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历史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既然是战争小说,自然是以男性为主体的一部作品,整部作品中男性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或刚正不阿,或充满仁义,女性在作品中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但是演义中女性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他们在男权社会中过的卑微,男人为了家庭,权力,金钱,名利将他们随意处置。男人带给他们的不是兴奋的家庭,甜蜜的爱情却是颠沛流离的生活。

《三国演义》:虽是人间绝色,却巾帼不让须眉,最终悲剧收场

《三国演义》中的女性,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描写,但是女性在作品中陪你过的影响却是巨大,如果没有女性形象的加入,三国或许就没有这么精彩。在《三国演义》中我们注意的往往都是那些个超级英雄,很少注意到里面的女性形象,但是女性虽然是配角的身份,但是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她们通过各自的聪明才智周旋在男人中,甚至为自己留得立足之地。她们在这样动荡的时代也始终遵循着三从四德,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境地,他们都能对丈夫做到不离不弃。面对各种利益集团的相互交错,她们仍旧不屈不挠。在众多的女性当中,大放异彩的无疑是那些具有大智慧的女性,她们卑微地活在男权社会中,没有自我,也找不到存在的价值,但是总能通过自己的智慧生存下去,她们或许有的是为了国家,或许只是为了单纯的味自己谋个求生之道,而貂蝉便是这类女性的代表。

《三国演义》:虽是人间绝色,却巾帼不让须眉,最终悲剧收场

貂蝉,作为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有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貌,貂蝉的智慧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作为三国最著名的美女,她的出现无疑为这部本是男人战争的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貂蝉的出场就显示了这个女子的与众不同,当时董卓专权肆虐,王允忧心如焚,某夜忽然听到貂蝉在牡丹亭长吁短叹,于是喝曰:"贱人将有私情耶?"貂蝉跪答曰:"贱妾安敢有私。"允曰:"汝无所私,何夜深于此长叹?"蝉曰:"容妾伸肺腑之言。"允曰:"汝勿隐匿,当实告我。"蝉曰:"妾蒙大人恩养,训习歌舞,优礼相待,妾虽粉身碎骨,莫报万一。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立不安,因此长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允以杖击地曰:"谁想天下却在汝手中耶!"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貂蝉不仅仅是聪慧,懂得察言观色的人,还是知恩图报的人,为报王允的养育之恩,甘愿舍身其中。于是,王允将貂蝉先许给吕布为妾,然后又送给董卓,利用貂蝉的美色,二人密定了离间计和连环计最后使吕布和董卓刀剑相向。文中有很多地方都表现出貂蝉的智慧与狡黠,像《三国演义》第八回曾写道:"卓偶染小疾,貂蝉衣不解带,曲意逢迎,卓心愈喜。吕布入内问安,正值卓睡。貂蝉于床后探半身望布,以手指心,又以手指卓,挥泪不止,布心如碎。董卓朦胧双目,见布注视床后,目不转睛。回身一看,见貂蝉立于床后。董卓大怒,叱布曰:'汝敢戏吾爱姬耶!'左右逐出,今后不许入堂。"《三国演义》第八回曾写道:"卓偶染小疾,貂蝉衣不解带,曲意逢迎,卓心愈喜。吕布入内问安,正值卓睡。貂蝉于床后探半身望布,以手指心,又以手指卓,挥泪不止,布心如碎。董卓朦胧双目,见布注视床后,目不转睛。回身一看,见貂蝉立于床后。董卓大怒,叱布曰:'汝敢戏吾爱姬耶!左右逐出,今后不许入堂。"通过这一段可以明显的看出,貂蝉一面对董卓悉心照顾,得到董卓的欢心,一面又挥泪不止得到吕布的怜爱,这个聪明的女子只是用这几个动作就让两个男人互生隔阂,从这就可以看出貂蝉的机敏与智谋。很多人将貂蝉的成功归功于王允的指挥,但是在我看来,貂蝉的成功归功于她自己,她在董卓和吕布之间巧妙周旋,不断激化二人矛盾,最终使董卓死于吕布的剑下,吕布则被曹操缢死在白门楼,而貂蝉却不了了之。后世不少人曾称赞貂蝉的智谋,许多人也将她的事迹写成了平话或戏剧,都认为貂蝉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女子,但又有多少人能读出她的悲伤,她的无可奈何呢?

