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也不可避免有自己的短板。

但要命的是,目前絕大多數的家長都在享受競爭式的快樂,在各個方面要求孩子不斷競爭、比較,讓孩子成爲他們實現自己這一最低層次快樂的工具。

三年前,杭州某城區的一次期末考試,因爲語文試卷比較難,有家長怒打市長熱線12345,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這兩天,杭城又有家長因爲孩子的期末考試,撥打了12345投訴。這次投訴是因爲鳳凰小學未將孩子的成績公佈。

“我們五年級所有學生都不知情自己語數英分數,而全區其他五年級學生都之情,已和老師反映,告知是校方規定,我不認可,要求給予合理解釋並答覆。”

雖然面對這樣的投訴,繆華良感覺氣憤又無奈,但他還是表示,不會因爲家長的投訴而改變學校的做法,“取消分數這一條會一直堅定地走下去。”

無獨有偶,幾日前杭州市賣魚橋小學的一位美術教師在寫成績單時犯了難,無奈之下,她給校長王怡芳發信息求助。

王校長在朋友圈曬出這張圖,評論一下子炸鍋了。

教育局局長趙羣筠的回覆簡單明瞭:實事求是,該給就給。

評論中另一位老師留言,“我今天也被電話‘轟炸’,只能表示無能爲力”。

而一位家長的回覆得到不少人點贊:“當初很想女兒去考杭外,結果因語文的聽寫部分是良,失去了推薦考試機會,壓根沒想到可以跟老師商量改成績。”

不少家長表示怒批,“再好的孩子也會被這樣的家長廢了!”“我是家長,我要的是有‘自己考優’的本領。”

期末成績引起的家長焦慮由來已久

“這不是偶然現象,十幾年前,我就遇到過。今天看到這位三年級美術老師的信息,我心裏就有數了,又到期末求‘優’時。”王怡芳第一時間往教師羣裏發了條信息↓↓↓

溫馨提醒:教育功利之風盛行,期末經常有家長向老師要求打“人情分”,把良改成優,希望老師們尊重自己,堅持教育的底線,絕對不能做這樣的事,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要堅決婉拒,同時也不能將學生評價作爲“私權”,隨意打分。學校對此十分重視,一旦發現要嚴肅處理。

一位科學老師說,幾年前,有個家長看孩子拿到“合格”,跑到學校大鬧一場,說要改“優”。可是拿出孩子的平時作業,六七次都沒完成,自然不能評優。家長看到後默默認了,再沒要求改過。

“家長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有人甚至是哭着來的,表面上看是重視美術、音樂等學科,其實背地裏,都是因爲小升初對學科‘全優’的要求。”一位小學班主任道出緣由。

在追求全優的路上,家長們越來越焦慮。

把等級與分數剝離,淡化分數的競爭,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程。中高考的硝煙還沒有散去,中考、高考的大紅喜報還在眼前,一個個分數在所有的家長面前跳動着,分數就是一切。

“一切爲了孩子”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一切爲了孩子!家長們喜歡使用這個口號。

一位媽媽說,懷孕時,只希望孩子正常就好了,別是怪胎就行;生下來,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了,別總生病;孩子逐漸長大,看着小小的他,只希望他開心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進入幼兒園,比較心開始升起,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別人家孩子出色;從此以後,一發而不可收拾,希望孩子在人生每一步都比別人家孩子更出色一些。

曾在杭州某小學擔任過校長,有着多年從教經驗的樂爸表示,每到放假,孩子拿到成績單,都會有家長因爲孩子的音體美成績而和老師交涉,還有很多家長是直接質問老師,咄咄逼人,並且明確要求老師把成績改成A(優秀)。有一位家長和體育老師糾纏,硬逼着體育老師改成績,把年輕的體育老師給氣哭了。

這不得不讓人反思,我們的孩子連一個良好都承受不起,能經受未來的風雨嗎?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語數英科音體美樣樣精通的全才?你要求孩子必須全優,你自己全優了嗎?所有成績單上都是全優的成績就保證孩子會有一個全優的人生了嗎?

全優的人生是脆弱的,是有隱患的,可是爲了現實的利益,又有多少家長會真正在乎孩子的幸福力呢?

孩子通過努力,得到了全優,固然可喜,但家長爲了全優,面目猙獰的樣子,真的很醜!

孩子學習壓力遠大於成人工作壓力

現在很多孩子不過是讀小學一二年級,但每天回到家裏至少要做兩個小時的作業。更有甚者,家庭作業要花費四個小時甚至更多。

有家長說,孩子沒上小學前,他和妻子的感情很好,極少吵架,下班回家後很能享受家庭生活。但孩子上小學後,他們夫妻吵架的次數越來越多,有一天他們幡然醒悟,發現吵架的原因多數都與監督孩子做作業有關,於是決定將監督孩子做作業的事情交給專業機構。每個月交幾百乃至上千元就可以。

把孩子弄到這樣的機構,夫妻之間就不必因此而吵架了。並且,父母也不會因此而與孩子發生衝突了,圍繞着做作業產生的張力,主要放到了這種專業機構裏,孩子可以憎恨這個機構,而不必憎恨父母了。這樣的機構估計也可以打“一切爲了孩子”的口號。

