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EkljHOmTWkr\" img_width=\"589\" img_height=\"312\" alt=\"太空“筑城”简史\"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和平”号空间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和平”号,长31米,宽19米,高27.5米,最大直径4.2米,重\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3\"\u003E130\u003C\u002Fi\u003E吨,容量350立方米,近地点354千米。\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Ekm3C7gbvT7\" img_width=\"496\" img_height=\"372\" alt=\"太空“筑城”简史\"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国际空间站是第四代空间站,主要由14个舱段和1个桁架结构组成。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eYoBpGGzsGBd\" img_width=\"800\" img_height=\"262\" alt=\"太空“筑城”简史\"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EkUJB6thLJl\" img_width=\"532\" img_height=\"800\" alt=\"太空“筑城”简史\"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海报创意设计:游宗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随着《流浪地球》《银河补习班》等多部太空题材电影的大热,各式各样造型酷炫的空间站逐渐引起人们注意。优秀电影艺术中的空间站是人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浪漫的艺术幻想交织重合的结晶:一方面,它要经得起科学的推敲;另一方面也要满足观众对太空之城的瑰丽想象。那么现实中的空间站是什么样的呢?它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类的太空“筑城”史既短暂又悠长。说它短暂是因为历史上首个“太空城市”——“礼炮一号”空间站于1971年升空运行,至今不过48年的历史,只是人类文明数千年营造史的一个瞬间;说它悠长,是因为空间站的雏形早在百余年前就萌发于人类的科幻热情中,历经百年沧桑,终于从蓝图变成现实,成为人类星辰\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1\"\u003E大海\u003C\u002Fi\u003E之梦的起点。\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EkUj71ONF63\" img_width=\"589\" img_height=\"225\" alt=\"太空“筑城”简史\"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齐奥尔科夫斯基及其《自由空间》手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学成才的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早在\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6\"\u003E188\u003C\u002Fi\u003E3年就在其手稿《自由空间》中,描绘了一种带有推进器、陀螺仪和二级火箭的航天器雏形,并且论证了通过旋转产生人造重力的可能性。\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EkV36sTqQBW\" img_width=\"437\" img_height=\"290\" alt=\"太空“筑城”简史\"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科罗廖夫(左)与冯·布劳恩(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战之后,冷战格局的形成和弹道导弹技术的成熟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送上了太空竞赛的道路。苏联科学家科罗廖夫与美国科学家冯·布劳恩分别带领各自团队攻坚克难,希望在太空竞赛中压制对方。然而结果是二人互有胜负:苏联率先将人类送进太空,美国人则抢先登上月球。70年代初,两国先后建造并运行空间站。\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EkVH8tHekKS\" img_width=\"588\" img_height=\"203\" alt=\"太空“筑城”简史\" inline=\"0\"\u003E\u003Cp\u003E20世纪70年代的空间站概念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伯纳尔球体与欧尼尔圆筒\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EkVYCxIAfXi\" img_width=\"590\" img_height=\"149\" alt=\"太空“筑城”简史\"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星际穿越》与《流浪地球》里的环形空间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齐奥尔科夫斯基“通过旋转来模拟重力环境”的理念不仅在早期就给人类描绘出一幅幅理想的太空城市图景,也一直深刻影响着各种科幻题材影视剧中空间站的设定。然而无论是地上的城市还是天上的城市,都不是一天能建成的。从1971年至今,人类累计建成并运行了10座空间站。它们历经4代,不断升级,从单模块变成多模块,由线性结构变成积木和桁架结构。但从历史进程来看,我们仍处在太空筑城的初级阶段,要建造出诸如电影中功能丰富、体型庞大的太空之城尚需时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壹\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苏维埃的太空堡垒:礼炮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9年,随着美国率先登月成功,苏联在登月竞赛中落败。苏联随即调整思路,开始研究建造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在当时看来性价比更高的太空堡垒——空间站。1971年4月19日,礼炮1号空间站搭乘“质子”号运载火箭升空进入轨道,人类的第一座空间站开始在距地面220-270千米的近地轨道绕地球飞行。\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Ekl3HNRweXe\" img_width=\"421\" img_height=\"277\" alt=\"太空“筑城”简史\"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礼炮1号(右)与“联盟11号”飞船(左)对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礼炮1号空间站由对接舱、轨道舱和服务舱组成,总长15.8米,最大直径4米,总重18吨,容积99立方米,乘员3人。搭载各种照相摄影设备、天体物理望远镜和科学实验设备。1971年10月,在完成既定任务后,礼炮1号在南太平洋上空坠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1971年到\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2\"\u003E198\u003C\u002Fi\u003E3年,苏联一鼓作气,连续将7座“礼炮”号空间站送入太空。它们中大多数被用于各种各样的军事目的,在冷战的政治迷雾中若隐若现。“战斗民族”甚至给礼炮3号空间站加装了航炮,使它能在太空中作战。不管怎么说,礼炮号空间站不仅是苏联制霸太空的棋子,也是人类迈向太空深处的第一座桥头堡,在人类太空筑城史的首页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苏联宇航事业最后的荣光:“和平”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2\"\u003E199\u003C\u002Fi\u003E2年3月17日,在和平号上工作了311天的克里卡廖夫乘坐飞船返回地球,一年前升空时他还是苏联公民,现在返回地面,他的国籍变成了俄罗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和平”号空间站是苏联宇航事业最后的荣光。