《三国演义》:虽是人间绝色,却巾帼不让须眉,最终悲剧收场一、貂蝉的悲剧

在我看来,貂蝉的悲剧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是无可奈何的命运之悲。貂蝉从小的时候就进入王允的府中,教她歌舞和其他技艺,这种身份的定位本就体现了貂蝉的命运走向。当王允发现她在园子里唉声叹气时,先是心声怒火,但听完貂蝉的缘由,见到她的面容后,便怒气大消。他知道董卓和吕布都有好色的缺点,看到貂蝉便计上心头。于是,他马上就改变了对貂蝉的态度,并待她如女儿般,他清楚的知道貂蝉便是他打败董卓和吕布的最佳武器。当她成为王允的政治工具后,她在董卓和吕布之间巧妙周旋,努力的离间二人之间的关系,在《三国演义》第八回曾写道显示出,董卓大病,貂蝉衣不解带的照顾,吕布来探,她却含泪不止,以手比心,:"卓偶染小疾,貂蝉衣不解带,曲意逢迎,卓心愈喜。吕布入内问安,正值卓睡。貂蝉于床后探半身望布,以手指心,又以手指卓,挥泪不止,布心如碎。董卓朦胧双目,见布注视床后,目不转睛。回身一看,见貂蝉立于床后。董卓大怒,叱布曰:'汝敢戏吾爱姬耶!'左右逐出,今后不许入堂。"通过这里就可以看出貂蝉在董卓和吕布之间游刃有余。为除国贼董卓,她放弃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以自己的美貌和肉体作为战斗的武器,她站在政治斗争的浪尖之上,除了迎头直上,没有其他选择,她希望她的牺牲,可以为自己的恩人王允,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安宁做出一点贡献。如果说貂蝉在行动过程中沉着冷静、从容应对的表现值得世人称赞的话,那么她为除国贼,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青春和贞操又该换来什么呢?在读貂蝉的故事时,我时常会为她感到惋惜,那么一位有勇有谋、倾国倾城的女子却卷入不见鲜血,明争暗斗的政治斗争中。她的牺牲使我想到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剧无处不在,她们只是男人们为了权利、地位的棋子和工具,但从来没有肯定过女性在政治中的价值,而《三国演义》更是将貂蝉的悲剧印在读者的心里。

《三国演义》:虽是人间绝色,却巾帼不让须眉,最终悲剧收场

貂蝉后期的悲剧是自我放逐的悲。吕布杀了董卓之后,到郿坞娶了貂蝉,后吕布被曹操缢死在白门楼,而貂蝉却不知所踪。在吕布面对与曹操大战,陈宫劝吕布出战时,《三国演义》曾提到:"布闻言愁闷不决,入去貂蝉,貂蝉曰:'将军与妾做主,勿轻身自出。'布曰:'汝无忧虑,吾有画戟、赤兔马,谁敢近我?'乃出谓陈宫曰:'操军粮至者,诈也。操多诡计,吾未敢动。'宫出,叹曰:'吾等死无葬身之地矣!陈宫曾劝过吕布主动出击,曹操带粮打仗坚持不了多久,但吕布却因貂蝉的一句话,而放弃了此次战役,不久,曹操破城而入,吕布被缢死在白门楼,这里便是三国最后提及貂蝉的地方,结局到底如何没有准确答案。本是足智多谋的貂蝉在这个时候怎么会退却了呢?

《三国演义》:虽是人间绝色,却巾帼不让须眉,最终悲剧收场

在我看来,后期的貂蝉处于自我放逐,迷失自我的灰暗阶段,她为了自我安全而不顾吕布和全城将士的性命,劝吕布"勿轻身自出",还每天每夜的与吕布饮酒作乐,这时候的她明显的陷入了迷茫之中,王允、董卓已死,吕布也深陷困境,本是棋子的她找不到自我价值和人生方向,所以选择了放逐。罗贯中曾运用大量的笔墨来描绘貂蝉的前期,但"长安兵变",吕布缢死后便没有任何文字了,她的结局成了未解之谜,但后世仍根据她的种种事迹,虚构了她的结局。就像昆剧《斩貂》中描述的一样,貂蝉被张飞转送给了关羽,但关羽却认为其水性杨花,朝三暮四,于是乘夜拔剑痛斩美人于灯下。京剧《凤仪亭》提到,曹操将貂蝉赠与关羽,关羽却不闻不问,于是貂蝉便自尽而亡。还有称貂蝉被男人送来送去,对世间万物再无任何留恋,看破红尘,最终遁入空门了。不管史上有没有这样一位奇女子,也不说这些结局是不是事实,但最终都逃不了一个"悲字。

