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中國蘭州網8月1日消息 繼1946年在蘭州舉辦《常書鴻父女書畫展》,時隔73年,《花開敦煌——常書鴻、常沙娜父女作品展》日前在甘肅省博物館再次展出,其間,觀衆人數超過11萬人次。時年15歲,現已88歲的常沙娜先生說:“這個展覽是我對父親的紀念,是對父親訴說自己堅守敦煌的一種承諾,是希望喚醒更多人認識敦煌的一種方式。”而筆者認爲,此展不僅僅是父女血脈相親的家風傳承,也是一代又一代藝術學者用畢生經歷凝練出的敦煌精神的薪火相傳,更是中華文明順時應勢的活力體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花開敦煌》175件展品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爲《遠方的呼喚》,主要展示了常書鴻在法國的人生事業以及與敦煌的淵源;第二部分《凝萃》,展現的是常沙娜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參與完成的國家重點建築設計任務以及她對敦煌圖案的研究與整理;第三部分《傳承》,展示了常沙娜的花卉寫生作品和對敦煌藝術圖案的設計應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策展人黃炫梓博士認爲,《花開敦煌》展覽追溯的不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一代人的故事。常沙娜恰恰見證了那一代人在困難中仍爲了“美”而挺立,她既是故事的見證者,也是故事的傳播者。若說常書鴻通過藝術家的視角打開世人對敦煌藝術的崇敬,那麼常沙娜則通過對圖案裝飾元素的解析,讓人能更直觀地認識敦煌石窟蘊含的智慧,每一個局部都令人驚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說,常書鴻和常沙娜他們既有父女之情也有師徒之誼,更有共同志願,同心致力敦煌事業,做出不凡成就,他們倆的藝術作品各具風格、各有特色,共同延續了敦煌藝術神韻,共同傾注了熱愛敦煌之情,我想大家在觀賞他們的作品時自會感受和體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敦煌石窟藝術反映了中國與歐亞文明互動、民族文化交融,展示了中古時期內容豐富的文化景觀,還爲我們復原了史書缺載的中古時期的敦煌歷史等。敦煌石窟藝術無疑是中華民族以自己的優秀文化爲世界作出的貢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敦煌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敦煌之美是中華之美,敦煌藝術是世界的藝術。那麼,如何在培育世界文明的高天厚土中讓中華文明落地生根、枝繁葉茂,做到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敦煌精神給我們提供了借鑑,《花開敦煌》展覽留給我們許多思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歷史上的敦煌,是中原王朝經略西域的戰略基地,是絲綢之路上的國際商貿中心,是中西文化的薈萃之地,而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開放體系的重要架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敦煌精神的核心是忠於祖國、甘於奉獻。1943年從法國毅然決然回到祖國,攜妻女一腳踏進莫高窟,常書鴻克服困難、埋頭苦幹、默默無聞地肩負起了保護中華文化遺存、傳承文化根脈的歷史重任。“我非常幸運有一位偉大的父親,他傳承給我的不僅僅是藝術,更重要的是父親對祖國的赤誠熱愛……”常沙娜說,就像我父親說的那句話,生命不息,跋涉不止,年輕人要有思想準備,要奮鬥,爲國家、爲專業一直奮鬥下去,爲自己的國家作出貢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敦煌精神永續發展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敦煌精神永續發展離不開常書鴻、常沙娜父女一樣的家風傳承,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傳。段文傑、樊錦詩等敦煌兒女將石窟保護和敦煌學研究推向了一個個新的起點。從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再到莫高窟史上規模最大的綜合性保護工程“數字敦煌”策劃實施,千年藝術在守護人的手中不斷煥發出時代之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敦煌精神發揚光大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常沙娜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以敦煌圖案爲藍本,完成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等國家重點建築裝飾設計任務,作品不僅凝聚了中國古典藝術的韻味,更顯示出新中國的氣度,代表着常沙娜對傳統藝術精粹的提煉與昇華。在展覽中我們不難發現,石窟壁畫上的飛天、團花、紋飾與她的設計理念的完美結合,不但延續了自身的生命,更成爲激活文明進步的源頭活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世界文化遺產的敦煌莫高窟以及由此派生的敦煌學如何用創新增添文明發展動力、激活文明進步的源頭活水,不斷創造出跨越時空、富有永恆魅力的文明成果,使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幷蓄中歷久彌新,這應該是歷史賦予我們新的前沿課題。(朱建軍)\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20444871236046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