,相關的電影也不勝枚舉。事實上,在我日常的生活中,根本無法不觸及這一神奇的先進科技。

清晨我醒來的時候,要做的頭一件事就是關掉蘋果手機的鬧鐘,這得通過面部識別系統確定是我的臉才能夠關掉。面部識別是人工智能的主要應用程式之一,這種技術基於模仿人類大腦的神經網絡而構建。

我會讓Siri(蘋果手機上的智能小助手)根據語音識別系統和自然語音處理系統,告訴我天氣情況以及去辦公室要花多長時間。這也是人工智能的另一項重要應用,是由谷歌和微軟開發的。現在幾乎每一臺智能手機和帶有亞馬遜Alexa語音系統的音箱都有這個應用程序。

每當我一邊大口吃着早餐,一邊看着社交媒體上的新聞時,我不僅能收到閱讀分析器生成的總結,還能收到根據我的閱讀習慣而推薦的新聞。同樣,這種技術還被應用在音樂網站、視頻網站,同樣還有電子商務網站,比如淘寶、噹噹;這些都是爲了讓我們增加消費或是購買更多的東西。

只要準備開車,我就會用谷歌地圖查找到達目的地的最快路線,同時還要避開擁堵路段。地圖會用一套精妙的算法來找出最佳路線,縮短實際行駛時間。如果我能開上特斯拉,我一定會用自動駕駛模式把我拉到辦公室去,這樣,在路上我還能處理一些比較緊急的郵件。這就用上了虛擬機器人司機。

當然也不乏新聞報到稱:人工智能或機器人會搶走我們的工作,最終稱霸全世界。還有一大批電影描繪了未來某一天,機器人或人工智能統治人類的悲慘世界,這種電影多到 我兩隻手都數不過來。但是今天,你捨得丟棄智能手機不用,或是在雙十一的時候不網購嗎?你願意爲了讓人而不是機器人制作產品,併爲此付出更高成本嗎?你不想讓醫生用最新的人工智能科技來診斷你的健康狀況,第一時間發現病症嗎?

根據經濟論壇最新的“未來的工作報告” (https://www.weforum.org/reports/the-future-of-jobs-report-2018),到了2022年,將會有7千5百萬的工作會被自動技術代替。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將會淨增5800萬個就業崗位——這一統計結果與我們讀到的許多“壞”消息明顯不同。

我們如何預備我們的孩子去面對這場人工智能的革命?

我不認爲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人工智能或機器人會統治世界。悲觀言論指出,機器人會變的比人類更人類,而且他們認爲這一點在 2017 年已經得到了印證——DeepMind 深度思維公司的 AlphaGo 戰勝了中國的圍棋大師柯潔。實際上,人工智能和人類相比,仍然很年輕,它只不過是人類的一個創造罷了。人類訓練它成爲什麼模樣,它就得是什麼模樣,它只會執行被人類要求的事情。

比如,爲了訓練人工智能識別“狗”,科學家需要先輸入10萬張種類、大小和位置各異的狗的圖片,這樣,人工智能纔可以在網上的任意圖像中識別出“狗”。目前,人工智能大多采用這種模型匹配的方式。其實這就是圖形比對。我們現在所說的人工智能大部分就是這樣,教它做什麼,它纔會做什麼,人把它定製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相比之下,人類兒童只要接觸過狗的圖片、錄像,並且在現實生活中看到過狗,通常他們在上小學之前就會對狗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認識。

當然,當被輸入大量數據時,人工智能的學習速度很快,它們會變得越來越智能化,因爲按照摩爾定律,其計算能力會呈指數增長。人工智能的確非常擅長做標準化的重複性工作,畢竟,機器人從不累,也從不抱怨,從這個意義上講,工業革命和流水線帶來的自動化已經開始了取代一部分人力的進程。

我相信在未來20年,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將同人類並肩作戰,幫助和改善我們的生活。它們將在在農業、醫療保健、商業和教育等各個部門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承擔起人類過去從事的所有危險工作,如高層建築的消防工作和窗戶清潔。

我們真正需要考慮的問題是,我們是在撫養一些很容易被取代的孩子,還是一些無可替代、爲即將出現的新工作做好準備的孩子。這些工作要求人具備創造力並且關愛他人——這些都是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輕易取代的工作。我們要裝備我們的孩子擁有同理心、創新解決問題的技能,以及與其他人聯結共創美好世界的能力。

整個世界都充斥着人工智能,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在不遠的將來,因爲在教室裏、在教學過程中會有更多的人工智能參與進來,所以學習能夠並且必將會因材施教,而不再是標準化教學。

