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美國媽媽講述了身邊的一個故事——

兒子Nicky放學回來跟媽媽說:“媽媽,我們班的一個女生又被一個男生欺負了,他總是在教室裏追她,還掐她。那個女生很難過,但是那個男生不僅沒有安慰女生,反而還覺得很有意思。”

除了這些,Nicky還曾經跟媽媽說,他看到過一幫孩子,在休息時打擾其他孩子,甚至還有個男生想要用刀割一名女生的頭髮……

生活中,孩子之間很容易就能產生摩擦,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苦惱——“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了怎麼辦?”

其實,與其考慮這個讓人糾結的難題,父母們不妨換個角度想一想,到底什麼樣的孩子容易被欺負呢?你家的孩子看上去“很好欺負”嗎?

以下幾種類型的孩子在外容易被欺負:

1、體弱瘦小的孩子

體格弱小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天然的優勢。倘若被欺負,即使想反抗也反抗不了,這就是典型的“心有餘而力不足”;相反,一個健壯、結實的孩子在面對挑釁和找事時,會在無形中給施暴者增加壓力。

因此,父母可以多和孩子進行戶外鍛鍊,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或者讓孩子多扮演英雄人物,以此來塑造孩子的陽剛之氣。

強大自身,才能更好的規避危險。

2、膽小怕事&沒有鎧甲的孩子

父母們可以回憶一下,自己上學時那些經常被欺負的同學,是不是大多都唯唯諾諾、膽小怕事、毫無反抗的意識和勇氣呢?

其實,這些孩子的內心十分脆弱、敏感,加上家長管的太嚴,總要求孩子出門儘量別惹事,孩子從小沒有在心中建立正確的認知,覺得在外惹事會給家長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或被家長知道後免不了要受到責罵,便在外面處處小心,忍氣吞聲。

然而,在孩子的世界裏,更多的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

你可以保證自己不欺負別人,但如果你想不被欺負,就要找到一副鎧甲。

這鎧甲可以是你自己的力量,也可以是爲你出頭的兄長和家人,早一點找到它,就能早一點免受侵害。家長既不要覺得孩子們之間都是小事,也不要刻意把事情放大。要教會孩子——不管什麼時候,活得要有底氣有膽氣,雖然我們並不一定惹事,但是也一定要做到遇事不怕事,才能讓小人退散,擁抱正能量,堂堂正正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3、性格孤僻的孩子

性格孤僻、缺少朋友的孩子,即便被欺負了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施暴者可能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所以纔會肆無忌憚的施以惡行。

孩子之所以孤僻,大都跟他們的成長環境和性格有關:一方面,孩子本身性格內向靦腆,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因此無法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另一方面,父母生活不穩定,孩子經常跟着奔波,總是不停的更換環境,因此孩子沒有穩定的朋友圈。

要解決這個問題,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不斷創造孩子與其他同齡人接觸的機會,同時可以向孩子分享自己的人際交往技巧和方法。

父母做榜樣:尊重別人,也要保護自己

此外,爸爸媽媽也要爲孩子做好榜樣。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從孩子身上就能看到父母的影子。

那天在遊樂場,我目睹了一場孩子之間的戰爭。

一個5歲多的熊孩子,一會兒搶走這個孩子的玩具,一會兒把那個小孩從梯子上拽下來...簡直是無法無天。

因爲害怕女兒被捉弄,所以我守在女兒身邊,也一直盯着熊孩子。

只見他一路殺到積木區,直接把別人搭好的房子踢得七零八落,轉身打了邊上小男孩一巴掌。

但沒想到,這個有些文弱還矮一些的小男孩,沒有猶豫,也沒有怯懦,馬上反擊,反把熊孩子推倒在地。

熊孩子立刻大哭起來,更誇張的是哭聲剛響起,她母親已經飛奔而來,朝着男孩大吼:“你兔崽子,你敢打人。”

可之前,熊孩子欺負人時,她卻始終在“消失”。

這時,小男孩的爸爸也走了過來。熊孩子母親的聲音又高了八度,嚷嚷着讓男孩道歉,而男孩爸爸卻摟着兒子的肩膀,堅定地要求工作人員查看監控視頻,很快真相大白。

這位爸爸要求對方必須道歉。

那個母親臉色很難看,含含糊糊地說了句對不起,就拉着熊孩子走了。

熊孩子後面站着熊家長,而男孩則和父親一樣,儒雅而又不失力量。

遊樂場又恢復了平靜,只是這次沒人再打擾小男孩搭積木。

做個像上面那位爸爸一樣的家長吧,別再像以前教育中一味強調孩子要聽話、乖、忍讓、不要跟別人衝突,以至於孩子在被侵犯的時候也不願意聲張,甚至逆來順受、習以爲常。

告訴孩子,要懂得保護自己。不能去傷害別人,但也絕不能被人傷害。

如果看上去很好欺負,那可能是你的溫柔;但不能真的好欺負,這樣就是軟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