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cKdBGIwmDpI\" img_width=\"395\" img_height=\"200\" alt=\"11座大橋飛架南北見證70年發展變遷\"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迴風大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cKdl9xDQ9uu\" img_width=\"396\" img_height=\"248\" alt=\"11座大橋飛架南北見證70年發展變遷\"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麻柳灣大橋通車\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cKeMBb50Zom\" img_width=\"393\" img_height=\"264\" alt=\"11座大橋飛架南北見證70年發展變遷\"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晏陽初大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東門渡口、黃桷樹渡口到巴州大橋,從柳津渡到柳津橋、巴河大橋;從三號橋、大佛寺大橋到五號橋,從麻柳灣大橋、迴風大橋、東門大橋到即將建成的巴河廊橋……11座橋樑飛架巴河兩岸。巴城的橋,不僅拉大了城市框架,方便了市民出行,也見證了巴城70年的發展與變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建首座橫跨巴河的大橋——巴州大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巴城自東漢置縣,臨水而建、巴河環繞。因城周邊水系繁多,巴城周邊多個渡口因水而聞名。今年81歲的市民羅琳告訴晚報記者,新中國成立初期,巴河上都沒有大橋。他說,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他從巴州區梁永鎮到巴城讀書,全靠步行,入巴城時一般經後河園藝場處(今十小附近)的小橋到中壩,再坐船到東門渡口或黃桷樹渡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中國成立後,地方黨委和政府十分重視交通建設,建設了多條通鄉公路,到六十年代中期,巴城與各區的公路全部打通,由於技術條件等原因,那時的巴河猶如一道天塹,車輛過河只得經輪渡搭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7年,從宕梁至小東門的巴州大橋(原名巴中大橋)開建。1970年,巴州大橋順利通車,聯通宕梁片區與巴城,加強了巴城與巴州東部區域之間的聯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個年代的巴城,向西,人們通過柳津渡出入巴城,向北通過白馬井渡等渡口出入巴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上世紀八十年代建成巴河大橋、吊橋聯通巴城江北與江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改革開放後,在絲廠、棉紡廠、罐頭廠、齒輪廠等大型工廠的帶動下,巴城向南、向西擴張。老觀橋、南門橋、柳津橋、後河橋等城市附屬水系上的橋樑加強了主城區與南壩、迴風等城市組團之間的聯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地方黨委政府更加重視交通建設,立項了多座大橋。江北街道辦的多位老人回憶,八十年代中期,爲過路汽車不再經過巴城主城區,地方政府決定經江北建設一條環城路,聯通省道,拉大城市框架。柳津橋附近的巴河大橋便是在那個時候立項建設的。同期立項開建的,還有巴州區梁永大橋、恩陽大橋,這些大橋均橫跨巴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人們回憶,雖然開建了巴河大橋,但因兩座大橋相距甚遠,當時的江北與江南聯繫不緊密,兩岸居民仍常通過渡船來往,一到汛期,便無法通行。1987年,江北羣衆集資,開建巴河吊橋,吊橋的建設,聯通了巴城江北與江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上世紀九十年代從三號橋到五號橋巴河上架起多座橋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3年,巴中成立地區後,地委行署決定,設立江北經濟開發區,拉大城市框架。1994年初,巴城三號大橋申請立項。當年7月,大橋開工建設。時任三號大橋指揮長的賴禎俊回憶,大橋動工後,因原定前期清基圍堰工程建設單位管理不順,至1995年3月,更換建設單位。大橋建設過程中,因地質結構複雜,圍堰抽水曾三次失敗。賴禎俊說,大橋建設過程中,江北開發區建設正如火如荼,上至黨委政府領導,下至普通居民,均對三號大橋極爲期待。爲趕在汛期前完成主拱架設和鋼拱架整體平移,千餘名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晝夜奮戰90余天。1995年12月,三號大橋全面竣工,較預計工期提前7個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與此同時,地委行署還開建了大佛寺大橋、中楊大橋、五號大橋。大佛寺大橋連接佛江大道,與達廣公路連線,進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五號大橋加強了當時規劃的南壩工業園區城市組團與主城區的聯繫。這一時期,巴城巴河水系上,架起了大大小小多座橋樑,南壩、迴風、後壩均因有了橋樑的聯接,成爲城區的一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史志記載,1993年前,巴州區各類公路橋樑僅有26座,而到2004年,巴州區各類公路橋樑達58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010年以來從迴風大橋到東門大橋城市交通飛躍發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0年以來,全市交通建設加快發展,巴城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巴城巴河段再次架起多座橋樑,巴城迴風大橋、麻柳灣大橋就是其中的代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0年11月,巴中迴風特大橋正式開工,2012年12月建成通車。這座工程概算投資1.039億元的大橋,是三條過境省道S101、S102、S302在巴中城區的交通樞紐大橋,也是南連回風大道、北接江北大道的重要通道。迴風大橋不僅是巴河上空的一條通道,更成爲巴城發展的一個標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1年12月,市政府決定建設麻柳灣大橋。2012年3月,麻柳灣大橋正式動工。2013年9月,這座總投資約1.5億元,兩頭連接道路線全長431.683米(含引道),主線橋樑長368米,橋面寬度28米,兩岸引道路面寬度各5米,引道長60多米,設計雙向4車道的大橋正式通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3年12月,位於南壩污水處理廠下游、巴城高速公路南出口的南楊大橋竣工通車。這座長306米、寬30米,雙向6車道,兩側人行道各寬3.5米,工程合同造價1.44億元的大橋,成爲連接巴城南壩和楊家壩的重要通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5年1月底,巴城東門大橋(後更名爲晏陽初大橋)建成通車。東門大橋東接黃家溝大橋、中楊幹道,西連老城區雍景灣、南壩街心花園,順接二環路。全長762米,其中主橋長256米、寬32.5米,雙向6車道,兩邊人行道各寬3.5米,橋型爲矮塔斜拉橋;引橋長506米、寬27米,雙向6車道,兩邊人行道各寬2米,引橋4跨爲連續現澆箱梁。東門大橋拉近了黃家溝、中壩與南壩組團之間的距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5年2月,位於大佛寺橋下游的巴河廊橋開建。廊橋建成後,不僅爲兩岸市民通行及休閒提供便利,還將成爲巴城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如今,巴城巴河段自大佛寺至楊家壩,已架起包括高速公路橋、環線橋、景觀廊橋在內的大佛寺大橋、北環線蓮花大橋、巴河廊橋、迴風大橋、巴河大橋、三號橋、麻柳灣大橋、巴州大橋、東門大橋、南楊大橋、巴達高速巴河大橋11座跨河大橋,巴河兩岸因這些跨河大橋聯繫更加緊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隨着巴城南環線、北環線、西環線三條環線的建成,巴城繞城高速公路的建成,廣巴鐵路、巴達鐵路的建成通車,巴城巴河及巴河水系上的各式大橋拉近了空間距離,巴城一城兩翼城市格局,也在這些橋樑、主幹道的聯通下,逐步形成。(記者 羅黎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標題:11座大橋飛架南北見證70年發展變遷\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03909412403661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