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也不可避免有自己的短板。

但要命的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在享受竞争式的快乐,在各个方面要求孩子不断竞争、比较,让孩子成为他们实现自己这一最低层次快乐的工具。

三年前,杭州某城区的一次期末考试,因为语文试卷比较难,有家长怒打市长热线12345,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两天,杭城又有家长因为孩子的期末考试,拨打了12345投诉。这次投诉是因为凤凰小学未将孩子的成绩公布。

“我们五年级所有学生都不知情自己语数英分数,而全区其他五年级学生都之情,已和老师反映,告知是校方规定,我不认可,要求给予合理解释并答复。”

虽然面对这样的投诉,缪华良感觉气愤又无奈,但他还是表示,不会因为家长的投诉而改变学校的做法,“取消分数这一条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无独有偶,几日前杭州市卖鱼桥小学的一位美术教师在写成绩单时犯了难,无奈之下,她给校长王怡芳发信息求助。

王校长在朋友圈晒出这张图,评论一下子炸锅了。

教育局局长赵群筠的回复简单明了:实事求是,该给就给。

评论中另一位老师留言,“我今天也被电话‘轰炸’,只能表示无能为力”。

而一位家长的回复得到不少人点赞:“当初很想女儿去考杭外,结果因语文的听写部分是良,失去了推荐考试机会,压根没想到可以跟老师商量改成绩。”

不少家长表示怒批,“再好的孩子也会被这样的家长废了!”“我是家长,我要的是有‘自己考优’的本领。”

期末成绩引起的家长焦虑由来已久

“这不是偶然现象,十几年前,我就遇到过。今天看到这位三年级美术老师的信息,我心里就有数了,又到期末求‘优’时。”王怡芳第一时间往教师群里发了条信息↓↓↓

温馨提醒:教育功利之风盛行,期末经常有家长向老师要求打“人情分”,把良改成优,希望老师们尊重自己,坚持教育的底线,绝对不能做这样的事,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要坚决婉拒,同时也不能将学生评价作为“私权”,随意打分。学校对此十分重视,一旦发现要严肃处理。

一位科学老师说,几年前,有个家长看孩子拿到“合格”,跑到学校大闹一场,说要改“优”。可是拿出孩子的平时作业,六七次都没完成,自然不能评优。家长看到后默默认了,再没要求改过。

“家长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有人甚至是哭着来的,表面上看是重视美术、音乐等学科,其实背地里,都是因为小升初对学科‘全优’的要求。”一位小学班主任道出缘由。

在追求全优的路上,家长们越来越焦虑。

把等级与分数剥离,淡化分数的竞争,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中高考的硝烟还没有散去,中考、高考的大红喜报还在眼前,一个个分数在所有的家长面前跳动着,分数就是一切。

“一切为了孩子”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一切为了孩子!家长们喜欢使用这个口号。

一位妈妈说,怀孕时,只希望孩子正常就好了,别是怪胎就行;生下来,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了,别总生病;孩子逐渐长大,看着小小的他,只希望他开心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进入幼儿园,比较心开始升起,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出色;从此以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希望孩子在人生每一步都比别人家孩子更出色一些。

曾在杭州某小学担任过校长,有着多年从教经验的乐爸表示,每到放假,孩子拿到成绩单,都会有家长因为孩子的音体美成绩而和老师交涉,还有很多家长是直接质问老师,咄咄逼人,并且明确要求老师把成绩改成A(优秀)。有一位家长和体育老师纠缠,硬逼着体育老师改成绩,把年轻的体育老师给气哭了。

这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的孩子连一个良好都承受不起,能经受未来的风雨吗?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语数英科音体美样样精通的全才?你要求孩子必须全优,你自己全优了吗?所有成绩单上都是全优的成绩就保证孩子会有一个全优的人生了吗?

全优的人生是脆弱的,是有隐患的,可是为了现实的利益,又有多少家长会真正在乎孩子的幸福力呢?

孩子通过努力,得到了全优,固然可喜,但家长为了全优,面目狰狞的样子,真的很丑!

孩子学习压力远大于成人工作压力

现在很多孩子不过是读小学一二年级,但每天回到家里至少要做两个小时的作业。更有甚者,家庭作业要花费四个小时甚至更多。

有家长说,孩子没上小学前,他和妻子的感情很好,极少吵架,下班回家后很能享受家庭生活。但孩子上小学后,他们夫妻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一天他们幡然醒悟,发现吵架的原因多数都与监督孩子做作业有关,于是决定将监督孩子做作业的事情交给专业机构。每个月交几百乃至上千元就可以。

把孩子弄到这样的机构,夫妻之间就不必因此而吵架了。并且,父母也不会因此而与孩子发生冲突了,围绕着做作业产生的张力,主要放到了这种专业机构里,孩子可以憎恨这个机构,而不必憎恨父母了。这样的机构估计也可以打“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

