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 次仁雲丹,男,藏族,中共黨員,西藏山南市瓊結縣人,1973年5月出生,1993年7月從湖北省武漢農校畢業後,分配在山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至今,先後獲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頒發的優秀科技特派員獎、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全國最美農技員等榮譽稱號。2019年6月,在種完扎囊縣最後一塊試驗田後,因疲勞過度,肝癌、高血壓、膽結石等病症同時發作,倒在了他摯愛一生的農技事業一線,年僅46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立場堅定有信念,他是黨的事業的“一塊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始終牢記入黨誓言,堅定理想信念,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爲最高追求,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旗幟鮮明,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反對分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農牧民的兒子,體驗了農村的落後和農民的艱辛,靠着黨的政策考上大學後,他果斷選擇了農學專業,以期學成後能最直接的幫助農業、服務農業、改變農村,1993年,剛剛畢業的他,放棄了在拉薩工作的機會,回到老家山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成爲了一名農業科技服務人員。次仁雲丹發現老百姓膳食結構單一,蔬菜需從內地引進而且價格很高,他主動向單位申請蔬菜種植技術研究經費,引進各種蔬菜種子開展蔬菜種植試驗,研究常規蔬菜栽培技術,每天到田間地頭觀察、記載、探索。通過三年的蔬菜栽培試驗研究,篩選出了大量適合山南市氣候條件的蔬菜品種,極大的豐富了老百姓的餐桌。\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2000年,自治區首次開展農牧結合點工作,次仁雲丹因業務基礎紮實、基層經驗豐富,被組織安排去貢嘎縣崗堆鎮牽頭組織開展工作,他告別家人帶着鋪蓋欣然前往,在此後四年間,先後示範推廣了地膜覆蓋栽培、大棚蔬菜栽培、黃牛改良等11項種養實用技術,使項目區人均現金收入新增8000元,實現利潤600萬元,提高了農牧業科技含量,增加了羣衆現金收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泥土地裏寫人生,他是工作崗位的“頂樑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敢於挑戰、敢於擔當,這是同事們對次仁雲丹最多的評價,同事查斯說,面對困難問題和新任務、新挑戰,他就像一名衝鋒的士兵,攻堅克難,勇往直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6年,山南市開始實施“124、125”種子工程體系建設。次仁雲丹同志作爲管理建設工作負責人,無數個“5+2”“白+黑”,他認真學習建設模式和運行管理辦法,從種子源頭着手,加強種子基地建設,開展提純復壯。在他的帶領下,山南市種子工程體系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效益,工作進度走在了全區前列,提升了種子純度和種性,還從根源上改變了農作物種子“雜亂差”的狀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7年,山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全區首次開展測土配方項目。次仁雲丹同志作爲土樣採集工作隊隊長,無懼高血壓帶來的頭暈、頭痛甚至是生命威脅,帶領技術人員赴海拔3200米至4500米的區域進行踩點取樣,足跡遍佈130個鄉鎮,936個行政村(2007年行政區劃),累計徒步行走1200餘公里,爲測土配方試驗提供有利數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隨着種植業結構調整及農作物新品種推廣,許多當地品種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如果不及時進行資源收集保護,將導致部分農作物品種混雜甚至滅絕。次仁雲丹同志結合自身工作經驗,調動各方力量走村入戶開展種質資源收集工作,將各種原始材料進行分類標記,進行小面積種植保護,並建立種質資源庫,爲保護山南市種質資源做出了積極貢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u003Cstrong\u003E急民所急解難題,他是羣衆心中的“好參日”。