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劉伯承拒絕接受楊森“起義”\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野情報處接上中央轉交的關係,繼續聯繫和做爭取國民黨軍西南高級將領起義的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野進軍到湘西時,電臺收到了楊森(國民黨第20軍軍長、西南長官公署副長官、重慶衛戍總司令部總司令)發給劉、鄧的一封明碼電報,表示要起義。

"\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b810727aeac4cadb44fbe4815f615bc\" img_width=\"480\" img_height=\"342\" alt=\"致敬八一|劉鄧大軍諜戰往事:劉伯承拒接受楊森“起義”\"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劉伯承(戴眼鏡者)、鄧小平(穿皮夾克者)、李達(劉伯承旁穿風衣者)進軍西南途中,在鐵山渡口觀察敵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984d3d0555541018afe576001020949\" img_width=\"220\" img_height=\"322\" alt=\"致敬八一|劉鄧大軍諜戰往事:劉伯承拒接受楊森“起義”\"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郭汝瑰起義通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野情報處爲配合解放西南,做了許多重要工作。西南曾經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大後方,即通常所稱的“國統區”。重慶,是國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陪都”。在西南,國民黨特務機構的觸鬚,伸到了每一個角落,控制最爲嚴密。因此,二野司令部情報處的首要任務,就是迅速摸清國民黨在西南的各級軍政機構和特務系統。他們通過派駐武漢、南京等地的“關係”,並利用電臺截獲,搞清了國民黨西南特務系統的電臺,並綜合寫成《僞國防部二廳潛伏我區之諜報組電臺番號位置》等文件,由第二野戰軍參謀長李達呈報中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野情報處副處長魏錦國曾帶着幾個參謀,還找了一批大學生協助。在上海東方經濟圖書館搞西南情況調查。他們在大部隊進軍西南之前就編印了雲、貴、川、康、藏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情況,每地一冊,極爲詳盡。情報處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完成這項工作,因爲這個圖書館是日本人搞的,他們派了一批特務,還有和尚等,早在數年前已經到上述數省進行過調查,日軍投降後,來不及將這些資料帶回本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設法聯絡郭汝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南京,情報處接過中央轉給二野的地下黨關係。建立這些關係,是中央長期工作的結果。郭汝瑰,是董必武在重慶發展的關係。郭有個同學叫任廉儒,是共青團員,到延安學習後,在中央組織部當幹事,被派去做郭的工作。他的公開身份是川鹽銀行上海華山路辦事處主任。郭後來當了蔣介石國防部作戰廳(三廳)廳長,任廉儒一直同他保持聯繫。郭曾多次把國民黨作戰計劃等絕密文件交給任廉儒,請他轉交中共地下黨負責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杜聿明一直不信任郭。如在徐州會戰時,蔣介石主持作戰會議,郭汝瑰報告情況,提出方案。討論時,杜聿明不發言。會後,杜單獨找蔣介石談了作戰意見,說郭不可靠。蔣介石說,年輕人嘛,怎麼能不相信呢。郭汝瑰後來按照中共地下黨的意圖,向顧祝同提出要到西南當個軍長,帶部隊和共軍作戰,經蔣介石同意後,組建了第72 軍,以後,又被蔣介石任命爲第22 兵團司令兼72 軍軍長。二野情報處接了中央轉來的郭汝瑰的關係,但卻聯繫不上任廉儒。柴軍武(新中國成立後改名柴成文,曾任國防部外事局局長)設法在上海找到了任廉儒的弟弟任英儒,又派趙力鈞(曾在馮玉祥部當參謀)陪同英儒去找廉儒,然後同去重慶和郭汝瑰聯繫起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郭汝瑰起義後,國民黨內部震動極大。蔣介石到臺灣後曾說:“沒想到郭汝瑰是最大的共諜。”郭起義後,被任命爲川南行署委員兼交通廳廳長、中蘇友好協會會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西南軍區成立後不久,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劉伯承到南京兼任軍事學院院長。