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我們閱讀文章時,首先應判斷其類別屬性,才能以其要素、性質、特徵爲標準,判斷文章是否符合好文章條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一步:判斷文章體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世間一切均是由事與物組合而成,人類認識新事物,會習慣性地會爲其命名,意圖在於方便識別和辨認。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當我們看到一篇好文章時,總會由衷地感嘆“寫得真好”!具體好在哪裏呢?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是爲什麼呢?\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一、不知“文章好在哪裏”的原因\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不知“文章好在哪裏”,我們可能以爲是能力素質的問題,細細想來,能力素質是一個方面,更多時候是技巧的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1.缺乏拓展思考的意識。\u003C\u002Fstrong\u003E長輩總是教導我們不要“讀死書”,意思是要養成勤于思考勤於總結的好習慣,做到身在書中、心遊書外,掌握用發散性、延伸性、拓展性思維解析書中觀點的方法。我們之所以講不出文章好在哪裏,根本癥結就在於“讀死書”,缺乏對文章問題、觀點、矛盾、結論的辯證思考,主動懷疑、帶着疑問讀書的自主意識欠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缺乏分析判斷的技巧。\u003C\u002Fstrong\u003E曾有人在網上自爆年拆解500本書。如此高能地讀書雖屬罕見,但他們運用思維導圖、撰寫書評來讀書的方法,卻非常有借鑑價值。不管他們用什麼樣的方法讀書,核心在於他們掌握了高質量讀書的技巧。我們對“文章好在哪裏”講不出個所以然,正是因爲缺乏有效的讀書經驗,沒有掌握高能的讀書技巧,缺乏辨別文章質量高低技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3.缺乏知識底蘊的積累。\u003C\u002Fstrong\u003E感嘆“真好”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比如,當別人點到自己認知盲點、知識盲區時,內心深處會不由自主地發出“真牛”的感慨,當別人道出了自己無法用語言表述的心裏話時,總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其實,我們的感嘆除卻讚美,更多是無奈。細思問題根源,厚積薄發、久久爲功的功力不夠纔是真正病竈。\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dfic-imagehandler\u002Fd2ac4285-264c-400c-ae52-ce78e01c03b3\" img_width=\"801\" img_height=\"1200\" alt=\"點評文章時,如何顯得高端有底蘊?圍繞6個層面闡述盡顯高手本色\"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u003E二、掌握閱讀技巧的必要性\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庖丁之所能秀高超解牛之技,那是因爲庖丁對牛的經脈、骨架、肌肉結構瞭然於胸。掌握閱讀技巧,是培養邏輯思維、豐富寫作技巧、拓展知識儲備的必要條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1.培養邏輯思維的需要。\u003C\u002Fstrong\u003E每篇文章都有一條貫穿始終的“絲線”,我們稱之爲“主線”,也是常講的邏輯。有的文章以時間爲主線,有的文章以事件發展爲主線......能不能把文章讀懂,關鍵就在於能不能抓住文章的主線或邏輯。經常閱讀邏輯性強的文章,有助於培養我們的邏輯思維,這對於公文寫作者來講尤其重要。因爲寫公文最重要的步驟便是列提綱,列提綱也就是理順邏輯。所以,掌握閱讀技巧,熟諳文章邏輯,直接效果便是文章主線清晰,間接效果是邏輯思維顯著增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豐富寫作技巧的需要。\u003C\u002Fstrong\u003E每篇好文章都是作者精湛寫作技能的孔雀開屏,文章中蘊藏的新穎思路、破題技巧、思維邏輯、結構佈局、詞句搭配方式,無不是作者綜合素養的集中展現。深入細緻地解剖一篇文章,比閉門撰寫10稿效果更好。機關“筆桿子”常講寫作要“多看、多思、多想”,實質就是告誡我們,豐富寫作技能最直接的辦法是參考借鑑、取長補短,最有效的辦法是多學習多琢磨多積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3.拓展知識儲備的需要。