\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全國十佳推廣標兵、全國高產創建二等獎、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駐村工作先進個人、優秀駐村工作隊員、西藏自治區2014年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美人物”、自治區科技特派員……,諸多稱號、證書加身,他卻總是“不滿足”,常說“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們的農業距離現代化還有很大差距,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駐村期間,看到農田裏的冬小麥株高矮、穗子小、雜草多,次仁雲丹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瞭解掌握基本情況後,他從單位調運冬小麥新品種種子,組織村民開展農作物田間管理培訓,從播種到收穫開展實地技術指導,不僅提高了當地冬小麥產量,還提升了村民科學管理農田技術,村民對他稱讚連連,誇讚他是農牧民羣衆的“好參日”(參日,藏語科技的意思,村裏羣衆以此稱呼次仁雲丹同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次有農業技術培訓任務時,他總是主動申請,雖然不是輕鬆活,飯點不準時,一桶方便麪就對付過去了,早前住宿條件不好,他穿件大衣就出發,白天當衣服、晚上做被子。羣衆對他的講授很是喜歡,孟嘎榮村村民說,次仁雲丹黑黑的臉、粗糙的手,和我們農牧民差不多,看着就很親近,他講課通俗易懂,我們聽的懂、用得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扎囊縣扎其鄉藏中村科技特派員米桑含着眼淚哽咽地說,“跟着“就”雲丹(就,藏語“哥哥”音)一起搞了三四年種子田,一年比一年好,今年種子剛剛出苗,他怎麼就狠心離我們而去了”。米桑回憶起剛開始種種子田時,羣衆收穫後就堆放在家裏或者是以普通糧食價格售賣,次仁雲丹得知這一情況後,積極聯繫拉薩、日喀則等地的農技中心,不遺餘力的“推銷”種子(較之普通糧食,價格將近高一倍),幫助當地羣衆增收100餘萬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他生病住院期間,駐過的村、蹲過的點上羣衆得知消息後,紛紛自發的來到病房看望,看着昔日與自己一道下田入地、施肥噴藥的好戰友、好親人疼痛的連話都說不出來,不禁潸然淚下。得知他去世的消息,藏中村貧困戶巴旦頓珠老人淚如雨下。早前次仁雲丹在工作之餘走村入戶摸底羣衆農業技術需求時,瞭解到年近七旬的巴旦頓珠與患有殘疾的兒子相依爲命、生活清貧,他在自家亦不是特別寬裕的情況下爲老人家裏送去了一年的口糧,並自掏腰包3500元購置了傢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甘於奉獻爲大家,他是女兒心中的“不倒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10月9日“秋播工作進行中”、2018年4月8日“田間地頭的風景,擼起袖子加油幹”、2017年10月2日“慶十一活動——種子包衣”······,翻看次仁雲丹的朋友圈,滿滿的是對事業的熱愛和忠誠,作爲一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他一年有200多天是在鄉鎮、村裏度過,夏天做指導、冬天搞培訓。就算是在市裏的時間,由於農業工作季節性強,週末、節假日他也基本回不了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9年山南市實施銀黑狐草原生態滅鼠項目,次仁雲丹作爲項目骨幹,在銀黑狐馴養基地(乃東區昌珠鎮克松村)負責狐狸雜交馴化工作,由於銀狐交配時間剛好在年關,爲了提高銀狐的交配率,他主動放棄回家與家人團圓的機會,整個新年都一直堅守在崗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年的種子包衣精選關係全年收成,技術含量不高卻需高度負責、認真細緻,次仁雲丹同志每次都是這項工作的不二人選。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推廣站副站長達娃桑珠說,都記不清多少次讓正在休假的次仁雲丹返崗挑重任了,他一旦接手哪個工作,不幹完不會撒手、不幹好不會放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覺得不需要用特別華麗誇張的詞語去修飾爸爸的偉大,爸爸在我心中就像松柏樹屹立不倒”,在女兒央拉的微信朋友圈如是寫道。其實,他最虧欠的就是對女兒的陪伴。女兒生日時,他在田地裏,女兒初升高,他還在田地裏······,爲了彌補虧欠,他和央拉約定,等今年央拉考上大學,就送她去上大學,可是如今,央拉的錄取通知書已經按時到達,次仁雲丹卻再也兌現不了自己的承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看次仁雲丹同志的一生,沒有英雄壯舉和豪言壯語,有的只是他26年如一日的堅守着平凡崗位。他用其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生動詮釋了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充分展示了新時代“三農”幹部“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時代風采,踐行着一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技術報國、服務三農的初心和使命。\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08066435750349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