但到底有哪一个环节真的是为了孩子呢?这些不过是大人的游戏,而孩子不幸成为实现大人政绩、业绩或物质利益的工具,但大人从孩子身上榨取了利益并给孩子制造了难以承受的痛苦后,还强调一句说一切为了孩子!这是何等的卑鄙。他们不是孩子利益的代表,孩子只是被代表而已。

家长追求竞争式快乐

实际上,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但家长们好像都不明白这一点,他们始终认为:要么是孩子在巨大压力下成为卓越人才,要么是孩子终日无所事事而成为庸才。

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曾说,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我们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其实都停留在了竞争式的快乐这一层面。

所谓竞争式的快乐,即一定得我比你强,这样才快乐,否则就痛苦。比方说自己孩子考上中山大学,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很值得开心,但你一听说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学,你的快乐一下子消散了,转而恨自己的孩子为啥就不如人家孩子争气。

但伴随着竞争压力升级,孩子可能会用生命抗争。现在层出不穷的孩子自杀、厌学等新闻,折射的正是这一现象。要命的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在享受竞争式的快乐,而孩子是他们实现自己这一最低层次快乐的工具。

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一些差异的。

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孩子擅长形象思维,有的孩子对电子产品感兴趣,有的孩子对花花草草感兴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也不可避免有自己的短板。

如果孩子确实尽力了,在自己年龄段里应该知晓的知识也都具备了,再过分苛求,比如最好只能考到班级第15名,却要求一定要考到前3名,就不可避免会对孩子造成过度的压力。

那么,面对期末考,家长应该如何面对才是真正对孩子好的做法呢?

成绩背后的信息,如何分析透彻

怎样解读期末考试分数,才能挖掘出孩子的提升空间,帮助他们进步呢?

期末考试刚结束,孩子往往对那些被扣分的题目印象深刻,这时候让孩子及时对错题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反思、总结,找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和薄弱点,对今后的学习极有价值。

首先,要根据正确答案和老师讲解的解题思路,分析确定每道题目被扣分的原因。是因为知识点掌握不牢?审题出错?不懂该题型的解答要领?思维过程有误?计算不仔细?还是不小心写错?只有正确总结和归纳出做错的原因,才能避免下次重蹈覆辙。

其次,在把所有被扣分的题目分析完毕后,应从整体出发,进行归类统计。看看哪一类题目、哪一类错误出现的频率最高,然后考虑针对性的对策。

分析试卷上的错题,对孩子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可以在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方面获得新的启发。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做好错题分析,并把分析的结果记在错题本上,假期经常翻阅,以达到巩固和提升的目的。

提升考试技巧

有些孩子,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还不错,但一到考试就容易发挥失常,这其实是“不会考试”造成的。

考试是一门“技术活”。在考场上答题和平时做作业不同,不仅是对孩子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更是对孩子心理素质和考试策略的考验。

“如何考试”其实也是一门学问,“会考试”的孩子,往往都会有自己独有的考试心得。他们将自己历次考试中的经验体会和面临各种状况时的处理经验记录下来,每次考完试都更新一遍,确保自己的考试策略不断升级,每次走进考场都能做到心态平和,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期末成绩出来后,是孩子一次宝贵的复盘机会。要好好回忆和总结一下,在各科考试中,对时间的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在个别题目上花费的时间太多?有没有出现最后因为时间不够用,导致题目没做完的情况?复盘的过程是孩子自己与自己进行深度交流的过程,对于存在的问题,以及下次考试应该如何改进的思考,要及时记录下来。

如果您的孩子平时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暑假要注意做好期末复盘哦!

如何回应孩子考得好与不好?

考得出色可以给予适当奖励

虽然是为自己学习,但好成绩意味着付出了努力,这种努力值得奖励。同时奖励要在合理范围内。

恰当的物质奖励(如买一套孩子很久就喜欢的图画书)和精神奖励(可以是一个温暖的拥抱),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也可以帮助孩子进一步优化学习方法,问问孩子:同样的分数,和别人相比,自己是否牺牲了更多的课外时间?

考得不理想,忌唠叨、讽刺、挖苦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听到讽刺、挖苦,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时间久了,就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我妈总骂我笨,我是够笨的。”

表面上看他们对外界的这些负面评论无动于衷,其实内伤很难医治。那些看起来无精打采、自卑内向的孩子,很多是在否定批判的环境中长大的。

长此以往,孩子还会产生“抗药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说“我说什么他都不听”的原因。

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最需要的是理解、接纳和帮助。回到最初那句话:不要因为追求成绩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只有孩子真正成长了,成绩的提高才不再是难事。

无论期末成绩好坏,请想想: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

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看他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