\u003C\u002Fstrong\u003E什麼樣的文章最能吸引人?對於公文而言,新穎觀點最吸引人。曾經有人這樣描述班子團結:“一班人”像“石榴籽”緊密團結在一起,只要大家能攥指成拳,便形成攻堅克難的“拳頭力量”;有人在分析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時,引用“割韭菜”來批評治標不治本的虛假作風......這些生動形象的文字,背後是作者豐富閱歷與厚實積累的集中表現。如果我們掌握了閱讀技巧,便能從文章中汲取營養,拓展思維眼界,增加知識儲備,爲以後寫出生動文字“廣積糧、高築牆”。\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dfic-imagehandler\u002F8736259b-4806-4b8c-861e-4322996f9a09\" img_width=\"1200\" img_height=\"795\" alt=\"點評文章時,如何顯得高端有底蘊?圍繞6個層面闡述盡顯高手本色\"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u003E三、如何正確判斷文章優劣\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究竟該如何判斷一篇文章的優劣,並且分析得頭頭是道呢?個人認爲,只需遵循由宏觀到微觀、由整體到局部的規律,便能輕鬆解析文章曲折!具體來講,就是要做好“五個判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一步:判斷文章體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世間一切均是由事與物組合而成,人類認識新事物,會習慣性地會爲其命名,意圖在於方便識別和辨認。這有點像飯館點菜,菜單會根據熱菜、涼菜,肉菜、蔬菜,特色菜、家常菜來區分標註菜名,目的就是方便顧客一目瞭然,快速選擇符合自己口味的菜目。閱讀文章同樣如此,沒有人會在第一眼把注意力放在具體內容上,總是首先判斷文章屬於什麼體裁,是否符合自己認知。特別是公文寫作者,閱讀文章時更具針對性,比如撰寫一份活動報告,有經驗的“筆桿子”在尋找素材時,通常會以文章體裁作爲首要搜索條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麼如何區分文章體裁呢?文章的文體通常分爲文學體裁與文章體裁。文學體裁包括:詩歌、小說、戲劇、散文。文章體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公文材料屬於文章體裁中的應用文範疇,就像前面提到了總結材料,它就屬於報告性應用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我們閱讀文章時,首先應判斷其類別屬性,才能以其要素、性質、特徵爲標準,判斷文章是否符合好文章條件。同時,因熟知文章體裁屬性,才能準確理解性質相近文章之間的差異與區別,比如決議與決定、批示與批覆、通告與通報……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二步:判斷文章章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章法就是規矩、規律,也是文章的主線與邏輯。一篇文章的脈絡是否清晰,往往決定了文章的價值與生存機率。我們通常是如何判斷文章脈絡是否清晰的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是看文章主線是否明朗。\u003C\u002Fstrong\u003E時間或事物的發展過程,常常被當作文章的主線。比如,半年工作總結,通常以時間爲軸線對工作進行講評;某個專項工作報告,則是以事件發展爲主線進行總結匯報。閱讀文章時,首先需要判斷主線是否一目瞭然、清晰明朗,初步確實文章質量優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二是看提綱是否嚴謹協調。\u003C\u002Fstrong\u003E提綱是寫作者破題、構思的思想精華。提綱前後是否照應,相互是否兼容,層次是否明瞭,主次是否清楚,比例是否協調,這些判斷標準,是概略決定文章優劣的關鍵。閱讀文章時,以此爲參考,檢驗文章質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三是看前後邏輯是否順暢。\u003C\u002Fstrong\u003E公文材料邏輯相對簡單,基本邏輯關係常分三種:總分、並列、遞進關係。三種邏輯並非各自爲陣、孤立存在,往往交叉融合、互爲依靠。閱讀文章時,先從提綱中判斷出大邏輯,而後從各段落判斷出小邏輯,只要這些邏輯之間協調並存,關係清晰明瞭,文章質量不會差到哪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三步:判斷文章風格\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風格是作者獨秀於林的寫作方式與習慣。