《三国演义》:虽是人间绝色,却巾帼不让须眉,最终悲剧收场二、貂蝉悲剧的原因

(一)貂蝉的社会地位决定自身悲剧命运

貂蝉,本是东汉王朝高级武官的帽冠,所谓武冠"附蝉为主,貂尾为饰",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貂蝉用作东汉末年美女的名字,但在《三国志》中,却从未提及貂蝉这一女子,只是指出当时吕布曾与董卓的一个婢女有染。《三国演义》中的貂蝉,本是司徒王允府中的歌姬,年方二八,能歌善舞,美若天仙。无论是在《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与吕布和董卓有纠葛的都是一名年轻貌美的婢女,由"婢女"这一卑微的身份就可以察觉出貂蝉悲剧的结局。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在战乱时期,女子都是不用流血,不用战争就可以轻易取得胜利的最佳武器,男人在获取成功、名誉、地位时,从没有想过女性自身的感受,她们是无奈的、被迫的、受屈辱的成为男人、甚至国家战斗的政治工具。单就貂蝉来说,她本是王允府上的婢女,婢女的身份就让她毫无主权可言,于是在王允将她许给吕布时,她无话可说;在王允又将她送给董卓时,她除了接受也没有任何怨言。难道貂蝉本身就是愿意去做这个差事吗?我想并不是这样,她是无可奈何的接受,尽全力的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有人说,貂蝉是大义型女性,为了报恩,为了国家才做出这么大的牺牲,不顾一切的使董卓与吕布刀剑相向;也有人说,貂蝉没有表达任何想法,只是对命运的无可奈何,在男权社会中,她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她只是努力的使自己活下来。在三国时期,只是就她婢女的身份来看,她的命运就注定了悲剧。

《三国演义》:虽是人间绝色,却巾帼不让须眉,最终悲剧收场

(二)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是貂蝉悲剧的重要原因

三国时期朝纲紊乱、诸侯争霸、政局动荡不安,这个时期的战争时间长达九十年之久。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如果只靠忠义和道德是难以成事的,这个时代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智慧和武艺,这是乱世英雄争霸的必备条件,东汉末年,各地开始出现了很多地方霸主,于是混战开始。战争频发的三国时期,智慧和勇气并不是男人的专利,许多女性也有着报效国家,保护家庭的精神。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女性形象大都是贤妻良母式的,具备温柔体贴的性情和善良勤劳的美德。但是在战争频发的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和古时封建女性不一样的进步思想,一些女性不再受汉文化对于妇女"三从四德"之类清规戒律的约束,从小练就一身的武艺,一些女性不再只是照顾家庭,进行劳作,遵守礼教思想的工具,而是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国演义》:虽是人间绝色,却巾帼不让须眉,最终悲剧收场