但到底有哪一個環節真的是爲了孩子呢?這些不過是大人的遊戲,而孩子不幸成爲實現大人政績、業績或物質利益的工具,但大人從孩子身上榨取了利益並給孩子製造了難以承受的痛苦後,還強調一句說一切爲了孩子!這是何等的卑鄙。他們不是孩子利益的代表,孩子只是被代表而已。

家長追求競爭式快樂

實際上,真正的輕鬆總是伴隨着能力的解放,那會帶來真正的優秀。但家長們好像都不明白這一點,他們始終認爲:要麼是孩子在巨大壓力下成爲卓越人才,要麼是孩子終日無所事事而成爲庸才。

荷蘭心理學家羅伊-馬丁納曾說,快樂有三個層次:競爭式的快樂、條件式的快樂和無條件的快樂。我們的教育體系,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其實都停留在了競爭式的快樂這一層面。

所謂競爭式的快樂,即一定得我比你強,這樣才快樂,否則就痛苦。比方說自己孩子考上中山大學,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很值得開心,但你一聽說別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學,你的快樂一下子消散了,轉而恨自己的孩子爲啥就不如人家孩子爭氣。

但伴隨着競爭壓力升級,孩子可能會用生命抗爭。現在層出不窮的孩子自殺、厭學等新聞,折射的正是這一現象。要命的是,目前絕大多數的家長都在享受競爭式的快樂,而孩子是他們實現自己這一最低層次快樂的工具。

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是存在一些差異的。

有的孩子擅長邏輯思維,有的孩子擅長形象思維,有的孩子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有的孩子對花花草草感興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也不可避免有自己的短板。

如果孩子確實盡力了,在自己年齡段裏應該知曉的知識也都具備了,再過分苛求,比如最好只能考到班級第15名,卻要求一定要考到前3名,就不可避免會對孩子造成過度的壓力。

那麼,面對期末考,家長應該如何面對纔是真正對孩子好的做法呢?

成績背後的信息,如何分析透徹

怎樣解讀期末考試分數,才能挖掘出孩子的提升空間,幫助他們進步呢?

期末考試剛結束,孩子往往對那些被扣分的題目印象深刻,這時候讓孩子及時對錯題進行整理、歸納、分析、反思、總結,找到自己學習過程中的易錯點和薄弱點,對今後的學習極有價值。

首先,要根據正確答案和老師講解的解題思路,分析確定每道題目被扣分的原因。是因爲知識點掌握不牢?審題出錯?不懂該題型的解答要領?思維過程有誤?計算不仔細?還是不小心寫錯?只有正確總結和歸納出做錯的原因,才能避免下次重蹈覆轍。

其次,在把所有被扣分的題目分析完畢後,應從整體出發,進行歸類統計。看看哪一類題目、哪一類錯誤出現的頻率最高,然後考慮針對性的對策。

分析試卷上的錯題,對孩子來說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可以在學習方法、解題方法等方面獲得新的啓發。家長一定要提醒孩子做好錯題分析,並把分析的結果記在錯題本上,假期經常翻閱,以達到鞏固和提升的目的。

提升考試技巧

有些孩子,平時作業完成情況還不錯,但一到考試就容易發揮失常,這其實是“不會考試”造成的。

考試是一門“技術活”。在考場上答題和平時做作業不同,不僅是對孩子知識掌握情況的檢驗,更是對孩子心理素質和考試策略的考驗。

“如何考試”其實也是一門學問,“會考試”的孩子,往往都會有自己獨有的考試心得。他們將自己歷次考試中的經驗體會和麪臨各種狀況時的處理經驗記錄下來,每次考完試都更新一遍,確保自己的考試策略不斷升級,每次走進考場都能做到心態平和,成竹在胸,遊刃有餘。

期末成績出來後,是孩子一次寶貴的覆盤機會。要好好回憶和總結一下,在各科考試中,對時間的分配是否合理?有沒有在個別題目上花費的時間太多?有沒有出現最後因爲時間不夠用,導致題目沒做完的情況?覆盤的過程是孩子自己與自己進行深度交流的過程,對於存在的問題,以及下次考試應該如何改進的思考,要及時記錄下來。

如果您的孩子平時缺乏這方面的訓練,暑假要注意做好期末覆盤哦!

如何回應孩子考得好與不好?

考得出色可以給予適當獎勵

雖然是爲自己學習,但好成績意味着付出了努力,這種努力值得獎勵。同時獎勵要在合理範圍內。

恰當的物質獎勵(如買一套孩子很久就喜歡的圖畫書)和精神獎勵(可以是一個溫暖的擁抱),都會帶來積極的影響。

也可以幫助孩子進一步優化學習方法,問問孩子:同樣的分數,和別人相比,自己是否犧牲了更多的課外時間?

考得不理想,忌嘮叨、諷刺、挖苦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聽到諷刺、挖苦,往往會產生逆反心理。時間久了,就會內化爲自己的東西:“我媽總罵我笨,我是夠笨的。”

表面上看他們對外界的這些負面評論無動於衷,其實內傷很難醫治。那些看起來無精打采、自卑內向的孩子,很多是在否定批判的環境中長大的。

長此以往,孩子還會產生“抗藥性”,這就是爲什麼很多家長說“我說什麼他都不聽”的原因。

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最需要的是理解、接納和幫助。回到最初那句話:不要因爲追求成績而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只有孩子真正成長了,成績的提高才不再是難事。

無論期末成績好壞,請想想: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不要看着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還沒有動靜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看他長大。陪着他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