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松潘縣毛兒蓋鎮克藏村的仁青卓瑪與家中留傳下來的紅軍割麥證合影(松潘縣委宣傳部供圖,圖片來源:四川日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軍停留時間長的第二個原因是,紅軍在毛兒蓋期間,正在進行尖銳的黨內鬥爭,爲統一思想,團結紅軍,黨中央前後召開了兩次政治局會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沙窩會議決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一次正式使用“長征”一詞\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懋功(今小金縣)北部的兩河口召開會議,確定紅軍北上的戰略方針,並制定了《松潘戰役計劃》。

"\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方誌四川”編者按\u003C\u002Fstrong\u003E2019年7月30日,松潘縣黨史地方誌辦公室主任車華強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講述了1935年8月紅軍在松潘縣毛爾蓋片區召開的2次重要會議:沙窩會議和毛爾蓋會議,沙窩會議首次正式使用“長征”一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沙窩會議決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一次正式使用“長征”一詞\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懋功(今小金縣)北部的兩河口召開會議,確定紅軍北上的戰略方針,並制定了《松潘戰役計劃》。1935年7月松潘戰役失利,動搖了張國燾本來就不太堅定的北上決心,他再次提出南下。因此,爲統一思想,團結紅軍共同北上,中央政治局於1935年8月4日至6日召開沙窩會議。沙窩會議會期3天,實際討論內容兩項:第一項是解決紅軍究竟是北上還是南下的問題,第二項是組織問題。會後,出臺了《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的政治形勢與任務的決議》,重申了兩河口會議決定的北上方針的正確性。同時,決定增補陳昌浩、周純全爲政治局委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兩河口會議會址內的會議決議(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兩河口會議會址講解員爲遊客演唱革命歷史歌曲《當兵就要當紅軍》(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的政治形勢與任務的決議》指出,“紅軍一萬八千里的長征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偉大的事業”。這句話中使用到的“長征”,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正式使用這個詞語。\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沙窩會議會址(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沙窩會議會址(四川日報記者 楊樹 王雲 攝,圖片來源:四川日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6歲的東巴老人是沙窩會議會址的看管員,他講述了紅軍在這裏開會的故事(四川日報記者 楊樹 王雲 攝,圖片來源:四川日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沙窩會議確定了紅軍繼續北上的方針。張國燾同意北上,但又提出一個觀點:北上以後向黃河以西也就是青海、新疆一帶發展。中央研究後認爲,還是應該在到達甘肅以後,向洮河以東方向發展,建立根據地。爲解決這一分歧,1935年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了毛兒蓋會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爾蓋會議會址(圖片來自網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兒蓋會議上足見毛澤東雄才大略,周恩來重病在身依然心繫革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兒蓋會議就紅軍北上後向東還是向西發展的問題進行了討論。參會委員一致認爲,向西是逃跑路線,向東纔是戰略進攻。因此,會議又出臺了《關於目前戰略方針之補充決定》,確定北上以後向洮河以東發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一方面軍長征路線圖(圖片來源:中國大學生在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籌糧休整一個多月再出發\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央機關在毛兒蓋片區待了整整一個月,紅一、紅四方面軍則停留了40多天。在同一地區停留如此之久,是紅軍長征途中極其少見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兒蓋會議遺址(圖片來源:人民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松潘戰役失利後,從松潘縣城北上的計劃無法付諸實施,中央軍委放棄了原定的《松潘戰役計劃》。毛澤東認爲,與其打松潘、打胡宗南,用千萬紅軍戰士的生命到胡宗南的屠刀下去討一條通道,不如向大自然闖出一條生路。隨後,紅軍選擇經草地北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油畫《紅軍過草地》(圖片來自網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北上過草地,必須要有足夠的糧食。紅軍到達毛兒蓋地區差不多是7月份,基本已經斷糧。怎麼辦?只有等8月底青稞成熟收割後,紅軍才能帶上糧食北上。紅軍過草地的糧食,就是在毛兒蓋地區籌集的。當時,紅軍幾乎在每家每戶都留有木質借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松潘縣毛兒蓋鎮克藏村的仁青卓瑪與家中留傳下來的紅軍割麥證合影(松潘縣委宣傳部供圖,圖片來源:四川日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軍停留時間長的第二個原因是,紅軍在毛兒蓋期間,正在進行尖銳的黨內鬥爭,爲統一思想,團結紅軍,黨中央前後召開了兩次政治局會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油畫《長征途中》(局部)(圖片來自網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紅軍在長征過程中一次難得的休整機會。因爲從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一路上都很艱辛。雖然松潘戰役失利,但卻將國民黨軍隊壓縮到松潘縣城附近,紅軍在毛兒蓋休整相對安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軍長征時過草地就是從四川毛兒蓋進入若爾蓋大草原,途中經過沼澤地,異常艱難,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此圖是“金色魚鉤”故事發生地(圖片來自網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軍長征時過草地就是從四川毛兒蓋進入若爾蓋大草原,途中經過沼澤地,異常艱難,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此圖是“七根火柴”故事發生地(圖片來自網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軍經歷七天七夜後走出草地,來到班佑(圖片來自網絡)\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03458366598400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