\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EklPJDNTG8W\" img_width=\"515\" img_height=\"305\" alt=\"太空“筑城”简史\" inline=\"0\"\u003E\u003Cp\u003E70 年代,虽然苏联的“礼炮”系列和美国的“天空实验室”及航天飞机计划在太空舞台大放光彩,但其实也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两边都期望在太空领域放缓竞逐、开展合作、整合资源、减轻内耗,从而形成相对和平的双赢局面。1972年,美苏签订了多个削减军备竞赛的实质性协议。1975年, “联盟”号与“阿波罗”号飞船实现交会对接,在太空中握手“言和”。这从政治层面上为数年后“和平”号空间站的建造打下了基础——至少从表面上看,“和平” 号空间站标志着美苏太空竞逐由激烈转入缓和。\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EkljHOmTWkr\" img_width=\"589\" img_height=\"312\" alt=\"太空“筑城”简史\"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和平”号空间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和平”号,长31米,宽19米,高27.5米,最大直径4.2米,重\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3\"\u003E130\u003C\u002Fi\u003E吨,容量350立方米,近地点354千米。它主要由工作舱、技术舱、密封舱三部分组成,共有6个对接口,有了这些接口,“和平”号就像一个太空港口,15年里不断“接待”宇宙飞船,包括来自美国的飞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和平”号是人类第一个在轨道上逐步组建的空间站。\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2\"\u003E198\u003C\u002Fi\u003E6年,它的核心模块——工作舱由苏联运载力最大的“质子-k”火箭送入轨道。其后10年,苏联航天局分7次将其余舱段和组件送入轨道,与工作舱汇合从而完成“和平”号的建设。“和平”号的设计寿命为5年,然而它一直与自己的天命抗争,超期服役了10年,一共为人类勤勤恳恳服务了15年。2003年,“和平”号残骸坠入太平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在轨的传奇:国际空间站\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据说如果你在合适的天气和时机仰望夜空,有可能用肉眼就能看到太空中的人造新星——国际空间站。考虑到国际空间站的反射面积达7899平方米,这个传言不无道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苏联解体之后,国际格局变成一超多强。出于各自现实考量,美俄两国都放弃了原定的更加庞大的空间站计划,转而邀请多国合作建造新的空间站。\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2\"\u003E199\u003C\u002Fi\u003E8年,由美俄主导、16国参与的人类第10座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开始在轨“搭建”,直到2011年才陆续组装完成。无论从什么角度审视国际空间站,它都是无愧为人类科技水平的新坐标。\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Ekm3C7gbvT7\" img_width=\"496\" img_height=\"372\" alt=\"太空“筑城”简史\"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国际空间站是第四代空间站,主要由14个舱段和1个桁架结构组成。直到2011年10月,美、俄、欧等国的航天飞机和运载火箭共飞行116次,才将组建国际空间站所需的所有舱段和组件运送完毕。\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EkmHLOllwV\" img_width=\"517\" img_height=\"462\" alt=\"太空“筑城”简史\"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组装完成的国际空间站重约420吨,空间容量837立方米,近地点400千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国际空间站与之前的3代空间站在结构上显著不同,如果说“和平”号是由舱体相互连接而成,那么国际空间站就是由舱体“搭挂”桁架而成。我们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国际空间站横向的桁架与纵向的加压舱构成了一个十字架,成为空间站的骨架,其它功能舱和组件组装在这根骨架上。这种纵横交错的结构方式更加灵活、高效,当然复杂性和安装难度也更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国际空间站预定于2024年至2028年退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天宫”号破壳而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1年9月,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6年9月,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升空入轨,次月与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对接。按照时间表,我国的空间站“天宫”将于2022年前后正式“上线”,与国际空间站一道成为世界唯二在轨的空间站,并肩为人类太空探索发挥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El216jWcbtg\" img_width=\"419\" img_height=\"269\" alt=\"太空“筑城”简史\" inline=\"0\"\u003E\u003Cp\u003E2017年4月,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qEl2H42PyfKH\" img_width=\"456\" img_height=\"257\" alt=\"太空“筑城”简史\"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即将到来的“天宫”空间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宫一号”的正式名称是“目标飞行器”,其核心任务是验证交会对接技术。而“天宫二号”不仅是我国首个基于模块化设计的“空间实验室”,其任务更侧重于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等空间实验。认真解读这些信息,我们不难想到,“天宫一号”可以视作“天宫二号”的前身,而“天宫二号”则可视为即将到来的“天宫”空间站的前身与核心——我国的“天宫”空间站虽然还没有建好,但为它所做的技术验证已经有序展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国太空探索事业的高速发展,打破了数十年来美苏(俄)主导人类太空探索的格局。宇航事业是衡量大国国力与影响力的标尺,同时它也在各个领域促进技术革新与发展,带给普通人类个体实实在在的生活便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瀚海远航需要舵手,太空筑城则是我们航天人的使命。现在,面对浩渺的宇宙,当一代代航天人筑起太空家园,引领人类把目光瞄向宇宙深处的时候,我们更应乘风破浪,勇敢前行!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NI5boh6t2jDb5\" img_width=\"640\" img_height=\"37\" alt=\"太空“筑城”简史\"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来源 \u003Cstrong\u003E| 我们的太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作者 | 刘 强、于 品、顾广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编辑 | 曹继尧\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邮箱 | ourspace0424@163\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5\"\u003E.com\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9515087517783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