每個學生都將按照自己的進度去學習,從而100%掌握知識。很多課堂都會被顛覆,人類教師在課堂上將能夠和每一名學生互動,以便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學生們的需求和挑戰,同時聽課和知識的傳遞這部分內容將會留給學生們,通過回家看教學視頻的方式完成。獨自在家看視頻學習有個優點,就是“講課”可以暫停、回放,根據學生的需要想重播幾次都行。

人工智能的虛擬助手或配置在每個學生身上的機器人能夠監控整個學習進程,甚至追蹤其一生的學習情況。

教師們可以把幫助學生積累知識以及監督管理的工作交給虛擬助手,這樣他們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增強教學技能上,從而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效率。

全球範圍內將有越來越多的課堂聯結在一起,理解與合作將提升至空前的高度。

學習將從一個起點到終點的固化程式蛻變成持續終身的過程。人類教師不會完全被機器人替代,但是會有越來越多重複性高、枯燥的教學任務將被機器人取代。

作爲父母,我們未來最大的挑戰將會是什麼呢?你會很驚訝我的答案。

當我們看到數碼設備越來越多地佔據孩子們的生活時,作爲父母,最大的試煉將是要不要把養育孩子的任務扔給機器人?父母的試煉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有些人疲於應付工作,爲了當前的便利而使用機器人保姆。機器保姆有能力勝任各種事情,從講故事到輔導家庭作業,再到傾聽孩子們的想法和感受。另一方面,父母們覺得機器人比自己強,更能勝任這些工作,從而讓機器人取代了自己養育孩子的工作。無論如何,如果我們把養孩子的事交給了機器人,那我們養出來的究竟是哪種人類呢?

人意味着什麼?人類和機器人有什麼區別?

著名作家馬德琳·英格曾說過:“選擇的能力讓我們成爲了人”,這一觀點與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觀點不謀而合,在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中,他說:“一個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奪走,除了一樣:人類的最後一個自由——他可以選擇在任何特定情況下的態度和麪對生活的方式。”只有人類能夠選擇與計算幾率相反的行動方案。也只有人類,才能在不被命令、沒有程序操控的情況下用愛來回報他人。當我們受傷時,機器人也許能夠識別情緒,卻不能走到我們身邊,擁抱我們說:“我也經歷過同樣的事情,有過同樣的感受,你並不孤單”。只有人類才能鼓勵受傷的同伴,共同經歷苦難和考驗、一起療愈;只有人類才能在情感上彼此聯繫;只有人類纔有靈魂和精神。

科學家馬修·利伯曼在他的《社交天性》一書中寫到,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大腦的神經結構中最核心的就是使人在社會關係中能相互聯繫,這種社交需求就和食物、水一樣,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建立關係、培養情感的聯結是需要時間的。如果沒有付上時間的代價,去處理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艱難過程,那我們和機器人相比就沒多大的優勢和差別。因此,我們的孩子必須學會與彼此聯繫,且要比我們這一代人做得更好。

教育的本質,是生命傳遞生命的過程,是人育人的過程

這也促使我們思考教育的過程。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或技能的訓練嗎?

著名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說過:“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大家一定記得,我們學習某一學科時,如果被老師的熱情所感染,我們通常會喜歡上這門課。並不是因爲學科本身變得有趣了,而是因爲我們喜歡的人如此熱愛它,這使得我們想要對此瞭解更多。激情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導的。機器人能傳遞激情嗎?還是隻能傳遞信息?

教育的本質,是生命傳遞生命的過程,是人育人的過程。機器人不能教育人類,因爲他們沒有生命。只有人類才能教育人類。

把孩子培養成完整的人,而不是更好的機器人

當我們仔細思考了人類所擁有的、機器人永遠無法取代的特質時,我們就知道:只有當我們自己充滿“人性化”時,我們才能撫育好下一代。如果我們沒有學會如何建立和培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就無法向孩子們展示什麼是“人性化”;我們的孩子將來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唯一途徑就是——他們卓越的“人性”。

這意味着他們要知道如何去愛和被愛、如何玩耍、如何在探索和學習中找到快樂、如何與他人共情,以及如何爲自己作出選擇,即使所處境地不利於這種選擇。是時候拋棄把孩子教育成更好的機器人這種老方法了。我們需要回歸到人性的本質,以及花時間陪伴孩子,跟他們建立親密關係,把他們培養成完整的人——具有同理心、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技能以及與其他人建立聯繫的能力,以此來建立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來源:蔣佩蓉新浪微博

點擊下列原創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