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你的投票,決定我老爹的生死”,他爲何發起這樣的投票?)

父親重傷,治療不見好轉,面對父親的生死,他在網上發帖讓網友進行選擇。聽起來十分不可思議的事情,近日發生在了常州的化龍巷論壇上。

3月15日,一位常州市民發起了一個投票帖,稱他父親騎電動車摔倒後受傷,進行了脊椎手術,本已經癒合出院,誰知術後手術傷口化膿,他的父親又出現了顱內感染,腦脊液漏,切口感染等問題。醫生表示“能活多久看‘造化’了“、“一百萬花下去也不一定有用”。這位網友表達悲傷之情後說,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這個帖子引來了許多網友的留言跟帖,網友們看法不一。今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與發帖人取得了聯繫,瞭解了其中的來龍去脈。

父親傷情危重

救不救竟請網友投票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平時給學生出的選擇題裏,四個選項總有一個正確答案。然而,我現在面臨的選擇,無論怎樣分析,都找不出合適的選項。今天,我把最近的經歷寫出來,請大家幫我選選。謝謝了。”網友“丿布萊克丶”在常州當地論壇化龍巷上發起了一個投票帖。

據他介紹,今年1月31日,他的父親騎電動車摔倒,這一摔幾乎摔進了鬼門關。2月1日脊椎手術,術後在ICU裏肺部感染嚴重,2月12日做了氣管切口手術。經過19天的漫長治療,醫院說可以出ICU了,出院小結上顯示傷口甲級癒合。

圖片

出院小結上顯示傷口甲級癒合

“本以爲一切開始好轉,可是轉回金壇後,因爲手術傷口化膿,立刻進了ICU。不到24小時,就被醫生通知,建議轉到更高級別的醫院治療。此時,常州的醫院表示沒有病牀,2月20日我們只得去了南京。”如今,傷口沒見好轉,又出現了顱內感染,腦脊液漏,切口感染等問題。南京的醫生表示,能活多久看“造化”,“一百萬花下去也不一定有用”。該網友表示,因爲在南京沒法直接用農保,現在的開支很大。最近一直和常州做手術的醫院聯繫,對方始終拒收。如果能轉回來,父親的報銷比例可達65%左右。

“父親多次用盡全身力氣,跟我說,不治了要回家。我知道,他是覺得費用太高,後續未知,不想拖累家人。母親爲了省錢,也爲了多看看父親,不願住旅館,一直在醫院的長椅上坐着。”該網友感嘆,他上有老,下有小,如今也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儘早放棄,減少治療帶來的痛苦?還是借錢賣房,繼續治下去,哪怕人財兩空?請大家爲我拿個主意吧。”

在網帖的最後,他強調自己發帖的目的不爲募捐,不接受捐款。

圖片
網帖截圖

網友意見針鋒相對

放棄治療還是繼續堅持?這個話題被髮在常州當地知名論壇化龍巷上,網友們對此進行了熱烈討論。截至記者發稿前,點擊閱讀量已經超過了4萬人次,200多位網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網友毫不留情地批判發帖人:“自己爸爸的生死讓一羣陌生人來決定?”也有網友建議尊重老人的意願,放棄治療,不應該增加病人的痛苦。還有不少網友表示,可以選擇和家人商量,盡力就好。網友“逗懿”留言說:“如果醫生都說沒有希望,那尊重病人的想法,葉落歸根。如果還有方法治療,那就不要留遺憾。”

網友“9998”表示,自己經歷過失去父親的感覺。“如果是我,我會選擇賣房治療,說不治療的,你們沒有失去過親人,真正至親之人,躺在那裏,只要有10%的希望,還是會治療的,感染不是絕症,治癒可能性比癌症大,老師幹個10年,買套房子,應該問題不大,房和延續生命,我會傾盡所有爲父治療。”