比如,有人喜歡附庸風雅,那麼他寫的材料就會“之乎者也”多一些,譬如形容初春微涼,就用“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形容淡泊名利,就用“丹青不知老將盡,富貴於我如浮雲”,等等;有人性格雷厲風行,那麼他寫的材料就會果敢幹練一些,譬如在寫材料過程中,喜歡用 “絕對”“嚴禁”“堅決”“務必”等語彙,構成氣勢恢宏的排比句子;有人經驗閱歷豐富,那麼他寫的材料就會樸實接地氣一些,經常會引用一些生活現象作比喻,譬如“割韭菜”“釘釘子”“摸魚蝦”“牛鼻子”“回頭浪”“夾生飯”“撓頭事”“揪辮子”“高壓線”“協奏曲”“隔心牆”,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凡能自成風格者,皆爲行業大家。寫作同樣如此,凡是文章獨具風韻,寫作之技必有可學可鑑之處。閱讀自成風格的文章,不僅要抬頭仰慕,而且要埋頭思考,思考文章與其他同類文章有何不同?這篇文章比同類文章優秀在哪裏?閱讀過程中產生了什麼樣的啓迪與感受?只有帶着問號閱讀,纔會真正參與,融入作者意境之中,參悟出寫作的精髓與要義。\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dfic-imagehandler\u002Ff8176473-748f-472e-8cb4-4743276190ac\" img_width=\"1200\" img_height=\"900\" alt=\"點評文章時,如何顯得高端有底蘊?圍繞6個層面闡述盡顯高手本色\"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四步:判斷文章文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法,考驗的是作者對語法掌握的牢固程度。平常寫作只需達到孔子“辭達而已矣”的標準就可以了。但是一份好材料,無論語句順序、遣詞造句都是非常考究的,要麼讀來琅琅上口,要麼意蘊幽深綿長,要麼論述精闢通透,同樣的漢字,因文字排列組合各異,意境氣質將會天差地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閱讀文章,特別是公文材料,需要有意識地放慢速度,就像喫糖葫蘆,不能亂啃一通,要一個接一個、逐字逐句地細細咀嚼品味,不狼吞虎嚥,不一目十行,真正融進去鑽進去。還要像釘釘子一樣,一錘子接着一錘子地敲,把詞彙搭配、語法運用技巧篆刻在心、塑模成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然,閱讀文章也不能盲目地搞崇拜與信仰,同樣需要有批判精神,要經常用懷疑的眼光來審視,下意識找找文章裏詞與詞、句與句的結合方式有何特別之處,自己能否一一辨認,能否說出個所以然……只有注重細節研究,久而久之就會潛移默化受到影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五步:判斷文章語彙\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語彙組合就像女子刺繡,同樣顏色的絲線,同樣質地的布料,不同手法、不同構思、不同顏色搭配,刺繡圖案將會霄壤之別。有的顏色搭配不協調,有的針法陳舊呆板,有的線路雜亂無章,作品質量一目瞭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章同樣由不同種類詞語彙聚而成的,語彙如何搭配,直接影響文章質量美觀。比如,王安石在寫“春風又綠江南岸”時,先用了“到”,又改作“過”,後改爲“入”,再改作“滿”,但總覺得不能準確表達意境,前前後後修改了好多次,最後才敲定了“綠”字。一個“綠”字,既可作名詞,也可作動詞,不僅描繪出春天的主色調,而且爲春風賦予了生命,給人以“動”的感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妙之處顯真功。閱讀文章遇到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詞語,不僅需要用心牢記,而且要用筆摘錄下來,捫心自問如果換作自己,將會用如何陳述表述?能否達到同樣氣勢效果?爲什麼自己想不到?比如,有人在強調規矩意識時,用不鑽“小空子”、不佔“小便宜”、不養“小毛病”、不打“小算盤”、不受“小意思”、不求“小安逸”、不搞“小圈子”來標註紅線底線;有人在強調轉改作風時,用“橡皮泥”“軟柿子”“紙老虎”“稻草人”來批駁錯誤思潮;有人在 強調紀律時,用“電網”沒電、“地雷”不響、禁令失效、鐵律“啞炮”來警示違規行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上這些“橡皮泥”“軟柿子”“紙老虎”“稻草人”等詞彙的運用,不僅在詞性與詞義上表述準確恰當,而且在詞彙組合上更顯形象生動,這樣的寫作手法,既是閱讀文章的一味 “調味劑”,也是昇華文章層次的“催化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後,還要判斷文章修辭手法的運用,文章裏對於某一個意思用了怎樣的寫法?這種表述方法有什麼效果與作用?和其他寫法又有什麼不同?堅持用審視眼光去鑑賞、批評,久而久之,寫作底蘊與寫作能力必將大受裨益。\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114150648840718
相關文章