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舊衣捐贈”應納入慈善管理體系)

10月9日,天津警方通報稱,有兩名犯罪嫌疑人自行購買二手衣物捐贈投放箱,將其放在某高檔小區中,再將回收的衣物以廢舊布料的形式變賣。經調查,犯罪嫌疑人還曾盜竊其他衣物捐贈投放箱內的衣物變賣牟利。目前,兩人已被警方刑拘。

人們將衣物通過愛心捐贈的方式送到需要的人手中,這種既公益環保又具愛心的二手衣物處理方式越來越爲公衆推崇。不料,不法分子卻從愛心慈善中挖出“商機”,設下陷阱矇騙牟利,讓愛心事業蒙塵,也挫傷了人們的公益熱心。

不法分子能從公益捐贈中“揩油”得逞,暴露了舊衣公益回收工作的管理漏洞。投放箱只需網購即可輕易獲取,其生產、銷售未經審覈認證程序;小區物業不覈查投放人資質,不明確愛心衣物去向,就允許其安置回收箱,也造成居民輕易被騙。誰有資格回收人們想做慈善的衣物?符合法定程序的回收方式是怎樣的?回收過程及處理方式受誰監管、如何監管,這些問題都需要讓公衆知曉、認可。

2016年9月1日開始施行的慈善法,已經明確了慈善組織的註冊登記、日常管理,慈善捐贈的要求、程序等問題。其中規定,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制定募捐方案。募捐方案包括募捐目的、起止時間和地域、活動負責人姓名和辦公地址、接受捐贈方式、銀行賬戶、受益人、募得款物用途、募捐成本、剩餘財產的處理等。募捐方案應當在開展募捐活動前報慈善組織登記的民政部門備案。

按照慈善法規定,舊衣公益回收應提前制定募捐方案和備案登記。而被騙小區的投放箱並未走這些程序,也未提供合法註冊材料,更遑論告知募捐者愛心衣物的數量、去處,其冠以“愛心公益事業”的美名就順利通關。這說明在愛心事業前,很多人甚至機構還缺乏依法辦事的觀念,容易被誘騙,二則說明監管公益回收很難細緻到這種地步,人們對家門口的公益活動參與度較高,一旦不法分子將詐騙行爲以公益事業來包裝,又隱藏在生活區,是很容易得手的。

舊衣公益回收在當前已經是很大的市場,但人們的觀念、管理的規範化程度、監管的力度都與之不相適應。愛心衣物被丟棄甚至被私自售賣,或清洗消毒和發放方式難以達到人們滿意的標準,這樣的事件偶見報端,令愛心受傷。

舊衣公益回收亂象體現在零散、隨意,開展回收的組織也魚龍混雜,管理混亂,監管觸角也難以全覆蓋。因此,呼籲相關部門儘快制定規範,規定達到一定規模的公益捐贈箱必須由相關部門授權定製,私自印刷公益標識、加工公益募捐用品的行爲將被依法處罰。同時將舊衣公益回收納入慈善管理體系,集中整合小而散的公益回收活動,構建更方便、規範的官方認證渠道,讓公益回收更公開透明。

王麗珊 本文來源:正義網-檢察日報 責任編輯:王麗珊_NBJS7182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