網友“ritameilin”則是和大家分享了他家人的經歷:“其實那些說不治療不孝順的人是家裏真的沒有人生過大病,說實話我們也有過這個情況,我們當時救了,花了很多錢,人救回了,癱瘓在牀,生活不能自理,也不能說話,但是腦子很清醒,現在請了保姆,老太太一輩子都是很愛乾淨的人,突然一下子自己這樣她很不能接受,看到我們就是哭,要自殺,可能如果她自己能選的話肯定希望自己當時死了,有尊嚴的死了。”

圖片
網友評論截圖

當事人說:

兩難選擇想聽聽大家意見

幾經周折,紫牛新聞記者聯繫上了發帖人,在常州市金壇區工作的吳老師。1982年出生的吳老師如今在金壇某鄉鎮上的公辦初中做音樂老師,近一個月一直輾轉於南京、常州兩地。

紫牛新聞記者見到他時,他明顯十分疲憊。“我是一名教師,妻子也有工作,我們家庭的收入還算不錯,但是在南京的ICU裏,一天的花費少的時候兩三千,多的時候五六千,關鍵希望渺茫,我們內心都很糾結。”吳老師說,南京的醫生明確告知他,如果保守治療,短期內就有可能有性命之憂,“有可能下週末都撐不到”。即便做開顱手術,康復的幾率也很小。“如果100萬花下去,能有個七八成的概率救活,我作爲兒子,賣房也要救父親。”此外,吳老師的父親目前僅有右手能用上力氣,腿部和左手根本用不上力,下半身沒有知覺。“醫生說,即便能闖過眼前這一關,未來癱瘓在牀的可能性非常大。”

吳老師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在南京治療期間,雖然父親顱內感染而且情況日趨嚴重,與家人的溝通越來越困難。“但是父親不止一次地跟我們說,不要在南京繼續治療,想要回家等着,這樣可以少花點錢。他說,即便我放棄,也不會恨我。”

圖片

發帖人吳老師

雖然花費不小

但是不再募捐

剛剛轉院到南京的時候,父親住在ICU裏,母親不願意去住旅店,就在醫院的長椅上過夜。“老人家說,夜裏萬一有個情況,她守在那裏可以早點知道。其實我們清楚,一方面是擔心父親,另一方面,老人家也是爲了省錢。”吳老師告訴記者,每次母親問花了多少錢,他都會說“沒多少錢,大頭都能報銷”。事實上,到了南京之後的費用都得自己先行墊付,然後再拿回金壇報銷,“報銷比例比在常州要低不少”。

採訪中,吳老師也坦言,自己之前曾經通過愛心籌款軟件在網上募集善款。“這次我發帖不是爲了募捐,不接受捐款。”此外,他還向記者表示,未來有能力的時候,會將之前募集的善款退還給大家。據瞭解,之前兩次網上募捐,共計募得10萬元左右。

吳老師多次表示,現在就是不知道如何取捨,既不忍心放棄治療,看着父親一步步遠去,但是又拿不出百萬鉅款賭一賭。

“網上有很多回復,有人覺得應該放棄,不要最後錢花了,人還是沒了。也有人罵我是懦夫,早就想要放棄,只是借網友的口來說。還有很多人鼓勵我,建議我再堅持堅持。”吳老師表示,不論網友說什麼,他很感謝大家的關注。“不論別人說什麼,最終的決定還是得我自己做。現在的經濟條件,我們還可以堅持堅持,等到實在撐不下去了,再說別的。”

有人質疑吳老師發帖的目的是爲了給常州當地醫院施壓,他也給出了自己的回答。“我是很希望常州的醫院能讓我父親回去治療,我們也可以多一點時間來思考後續的方案。希望我的網帖能讓大家對這種兩難的取捨有所思考,說不定醫院也會同意我們回常州治療。”他表示,之前自己曾發過一個言辭激烈的網帖,“但是看起來發帖給不了醫院什麼壓力,所以這次發投票帖,更多地還是想聽聽大家的想法,訴說一下內心的鬱悶”。

同事說:

吳老師是個仗義人

“他家裏的事情我們也聽說了,有人質疑他不孝,是真的誤解他了。”和他在同一所學校工作的陳老師(化姓)告訴記者,吳老師非常仗義,絕對不是那種斤斤計較的人,身邊同事朋友有需要幫助的,他只要有辦法幫忙,從來不會推三阻四。

