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已經火炸啦!

影片憑着好口碑引發了一輪觀影潮和熱議。

它燃情,催淚,勵志,這些都是表面,更深層次的在於,它向我們揭示了偉大的父愛,以及一種追求人生的姿態。

一分鐘帶你看完《摔跤吧!爸爸》

影片中阿米爾飾演的父親年輕時是印度最優秀的摔跤選手之一,但迫於生計不得不放棄在國際比賽上爲印度贏得一枚金牌的夢想,開始爲生活奔波。

一直想有一個兒子延續摔跤夢想的他,誰知天意弄人——他的四個孩子都是清一色的女孩兒。

本以爲夢想沒希望的他偶然間發現女兒特別會打架,他在女兒身上看到了摔跤的天賦。

於是他開始了對兩個女兒的魔鬼訓練:每天5點起牀訓練、剪去長髮、穿男士短褲、喫運動營養餐。

在童婚盛行、女性嚴重受歧視的印度,起初父親的舉動令全家遭到了村民的嘲笑,女兒們走上賽場參加比賽的過程也屢遭波折。

不過,女孩兒的命運也隨着父親的堅持而被徹底改寫,甚至被同齡早婚的女孩子羨慕……

1

體會堅持的重要性

任何有濃度的教育,有質量的教育都勢必帶着痛苦和堅持。

影片中的父親是全國摔跤冠軍,他有很好的技術。但是無論是誰,無論在哪個方面。只要想成功,勢必要付出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痛苦和努力,“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從掌握技能和獲得知識方面來說,教育從來都是痛苦的。無論一開始對這項技能有多高的興致,到後面都必須克服一段枯燥的過程。

在孩子尚不能理解這一段枯燥的必要性時,她對於學習和教育是不知對錯,身不由己的,這個時候就是展現父母清晰的方向和目標,那麼孩子這時的“痛苦”就是必要的。

教育中孩子對於一些事物的興趣曲線是成一個波動的狀態,剛接觸時候的新鮮,之後如果不感興趣就有一段時間的下降。之後掌握一定知識獲得一定成就後,又會上升,而陷入瓶頸,則又會下降。

所以,痛苦是伴隨我們整個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我們不可避免,勢必要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和樂趣,要相信:只有撥開雲才能見到太陽。

任何的學習都需要毅力和堅持,要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以及非同尋常之處,正因爲如此,最後的成績纔有了“含金量”。

當然,違背規律、忽略事實、過分主觀的堅持則有可能是自以爲是,會帶來不可逆轉的創傷。

影片中的爸爸剛開始看來強硬、不近人情,但在孩子要遵從其他教練指導的時候,爸爸選擇了順其自然,這就是一種溫柔的堅持。

當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也要求我們尊重客觀規律,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長,不要揠苗助長。

2

爲自己爭取命運自主權與尊嚴

女兒一度覺得這樣的魔鬼訓練太苦了,尤其是要讓愛美的女生剪去長髮……

然而,一切的轉折從閨蜜的婚禮開始。新娘對有這樣一位爸爸表示很羨慕。

“我倒是很想有一個這樣的父親,這樣我的父親會爲我的未來考慮。從一個女孩出生開始,她們的命運就是做飯打掃衛生,全身心地做家務,然後等她們成年,就會嫁出去,並把自己交給一個從來沒見過面的男人,然後爲他們生孩子,撫養孩子,這就是一個女生的宿命。

再看看你和你的父親,他在和全世界對抗,他承受着所有人對他的嘲諷。爲什麼?爲了你們有個好的未來。他做錯了什麼?”

那一刻,吉塔發現,原來自己一直握着追逐夢想的權利,雖然有嘲笑,但一定還有很多人羨慕自己啊。

爸爸第一次帶吉塔去參加摔跤比賽,她沒有贏得第一,但是拿了個“特別獎”。這一場比賽,讓她嘗試到了比賽獲獎所帶來的榮譽和尊重,於是她爲自己做了選擇,她主動詢問爸爸:“下次比賽什麼時候?”

所以從這個時候起,她已經不是在爲父親完成他的心願,摔跤這條路是她自己的選擇,這個夢想也是她自己的。

當我們小時候,被家人逼着學鋼琴、學奧數、是否也曾在心裏恨過父母,這種被逼迫着努力的感受,讓很多幼小的孩子,都並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

龍應臺在兒子安德烈21歲時跟他說了這樣一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享受着選擇的權利以及自由帶來的快樂,擁有這一切的你是否有想過,是曾經嚴厲的父母成就了今天的你。

3

必要時需要適當的引導

可能很多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有這樣的困惑:“干涉”和“引導”,尺度應該怎麼把握?

在印度,這個封建思想和重男輕女觀念根深蒂固的國家,對女性充滿了偏見和歧視。有些女孩甚至淪爲生育的工具,並得不到別人對她們的尊重。

父親希望女兒可以有其他的出路,打破當時社會對女性固有的偏見。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當父親看到女兒的摔跤天賦後,他決定“干涉”女兒的人生。

但父親的干涉是有度的,而不是專制的“你只能聽我的”。父親對女兒的訓練有一個期限,就一年。在這一年裏,她得無條件聽從父親。但一年後,她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

後來,女兒不僅愛上了摔跤,還把摔跤視爲自己的事業,主動爲自己的未來而拼搏。這樣,電影中的父親也完成從“父母領進門”到“修行靠個人”的過渡。

具體到影片中的主角,她們其實也繼承了父親的熱情,最開始是父親強迫她們,但在這之後,她們也愛上了摔跤這項運動。正是因爲她們是真的熱愛摔跤,她們纔會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才能爲之努力。

小時候,我們會時不時地感到很困惑,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而更多的小孩,則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想成爲什麼樣的人,所以,有時候適當的引導是必要的。

所以,爸爸媽媽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適當的引導必不可少。

4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信任

關於信任這一點,電影中有個極大的反差。

女兒的摔跤教練一直不相信她有獲得金牌的能力,甚至一度要求她,“只要拿塊銅牌就好了”。反觀父親,雖然女兒在前幾場世界級比賽中接連失利,但他還是選擇了信任。

女兒也沒有辜負父親對她的期望,在最後的比賽中,頂住巨大的壓力,一舉反超對手,爲印度爭得了國際級摔跤賽事的冠軍,成功創造了歷史。

女兒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說:“我想把這一切歸功於我的父親,他一直很信任我。”

其實在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做“羅森塔爾效應”,當父母或教育者們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時,孩子會變得更加自尊、自信,從而在各方面取得異乎尋常的進步。

反之,生活中,如果爸媽們總在無意中給孩子潑冷水,考試沒考好,或者事情沒做好,就懷疑孩子的能力,不相信他,長此以往,只會讓孩子喪失信心,自我懷疑。

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期望和信任起着關鍵的作用。正因爲有着這樣的期待和暗示,孩子纔有動力、有信心去朝某個方向去嘗試,去努力。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爸爸媽媽承擔着重中之重的角色,你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用眼睛去觀察孩子,用智慧去引導孩子,用信任去鼓勵孩子,你們也可以培養出自信、勇敢又出色的孩子!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