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鋼鐵產量增長過快,還會帶來“增產不增效”的不利影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何文波告訴記者,上半年粗鋼產量增加4434萬噸,而鋼材淨出口摺合粗鋼同比減少7萬噸。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HvNuRh3Ydf2gc\" img_width=\"800\" img_height=\"200\" alt=\"鋼市“火”從何來?誰在增產?有無風險?\"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粗鋼產量4.92億噸,同比增長9.9%,再創歷史同期最高值。二季度更是連創新高,達到每秒產鋼超過30噸的“巔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前提下,鋼材市場靠什麼支撐?去產能下鉅額增量從哪來?產量不斷攀升,是否隱含風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鋼產量連創新高,鋼市“火”從何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鋼鐵產量的增長完全是由國內市場需求拉動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祕書長何文波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兩年來鋼材價格回升,產量也節節攀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一季度,我國鋼產量在2018年突破歷史最高值的基礎上再創新高。緊接着4、5、6月份,粗鋼月產量再度刷新紀錄,由此也帶來了“鋼賣哪去了”的疑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何文波告訴記者,上半年粗鋼產量增加4434萬噸,而鋼材淨出口摺合粗鋼同比減少7萬噸。這說明增產量主要用在了國內消費,而且實實在在都賣出去了,其中三分之二是滿足建設領域需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鋼鐵產量強勢增長,最重要的拉動因素是消費需求旺盛。據測算,上半年粗鋼表觀消費量約4.6億噸,增長高達10.6%。”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說,儘管汽車用鋼需求下滑,但基建的持續投入帶來了以螺紋鋼爲代表的建設用鋼量持續增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半年,我國投資“補短板”力度加大。一些重大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加速推進,貧困地區薄弱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持續發力,由此帶來鋼材需求火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價格看,截至6月底,螺紋鋼價格依然保持每噸4002元,同比僅下降1.3%,板材價格則同比下降了9.3%。\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去產能背景下,誰在增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與生產總量增加情況相比,增產結構更值得關注。”何文波認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中鋼協統計,上半年,作爲會員的大中型企業粗鋼產量增長5.6%,但非會員企業即小型鋼廠增長24.1%,增速遠高於前者。後者生產增量更是佔了總增量的56.2%。\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何文波分析說:“2017年6月30日以後,‘地條鋼’產能應退盡退。當年下半年,非會員企業產鋼7500萬噸,可以認爲都是合規合法產量。但到了今年上半年,非會員企業產鋼量比那時增加了5343萬噸,增長高達71.2%。”\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哪些企業在增產,產能是否合規,是否符合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等,都亟待查清。”他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瞭解,當前不少鋼鐵企業爲了增產持續高負荷生產,產能利用率甚至高達150%。一些鋼鐵主產地產量更是“突飛猛進”。一季度河北粗鋼產量同比增長19.2%,是全國的2倍,貢獻了全國近一半增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年來我們去掉了1.5億噸粗鋼產能和1.4億噸‘地條鋼’產能,顯然,光去產能不限產量是不行的,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共同研究解決。”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王偉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產量連連攀升,有無風險?\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專家表示,長時間高負荷生產極易引發安全、環保及質量風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去年高管薪酬居上市公司榜首的方大特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持續高產,僅一季度就數十次打破日產紀錄。但上半年接連發生2次事故,已造成多人死亡。江西省安全生產委員會通報稱,事故暴露了方大特鋼重效益輕安全問題突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鋼鐵產量增長過快,還會帶來“增產不增效”的不利影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鋼協數據顯示,上半年,會員鋼鐵企業主營業務利潤同比下降30.7%。從近期公佈的上半年業績預報看,太鋼不鏽、華菱鋼鐵、鞍鋼股份、安陽鋼鐵、韶鋼松山等鋼鐵上市公司淨利潤均出現下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不及時轉變依靠規模擴張、高產超產的思路,鋼鐵行業仍可能回到供大於求的老路。”中鋼協會長高祥明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表示,從近幾年已公告的產能置換項目看,各地擬建鋼鐵項目的粗鋼產能近2億噸,其中的過剩風險必須警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鋼鐵行業‘靠規模擴張謀發展’的慣性思維沒有徹底改變,‘靠提質增效要效益’的創新能力沒有全面形成,扭曲生產要素配置的低水平‘殭屍’產能沒有徹底清除。”王偉認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三季度,工信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將開展督導檢查,對已化解產能復產、“地條鋼”死灰復燃、產能置換不合規等行爲進行重點檢查。(新華社記者姜琳)\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u0N9zD2qDrIP\"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鋼市“火”從何來?誰在增產?有無風險?\" inline=\"0\"\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19261334277376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