因郭汝瑰曾在國民黨陸軍大學當過研究員和教官,就被劉伯承點名調到軍事學院當教員(後任軍事史料研究處副處長等職。曾當選爲第四、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劉宗寬主動提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國民黨西南部署的情報主動向二野情報處提供情報的還有劉宗寬。他原是楊虎城的團長。西安事變後,國民黨軍統向蔣介石告他通共,蔣要槍斃他,但因查不到確鑿的證據,只判了有期徒刑。後張羣把他要去當代理參謀長(國民黨西南長官公署)。劉宗寬傳遞情報,是通過二野情報處派出的一個政治交通員,叫屠雲劍,他還有一個關係人,叫房顯志,是劉的小老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蔣介石親臨重慶,主持作戰會議,研究保衛西南的部署時,曾讓劉宗寬作分析中共進攻西南路線的報告。他就“有理有據地”分析出解放軍一定會採取三國時代鄧艾過秦嶺、度陰平,由陝入蜀的路線,根據是賀龍正在寶雞一帶集結第18 兵團、第7 軍等部,似有由陝入川的態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時,包括蔣介石、張羣在內的高級將領都確信了劉宗寬的“判斷”,並作了由胡宗南等部重點防守川北的部署。而實際上,劉鄧大軍協同四野一部,是採取大迂迴、大包圍的戰術,佯裝向南進攻,實則從湘西直插雲、貴,堵住國民黨軍逃往國外的退路後,再由賀龍部由陝入川,實施夾擊。開始,爲了穩住胡宗南,賀龍奉命採取了“攻而不破”的佯攻戰術。胡宗南中計,還向蔣介石發電報邀功,說他的防守固若金湯,賀龍久攻不破,讓蔣放心。待蔣介石發現劉鄧大軍南下的真正意圖後,爲時已晚。就這樣,蔣介石的九十萬部隊,幾乎全部被殲滅於西南境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然,劉宗寬並不知道中共的西南作戰計劃,但他的“判斷”,影響蔣介石作出了錯誤部署,客觀上幫助瞭解放軍。國民黨軍撤退時,劉宗寬不走,留在重慶,繼續向二野情報部提供情報,還做了些工作。因此,劉伯承對劉宗寬評價比較高,說他的情報比較全面,把國民黨在西南的整個部署都摸清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劉伯承拒絕接受楊森“起義”\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野情報處接上中央轉交的關係,繼續聯繫和做爭取國民黨軍西南高級將領起義的工作。這些老關係,主要是劉文輝、鄧錫侯(原四川省主席、國民黨第95 軍軍長,時任西南長官公署副長官)、潘文華(原第28 集團軍總司令、川陝鄂邊綏靖公署主任、西南長官公署副長官)、黃隱、魯崇義等。西康省主席、第24 軍軍長劉文輝從抗日戰爭時期就設了祕密電臺,同中共保持聯絡。淮海戰役後,劉文輝爲了避開國民黨軍統的耳目,更換了與中共和二野的聯絡暗號。爲了保持與劉文輝的正常聯絡,李達曾兩次通知二野各軍電臺注意這一暗號,第二次電文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楊[ 勇。二野五兵團司令員]潘[淼。五兵團參謀長]並各軍首長:我寒電所述劉文輝部與我軍之聯絡記號,望再告前線部隊,注意切實照行,免生誤會。李達皓”(“[ ]”內的字爲筆者所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9 年12 月9 日,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盧漢率先通電起義。蔣介石氣急敗壞,讓胡宗南派部隊炸了劉文輝在成都的一處住所,拉走了數輛大卡車的財產。幸好劉文輝當時並不在此居住,逃過一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後,在二野通過地下黨組織的爭取之下,1949年12月中旬,國民黨第7 兵團司令裴昌會、國民黨川陝鄂邊綏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第16 兵團副司令曾甦元、第16 兵團司令羅廣文、第22 兵團司令兼72 軍軍長郭汝瑰等宣佈起義,第5兵團司令李文率殘部投誠;27 日, 第18 兵團司令李振起義。當天,成都宣佈解放。上述這些國民黨起義將領,都受到了歡迎。唯獨有位鼎鼎大名的楊森,卻遭到了劉伯承的拒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野進軍到湘西時,電臺收到了楊森(國民黨第20軍軍長、西南長官公署副長官、重慶衛戍總司令部總司令)發給劉、鄧的一封明碼電報,表示要起義。柴軍武收到此電後,向劉伯承司令員和鄧小平政委做了彙報。劉伯承說:“千萬不要這些人,別理他!你們做起義工作,不要找這些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因爲,當年劉伯承和楊闇公領導順(慶)瀘(州)起義時,遭到反動軍閥劉湘的殘酷鎮壓。