《三国演义》中就出现许多有别于传统女性形象的巾帼英雄形象,她们英姿飒爽、才智过人、武艺超群,比如小说中的孙夫人、徐夫人、王异等,这与三国时期尚智尚勇的时代风气不无关系。 她们的智慧和勇气被时代所认可,符合时代的主流特征,。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勇气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这就造就了小说中智勇双全的巾帼英雄形象。对于貂蝉来说,三国时期的时代背景更是给她本就卑贱的身份又增添了一笔,男权的世界无需女子多言,长相貌美增添了烦恼,地位低下失去了人权。王允可以说是貂蝉的主人,无论王允吩咐了什么使命,婢女只有遵守、服从的义务,没有反抗、拒绝的权利。在貂蝉除掉国贼董卓以解救天下苍生,孙夫人英勇保刘备安全返回荆州。虽然小说在描写巾帼英雄女性形象的时候有虚构成分,比如作者虚构了祝融夫人这位不见诸正史的女性人物,但在三国时代尚智尚勇时代风气的大环境下,她却是一个符合历史逻辑的人物。小说中部分女性的嫉妒成性和趋利忘义大都被视为女性劣根性的产物。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女性的这些嫉妒和趋利心理正是来源于男性的压迫。封建时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是女性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男子在家庭生活中拥有多个配偶,势必恩宠有别,而恩宠轻重直接关系到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命运。在情感上遭受冷落的女子,其仇恨意识本应直接指向负心男子,但因男子本身太强大,对他们进行报复要冒相当的风险,而且很难奏效,她们就将这种怨恨的情绪转向自己的同类。这也便解释了小说中袁绍妻刘夫人尽杀五小妾和何后鸠杀王美人等令人发指的妒恨行为。《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大多以悲剧结尾,无论是为救苍生除掉国贼的貂蝉、屡次被丈夫刘备所抛弃的糜夫人,还是目光短浅的清河公主等等,她们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都揭露了当时封建女性内心所受到的压迫和伤害,同时也反映出正是因为当时战火纷争、勾心斗角的社会现象,才让一部分女性有了新的思想觉醒,这对女性破除封建思想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国演义》:虽是人间绝色,却巾帼不让须眉,最终悲剧收场

(三)罗贯中生活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经历也是貂蝉悲剧的重要原因

罗贯中,明末元初的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更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生活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经历对《三国演义》的撰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元朝末年,战争不断,群雄并起,罗贯中就曾加入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府下,并且多次为其谋划,甚至一度与朱元璋为敌。正是经历过这些大动乱,目睹了现实的纷争,才会对历史和人生都有了更深刻的想法,才会写出《三国演义》中那些精彩绝伦的战争场面和计谋,才会有了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杰出女性。罗贯中自号湖海散人,通过他的号便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贪恋官场权贵的人,他游于四海,衷于写作,正是因为这些出游经历,见遍了祖国大好河山,才更好的写出了三国各地的风土人情。

《三国演义》:虽是人间绝色,却巾帼不让须眉,最终悲剧收场

然而在对女性方面的描写,罗贯中并没有用大量的篇幅去进行描绘,或许也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世人对罗贯中的人生经历描写的相对较少,只是明确的知道,14岁时他的母亲便因病去世,于是跟随父亲去各地经商。或许正是因为母亲的早逝,让他的幼年缺少母爱,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母亲的形象都是正义凛然的,如徐庶之母。这种经历,让他自身对女性有了不一样的想法。虽然身处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他并没有把女性盲目的归结到"红颜祸水"、"祸国殃民"这种词汇身上,也没有读出他对女性的侮辱和歧视,反而,他通过文字描述了封建时期不一样的女性形象,他笔下的女性个性鲜明,无论好与坏,他都写出了女性冲出思想牢笼,渴望尊重平等的信念,但令人惋惜的是罗贯中笔下的女性虽聪慧忠义,但结局却令人悲伤,而貂蝉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真实历史上是没有貂蝉这个人,但罗贯中却把她明明白白的写出来,并且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打败董卓,牵扯吕布的重要武器。。

《三国演义》:虽是人间绝色,却巾帼不让须眉,最终悲剧收场

《三国演义》中女性貂蝉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迫于无奈陷入战乱频繁、勾心斗角的时代中,她们迷失了自我,成为男人战斗的棋子,是男人阳光下的影子,她们的命运充满了悲剧性,,尽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她依然没有放弃过生命,努力的生存着。在我看来,三国中的女性她们有的突破了原先封建思想的枷锁,有了渴望平等、尊重的思想,但现实让她们无可奈何。智慧型女性可以说是三国中变现最出色的女性,她们有着自己的道德情操,有着自己的恩怨分明界限,正是因为在众多的男性之中才更能凸显出她们的女性光辉。在以男权为中心的三国时期,智慧型女性貂蝉的悲剧是无法避免的,她们通过间谍、联姻、勾引等毫无权利说不的方式成为只是获得胜利和成功的政治工具,在为她们的遭遇感到同情无奈时,更多地是应该是看到她们身上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和渴望自由、平等、尊重的信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