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嘗試帶10歲的兒子看了一場嚴肅電影——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

之所以說是嘗試,是因爲之前我帶兒子看電影,多數是去那些視覺效果燃爆了的漫威英雄片、科幻片之類的,像《綠皮書》這種完全劇情化的偏嚴肅題材電影,還從來沒涉獵過。我有點信心不足,擔心他會悶到睡着。

沒想到兒子從始至終都看得津津有味,還時不時地哈哈大笑,把一部嚴肅題材電影生生看成了搞笑片,周圍的大人們頻頻側目(捂臉)。我跟他聊了聊到底覺得哪裏好看,結果還頗有點小觸動。

看完《綠皮書》,我的00後兒子反應超出預料

綠皮書“Green Book”是其實是一本上世紀60年代出版的美國國內黑人版LP(孤獨星球)。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美國社會特別是南方州,種族歧視非常嚴重,於是一位黑人郵政員維克多雨果格林專門爲黑人編寫了一本旅行指南,標註了美國各大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等服務設施。Green即取自作者格林(Green)的名字,又暗喻綠色象徵通暢的含義。電影也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兩位男主角一位是著名的黑人音樂家唐,一位是混跡夜總會的白人老炮兒託尼,被召來當唐的司機。兩人拿着這本綠皮書開車往美國各地進行巡演。因爲膚色、階層、文化修養上的反差,在一路開車南下的過程中,截然不同的兩人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爭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時候,一起共渡難關。行程臨近結束,兩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見,和對方和解,也和自己和解……故事背景的設定還讓電影展現了很多社會層面的糾葛:種族歧視、同族不平等、主僕之間、音樂家的社會地位、家庭關係等等……這也讓電影主題有了更宏大深刻的內涵。

這部電影的確不錯,把嚴肅而又宏大的主題,套進公路片的模子,用流暢輕鬆的方式完整呈現,演員的演技也在線。

兒子在整個觀影過程中,笑個不停。我偶爾輕笑一聲,完全沒get到那麼密集的笑點,問他哪些情節覺得好笑,他舉了兩個例子:

兩位男主角喫炸雞的片段

看完《綠皮書》,我的00後兒子反應超出預料

兩位男主對炸雞這種食物的喜惡涇渭分明,一個兩眼放光,一個充滿嫌棄,完全是各自階層品味的體現。

看完《綠皮書》,我的00後兒子反應超出預料

但在託尼的堅持下,“放飛自我”的鋼琴家還是勇敢地嘗試,捏着炸雞、翹着手指頭,認真啃一塊外酥裏嫩的炸雞,喫完後自暴自棄的把雞骨頭扔出了窗外。

看完《綠皮書》,我的00後兒子反應超出預料

我納悶,這有什麼好笑的?

原來,他聯想到了自己的經歷:他非常喜歡喫肯德基,我們家也經常對能不能在車上喫東西產生爭論,特別是炸雞上的外面那層脆皮會不會把車裏弄髒,炸雞健不健康,喫完的垃圾能不能扔到窗外……

片中兩位主角爭論的每個點,他和我們之間都爭論過。所以當他看到一開始“端”着的黑人音樂家與粗放的藍領白人司機爭論能不能在車裏喫炸雞時,帶入感就非常強。

後來,黑人音樂家因爲被“引誘”,把之前對炸雞的牴觸心理拋到腦後,兒子感覺特別興奮,彷彿是他在這場爭議中戰勝了我們一樣。

看完《綠皮書》,我的00後兒子反應超出預料

不過,當我看到“炸雞梗”都上了微博熱搜了,想想可能這種梗就是屬於年輕人的吧。

再一個情節就是換鋼琴

看完《綠皮書》,我的00後兒子反應超出預料

當請黑人鋼琴家去演奏的主辦方,因爲歧視黑人,沒有給他按要求提供斯坦威鋼琴演奏。

看完《綠皮書》,我的00後兒子反應超出預料

白人司機於是就用了最簡單粗暴的辦法——胖揍那個出言不遜的設備提供者一拳,最後幫黑人鋼琴家解決了問題。

這個情節屬於推進故事的一個特別簡單的矛盾衝突設計套路,但對學鋼琴的我兒子來說,他特別能切身體會到黑人鋼琴家對斯坦威的執念,對歧視者的憤恨也就特別感同身受,所以最後藍領司機用拳頭解決了矛盾時,這種張力的釋放對他來說就更淋漓盡致。這時候他的笑是一種壓力釋放後的暢快。

他舉完這兩個例子,我忽然有些感悟:

首先,我們這些被套路慣了的成年人,已經很難感受到細膩情感的觸動了。

對我們這些成年人來說,看到的恐怕就是一個公路片筐子,裝入了反各種歧視(種族歧視、同性戀歧視)的政治正確的戲碼,在這種理解下,片子更像一個披着溫情面紗的“打怪”遊戲——兩個夥伴如何結伴,利用各自的優勢克服沿路遇到的各種困難,最後達成目標,同時還互相理解交心完成了種族和解、階層和解——一切都是意料之中的節奏感。

但對我兒子而言,這個套路中似乎有很多要素都是熟悉的,但故事的推進動力又是陌生的——像用暴力對抗欺侮很常見,可爲什麼總是看似高高在上的黑人面臨歧視,明明社會地位低下的白人卻擁有解決衝突的能力呢?——這種半熟悉半陌生的衝擊讓他既迷惑又興奮,於是他就會去思考這個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

孩子從他們的視角出發,感受到其中更多微妙的感染力。

另一個啓發就是,該怎麼和孩子來談嚴肅的社會話題。坦白說,雖然互聯網信息氾濫,但由於不再看報,不再看電視新聞,現在的孩子沉迷於短視頻和電子遊戲,對社會的關注是越來越少了。

對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中國孩子來說,種族歧視、性別歧視都屬於比較陌生的話題,其他歧視的體驗也比較零散,討論很不充足。這部影片正好給了我們一個機會,一起探討這個話題。

這部電影的高潮部分——一直都表現得彬彬有禮剋制忍耐的黑人鋼琴家在大雨中衝出車子,咆哮着自問:“我到底是誰?”所有的戲劇衝突、壓力都爆發出來。

如果我上來就說教式地討論歧視這麼沉重的話題,告訴他不同族裔、不同性別取向,甚至還有更多人爲製造的各種差異,往往會產生歧視和對抗,這種歧視、對抗甚至會導致悲劇,他可能根本就沒興趣聽。

但《綠皮書》以一種相對輕鬆的方式把“歧視”話題帶到我們面前,我就可以結合故事細節,和他一起討論什麼是歧視,什麼是自我認同,當時的歷史背景,現在黑人的生活現狀等。

雖然對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說,對人性可能還似懂非懂,難以思考到更深層次,不過我覺得在單一的漫威英雄片題材外,能讓孩子超越超級英雄面具化角色的設定,接觸到更復雜的人性、更深層的社會矛盾,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好處的。

這是看電影的一點隨想,與大家分享。

大家可能好奇我一個搞金融理財的,怎麼還會寫這種文章。其實,我之前有寫過教育迷思系列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來看看。本人不是教育專家,只是一些心得而已。歡迎交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