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評】第三方評估,如何擺脫“成長的煩惱”

   

中立性、客觀性、權威性,是第三方評估平臺在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公信力是其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一旦失信,很容易動搖用戶的信任,危及平臺的未來。

據10月10日《檢察日報》報道,近年來,社會上湧現出越來越多的第三方評估網站或App,不少人根據這些平臺給出的信息去選擇產品、崗位等,平臺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然而,有網友反映,第三方評估平臺選出的“好物”並不好用,對崗位的評價也有杜撰的成分。被評價的企業也表示,第三方平臺暗含“不給錢就差評”的潛規則,企業深受其害。

互聯網時代,從選擇產品和服務,到挑選職業和崗位,看廣告已經不是唯一的路子,互聯網強大的交互性,讓通過他人的經驗來精準客觀地預知“療效”成爲現實。眼下的第三方評估網站和App,正是瞅準了這一市場藍海,主動“搭臺”讓各方意見來“唱戲”。這種模式已經延伸到百姓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從餐廳、商場、景點、旅店,到汽車、樓盤、電腦手機等產品的評估,有的是通過對實物檢測後作出評價,有的是單純依靠他人評價作出排名。平臺上集納的各方意見,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信息的不對稱,對用戶有着較強的參考價值,也爲平臺帶來了巨大流量和廣告收益。

作爲一種新型的信息中介,構建用戶間信息交流的對話平臺,爲用戶決策做參謀和顧問,並對相對強勢的企業一方起到監督作用,這些本該是第三方評估平臺的立身之本。然而,現實中,一些平臺自恃構建了用戶與商家之間的橋樑,便“理所應當”地與商家索好處、搞分成;一些商家也利用平臺的口碑傳播優勢,在評估信息上做手腳。本應獨立、權威的第三方評估,有的漸漸淪爲精心導演的網絡營銷。

換個角度看,第三方評估類似於時下流行的“意見衆籌”,如今遭遇“成長的煩惱”,一方面在於平臺自身對評價信息疏於審覈和管理,甚至不珍惜資源優勢搞話語權尋租,另一方面其發展模式存在短板。比如,多數第三方評估平臺自定評估標準,給評估留下更多可操縱空間;而單純依靠網友評價作出排名也並非完全可靠,僱傭水軍造成“衆口鑠金”的事在網絡空間裏屢見不鮮。加之眼下國內尚缺少規範第三方評估平臺的法律,相關的市場監管也不甚給力。在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意見衆籌”的攤子支起來了,可一手好牌卻沒能打好。

大家都說好纔是真的好。中立性、客觀性、權威性,是第三方評估平臺在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公信力是其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一旦失信,很容易動搖用戶的信任,危及平臺的未來。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近年來第三方評估也正在成爲我國各級政府管理的創新工具,在一些公共事務、公共政策的施行過程和結果評價方面,第三方評估已經開始在發揮作用。與商業領域的第三方評估平臺相似,公共政策第三方評估也面臨着避免利益干擾,探索制衡措施,建立公開、競爭、監督機制的課題。

相比發達國家,我國的第三方評估市場起步較晚、發展快,其成長難免要經歷陣痛。防範其野蠻、畸形生長,第三方評估平臺首先要建立客觀、科學、公平的評估標準,建立健全平臺信息把關機制,在信息保真保實上下功夫。其次要恪守商業誠信,在利益面前不能忘記了爲什麼出發。此外,需要有“局外人”對第三方評估平臺進行監督,這離不開相關的制度和立法、審慎的監管以及用戶的監督。與此同時,也要避免過分干預,確保第三方評估的獨立性。在國外,第三方評估平臺有着多元的發展和盈利模式,其中不少或可爲我們借鑑,比如可以嘗試利用已有的數據平臺來搭建交易平臺;通過整合評估意見,爲商家有償提供消費報告和策略等。有了正當的生財之法,自然沒必要再走歪門邪道來賺“外快”。

讓第三方評估真正成爲使用者靠譜的決策參謀、“幕後軍師”,建立健全誠信可靠、公平競爭、監督到位的市場秩序,必不可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