楊、劉爭取楊森支持起義軍,牽制劉湘。楊森虛與委蛇,向楊、劉表示支持革命。但在起義軍危難之際,楊森卻坐視不救,致使起義軍失敗,楊闇公不幸被俘,慘遭殺害;劉伯承輾轉脫險,參加了南昌起義。朱德也曾做過楊森的工作,但他仍然是採取兩面三刀的策略,表面應付,雖小有幫助,但一直死心塌地站在國民黨反動派陣營。他此次致電劉伯承表示起義,也是見蔣介石大勢已去,自知如果頑抗,也難逃被殲的命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楊森沒有收到劉伯承的答覆,還不死心,在重慶解放之後,又派“使者”到重慶找劉伯承面談,這是因爲他還有一部分殘餘部隊被二野包圍在山上。“使者”對和他接洽的柴軍武和任白戈說,楊森要求起義,但條件是把他的“籠竈”(在重慶的浮財)運走,用那些被包圍的部隊作交換。劉伯承聽了柴、任的彙報後,非常生氣,說:“我不見他!你們去跟他談去,讓他轉告楊森:有多少槍繳多少槍,就是繳械,別的不談。”楊森碰了個大釘子,灰溜溜地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還做了一任臺灣的國防部長。如果蔣介石知道他曾向劉伯承要求起義,不但做不成國防部長,恐怕連性命也難保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捉拿殺害楊虎城將軍的兇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進攻重慶前,劉伯承向李達交代了兩件重要的任務:一是搞清張學良、楊虎城被蔣介石祕密囚禁的地點,一是迅速與被關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館的中共黨員取得聯繫,以便設法營救他們。經過二野情報處和四川地下黨組織電臺不間斷的聯絡,搞清了白公館和渣滓洞的位置(但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的囚禁處尚未偵知),並商定了營救計劃。劉伯承得知他們都被關押在重慶後,指示部隊以最快的速度,提早攻下重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雖然二野和四野一部於11 月29 日夜攻入重慶市區,但十分遺憾的是,蔣介石11 月30 日逃往成都之前,就已經下令槍殺了囚禁在白公館和渣滓洞的中共黨員和進步人士;囚禁在戴公祠的楊虎城及其家屬八人被殘忍地刺死;張學良早已被轉移他地。所以,營救計劃未能實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劉伯承、鄧小平進駐重慶後,把尋找楊虎城將軍遺體和搜捕殺害楊虎城兇手的任務,交給了新建立的西南軍政委員會公安部(部長周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經公安部系統與西南軍區司令部情報處(原二野情報部處)合作,首先找到了楊將軍和祕書、家屬被埋地點,挖出遺體,妥爲安葬。又經過一年多的搜捕,終於將逃到雲南的殺害楊虎城將軍的首惡特務李家傑、楊以模等十二名兇犯抓獲。1951 年4 月15日,在昆明市“抗戰勝利紀念堂”召開公審大會,將李、楊、張等遊街示衆,押赴刑場,執行槍決。當時,昆明市“萬人空巷,鼓掌稱快”。(詳見《新華日報》1951年4 月18 日第一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9年12月, 正當成都之敵被圍殲之際,二野司令部情報處於25 日又獲得了一個重要情報。李達立即於當天致電軍委、陳賡部和滇桂黔邊區縱隊:“廿五日諜息:敵廿六軍及八軍一部準備集開遠,爾後向越南方向逃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劉伯承、鄧小平指示二野第4兵團和四野一部,在邊縱的協同下,以急行軍速度,堵殲該兩部。李彌、餘程萬料不到解放軍會得知他們的行動路線,故未引起警覺,依然按預定路線逃竄。我軍繞過他們,堵住了他們逃往越南的通道,在滇南的蒙自、箇舊等地,殲滅了逃竄中的李彌第8 軍和餘程萬第26 軍,僅有少數殘餘部隊逃往緬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戰,還有個意外的收穫——活捉了剛由臺灣飛到滇南指揮作戰的陸軍副總司令湯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雲南、貴州、四川、西康四省解放前後,西南軍區接受了中央賦予的一個重大任務——解放西藏。情報工作者在和平解放西藏的過程中,又建立了新的功勳。(謝武申 作者爲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研究員)\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08510534110465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