“有一次,我們的一個同事買房需要一筆錢週轉,等貸款下來才能還給大家。”陳老師說,吳老師聽說後,二話不說就答應借錢給對方週轉。“他長得黑黑的,又是寸頭,看起來不好接近。其實人很好的,熱心的很。”

常州一院回應:

可爲病人辦理入院

“在南京的費用高,報銷難,報銷比例低,現在已經很困難了,這樣下去真的喫不消了。”採訪中,吳老師也多次表示,父親在常州當地醫院做手術時,和醫院產生了一些矛盾,“也曾動過回常州治療的念頭,但是一直未能和常州的醫院方面談妥。”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發帖人的父親今年2月在該院做了脊椎手術,出院後轉回了金壇的醫院,現在應該是在南京治療。對於網友所說的醫院一直拒收的情況,該負責人表示,醫院不可能拒收病人,之前患者家屬也和醫院溝通過,要求醫院承擔病人轉院的救護車等一系列費用,但是該醫院並沒有這樣的規定,所以纔出現了網友網帖中所描述的情況。“患者當然可以到我們醫院來繼續進行治療,家屬可以選擇辦理轉院,也可以在南京的醫院辦理出院手續後,自己叫救護車送至我們醫院的急診,在經過我們的急診診斷後,收治進我們的醫院。如果患者家屬在辦理過程中遇到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及時和我們醫院進行溝通。”

“如果他們不同意收治我的父親,再過兩天,我可能真的接他回金壇了。”紫牛新聞記者將醫院同意收治的情況反饋給了吳老師,他感到既意外,又驚喜。“想不到我溝通了這麼久都沒結果,你們一採訪就解決了。”他表示,將立刻辦理相關手續,儘快讓父親回到常州繼續治療。

觀點:

如果確實無法醫治,放棄不等於冷漠

江蘇理工學院的朱軍副教授認爲:“即使是親人也沒有‘權力’宣判患者的生死,更不要說讓網民來決定了。當然,在搶救已沒有意義的情況下,爲了避免更大的經濟負擔,親人有‘權利’放棄救治。家屬放棄患者的搶救也不能簡單地歸結爲冷漠,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有些人‘不需要考慮,應該不惜一切代價去救’的這種觀點值得商榷。”

朱軍副教授認爲:“如果一個病人的救治已沒有意義,那麼繼續這種只是維持其生命基本體徵的所謂‘救治’,不僅會讓患者家屬在經濟上面臨巨大的壓力,而且病人本身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現在的矛盾也就在此,有沒有必要讓一個人的悲劇轉化爲一個家庭的悲劇?讓一次沒有結果的努力去拖垮一個家庭?爲了避免更大的經濟負擔,親人有權放棄救治。要明白,若患者逝去,所有的心理負擔還是要親人來承擔,在權衡生命的尊嚴和生活的壓力之後,不論做出哪種決定,我都表示理解,因爲這是需要理智和勇氣的,所以我不認爲‘放棄’等同於‘冷漠’。”

盡最大努力,不要讓自己留下遺憾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黃麗娟副教授認爲,這真的是一個很難的選擇,如果是患者爲自己做決定,可能很多人都會選擇平靜地離開,但是爲至親做決定,就有了一種責任,就會十分艱難,讓人難以抉擇。

黃麗娟副教授表示,人之所以成爲人,是因爲有情感的所在。不能因爲希望渺茫、害怕人財兩空就選擇放棄。我國自古以來有着講求孝道的傳統文化,如果不繼續救治骨肉至親,後面可能會後悔一輩子,覺得自己沒有盡到做子女的責任,沒有盡最大的努力。雖然整個治療過程還是會很痛苦,經濟上壓力也很大,而且花了這麼多錢也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但是堅持到了最後,也就沒有遺憾了。(爲保護當事人隱私,當事人爲化名)

劉雨欣 本文來源:新華報業網-揚子晚報 責任編輯:劉雨欣_NBJS782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